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工网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
原标题:新技术“长”在庄稼地(引题)
青稞饼、奶茶、面粉……从一粒种子到时尚美食(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白至洁
九月的大地秋色宜人,微风拂过,青稞起伏,沙沙作响……9月7日,当“雪域高原焕新貌”采访团走进四川省阿坝县青稞现代农业园区,记者看到村民们正在田间弯腰挥镰,收割青稞。
青稞俗称“长在天上的谷物”,一直是牧区群众不可或缺的口粮,糌粑、酥油炒面等川西高原特色美食皆以青稞为主要原料。
在《本草拾遗》《药性考》中便有“青稞似大麦,天生皮肉相离,秦陇以西种之”“青稞、黄稞,仁露于外,川、陕、滇、黔多种之。味咸,可酿糟吊酒,形同大麦,皮薄面脆,西南人倚为正食。”的记载。
种养得好
在我国的西南部,有一片被雪山环抱的神奇土地——阿坝县。阿坝县隶属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被称为“阿坝的阿坝”。
阿坝县传统农业主要依托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发展,以人力、畜力、手工工具等种植方式为主,生产方式单一,受自然环境条件影响大,基本都是“耕一天、种一天、收一天”,致使农产品产量不高、产值较低,群众种植积极性日益递减。
“我们这个园区主要的作用是示范和引领,以前村民们种植青稞施肥少、不除草,不防病、不治虫,浅耕浅种,让当地青稞产量偏低。”阿坝县净士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陈露坤告诉记者,“通过我们的示范,现在当地村民们的青稞产量提高了40%~50%”。
据介绍,阿坝县青粿现代农业园区创建于2019年,2023年创建为省四级园区。园区以青稞种植为主导产业,采取“集体经济土地入股农户劳务输出、合作社积极参与、科研院校技术保障、企业引领销售”的运行模式,推广订单式农业,健全产业联农带农机制,形成了从“耕、种、管、收、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青稞亩产产值从白青稞的 780 元提高到黑青稞的 1650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户面达 80%以上,辐射带动园区周边8个乡镇 7822户41175 名群众人均增收 650 元以上,有效扭转了过去“三天农业”靠天吃饭、产小质弱的瓶颈。
“我的工作是负责农机的操作,在这工作也学到了很多以前不懂的农业知识,我家里青稞产量也比以前高了很多。”在园区工作五年的塔拉村村民泽让兰木尖说。
科技得有
单单依靠规模化种植,并不能大幅提高青稞的产量,还需要加入科技的力量,青稞现代农业园内的四川阿坝青稞科技小院(以下简称“科技小院”)正是为此而建。
科技小院由园区和四川农业大学、阿坝县人民政府联合共建,是全国第一个青稞的科技小院。小院配套设置荧光显微镜、荧光定量PCR、低温冷冻离心机等二十多种科研实验设备,建立智能数字监测站、传感器、物联网设备等现代化科技装备。
“这个科技小院有四川农业大学的青稞专家团队入驻,团队由一名教授,三名副教授和一名讲师组成。”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冯宗云介绍道,“科技小院的主要功能是解决阿坝县的青稞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比如产量低、抗病虫害能力弱、品种混杂退化严重、栽培技术落后等问题”。
走进小院,可以通过大屏实时监测到青稞园内土壤温度、湿度、pH值,物联网传感器实时收集青稞成长所需数据,为不同成长阶段的青稞打造最适宜的环境。
据园区内工作人员介绍,来自科研院所的专家常驻园区,对农作物生产全程进行跟踪管理、技术指导、科研实验,适时开展测土配方、产品检验等工作,培育优质抗逆青稞新品种2个,成功试种新品种34个,良种覆盖率达100%。实施青稞种植千人培训计划,培育合作社带头人5名、种植大户11名、集体经济领路人4名,引导3个规上规下企业持续增收。黑青稞亩产由2019年的260斤亩提升至2023年的420斤/亩左右,亩产量增加了160斤、产值提升26.9%,农户种植积极性不断提升。
销售得火
磨粉、和面、烘烤……在阿坝县高原黑青稞天然生物开发有限公司深加工车间,一粒粒饱满的黑青稞散发着高原特有的醇香,通过流水线被加工成黑青稞糍粑、黑青稞粥、黑青稞饼、黑青稞奶茶和黑青稞酒等产品,发往全国各地。
“针对不同消费者,我们做了很多不同的产品。目前,公司已开发出糌粑、奶茶、饼干等20多种黑青稞制品。”该公司总经理俄周介绍到,阿坝县的黑青稞里富含花青素、叶酸,食用黑青稞制品对患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和高尿酸等病的人群健康非常有益。
俄周进一步介绍,除了做好青稞农副产品的初加工,该企业还着力延伸青稞产业链,部分产品已获批有机生产、标识和销售认证。目前,公司已有30多名员工,月工资都能达到4000多元,公司销售额已经突破1500万元。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