来源:百姓关注
俄国文学巨匠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大体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在一个更开放、更文明、更自由的社会里,这句话仍然适用。
几天前,一位母亲发视频哭诉,说自己的儿子遭到前夫女友虐待,全身多处伤痕,被医院诊断为脑死亡。视频显示,一个男孩躺在病床上,身体有多处淤青,腿部疑似有一圈咬痕。知情人说,男孩3岁半,老家在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目前住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今年8月底,男孩被“后妈”赵某送到医院治疗,医生看到男孩浑身是伤,怀疑遭虐待报了警。警方透露,赵某因涉嫌虐待罪被刑事拘留。当晚,男孩抢救无效,离开人世。
我们相信法律会让赵某得到应有的惩罚,正义将得以伸张。但是孩子遭受的苦难已经发生,无可挽回。我们除了道德谴责以外,还能做什么?多一分对家庭、对社会的思考,多一分为人父母的慎重,或许就能少一些“家庭惨案”。
这个悲剧的评论区里,充斥着对“后妈”群体的敌视。其中一个高赞回答,大意是身为孩子的母亲,决不能把孩子交到“后妈”手中。在类似的家庭悲剧中,一部分“后妈”确实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但是现实中也普遍存在,把孩子视如己出的再婚女性,她们填补了原生家庭的空缺,给予了孩子完整的爱。
在这场天怒人怨的悲剧里,我们不能只看到“原生家庭”缺位带来的隐患,因为这样的风险和破碎的婚姻一样,无可避免。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在类似案件中,那个最本质也最容易被忽略的问题:什么样的人,才能为人父母?
我们当然相信,天下父母对孩子的爱,绝不是几个极端案例可以动摇。但也不得不承认,为人父母并不是一个可以被轻易总结的“方法论”,我们很难找到一本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育儿指南,来指导自己,教自己如何去爱自己的孩子。在“原生家庭”这个问题上,与其向成人世界寻求答案,不如听听孩子们怎么说。
网络上曾有一个知名的讨论小组,有超十万人加入。这个小组曾有很多极端、偏激的,针对父母、原生家庭的发言,让人齿寒,但确实也有很多人,真实分享了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挑剔、控制、指责、嫌弃、忽视、冷漠......相比新闻里提到的“虐待”,这些词离我们更近,也更隐秘,更不易察觉,却让那些被伤害过的孩子一生铭记。
最终,这个讨论小组因为内容争议,被永久关闭。可真实的伤痛没有消失,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也没有消失,而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在下一代人的童年里上演。对很多人来说,人到中年,某一天会真正理解,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子女,也不会有完美的父母。如果我们在期待完美的父母,就会对父母充满怨恨。如果我们看到真实的父母,就会对父母充满了慈悲。
我们这一生,会拥有父母,会成为父母,也会失去父母。家庭就像一棵大树,或许十年繁茂,很难百年葳蕤。但重要的一定不是结局,而是生长的过程。怎么对待一个孩子?不轻易地否定一棵藤蔓,不执着地矫枉它的新枝,寒来暑往皆为礼物,雷霆雨露俱是天恩。我们站在一旁,看草在结它的种子,听风在摇它的叶子,这样的日子,就很好。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