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甲辰年读懂一个甲辰进士——重新发现劳之辨

在甲辰年读懂一个甲辰进士——重新发现劳之辨
2024年09月06日 07:02 媒体滚动

转自:嘉兴日报

  崇福镇横街劳氏旧居原址

  劳之辨诗作《十一月望夜银台斋宿》墨迹

  ■夏国元

  2024年是甲辰年,三百六十年前的1664年也是甲辰年,这一年的农历三月廿二,劳之辨参加殿试,名列三甲四十九名进士,成为清代康熙朝第一科的天子门生,从此开启了他长达近五十年的仕宦生涯。

  劳之辨(1639—1714),字书升,号介岩,嘉兴府石门县(今属桐乡市)人,康熙三年(1664)甲辰科进士,选庶吉士,官至左副都御史,著有《静观堂诗集》三十卷、《清史稿》列传。劳之辨的一生经历了二十二次工作调动,先后在北京、天津、山东、贵州、广东等地任职,足迹还遍及江西、河南、河北、湖南等地,在广东期间,其甚至到达了澳门,他也是有史可查最早抵达澳门的桐乡人。

  自2021年以来,笔者陆续读到劳之辨的诗集、奏疏、年谱、墓志铭,透过三百多年前泛黄的纸张,对话三百多年前同村同里的古人,一个清代康熙年间嘉兴籍重要历史人物逐渐在笔者眼前清晰起来。

  清官能臣

  “清官”“能臣”一直是劳之辨家族的标签。譬如劳之辨先祖劳玭、劳璋,就是桐乡有明一代知名的清官。譬如劳之辨的祖父劳永嘉,则是桐乡有明一代著名的能臣,官至山东布政使。而集“清官”“能臣”于一身的便是劳之辨,从康熙三年(1664)进士及第,到康熙五十二年(1713)官复原职,“清官”“能臣”的标签也伴其左右。

  劳之辨居官清廉。康熙二十四年(1685)春,时任广南韶道按察司副使的劳之辨与粤海关官员宜尔格图、成克大前往澳门处理葡萄牙人演习放炮误伤洋船商舶的诉讼纠纷。劳之辨等人至澳门行馆已经是傍晚时分,此时葡萄牙人前来行贿,被劳之辨拒绝。第二天一早,劳之辨就审理此案,发现商舶言辞“半属张大”,仅让葡萄牙人赔偿洋船修理费三百两银子,就此平息矛盾,此事在京师被南怀仁等外籍官员传为美谈。

  康熙四十七年(1708)十二月,时任左副都御史的劳之辨因保奏废太子胤礽,被康熙责四十板,革职,逐回原籍。此时的劳之辨却被回家的盘缠所困,房租也难以付清。王顼龄、沈士本等在京同僚慷慨解囊,共同凑钱给劳之辨,同时王姓房东免除了劳之辨历年所欠房租。劳之辨才得以携家眷返回故乡语溪。

  劳之辨同时也是一位能臣。康熙九年(1670),劳之辨以户部江西司主事监督通州中南仓,将历来粮船陋规革除。康熙十一年(1672),劳之辨以户部江西司主事监督天津关,与满洲人蔡璧兔悉心筹划,倍价买铜,如限交纳,并设法鼓励征收,以敷正额。康熙十五年(1676),劳之辨甫任山东学政,值三藩叛乱,朝廷旨意减生员名额以捐纳充饷,山东省共捐一千七百名,得银十七万两充作军饷。

  康熙十九年(1680)至康熙二十三年(1684),劳之辨出任贵州粮驿道参议,劳之辨成为时任贵州巡抚、海宁人杨雍建的重要支持者,杨雍建的奏疏中屡次提及劳之辨的作用。在贵州,劳之辨成功地安设了贵州境内的驿站,充分筹集了供应后勤的粮草。当时贵州的粮食原来由湖南运送,劳之辨到黔后就发现了湖南运粮的弊端:湖南运粮不但成本高昂,而且运送的夫役苦不堪言,非死即逃,难以持续;黔地虽然粮少,但提高粮价还是可以征集购买,不仅可以节省成本,也免除了湖南的苦役。通过劳之辨据理力争,湖南运粮才改为贵州就地采买,自此黔楚两便,两地生民皆有获利。《明清六百年入黔官员》一书中的《粮驿道劳之辨》一文,专门介绍了劳之辨在贵州的功绩。

  魏象枢、明珠、王熙等康熙一朝的重臣,都曾向康熙推荐劳之辨。康熙十八年(1679),左都御史魏象枢上疏举荐劳之辨,称劳之辨“校士公明,人心悦服,如鸡群之鹤,中流之柱”。康熙二十四年(1685),大学士明珠以劳之辨“贤守有能”,向康熙推荐其升任通政司右参议,大学士王熙也称劳之辨“居官亦善”。

  据《宋元明清正史中的桐乡人》作者王士杰统计,因“政绩”在宋元明清正史中列传的桐乡人只有沈晦、赵汝愚、陈垲、钱勰、张伯淳、潘蕃、劳之辨、陆费墀、劳乃宣九人,可见劳之辨实为桐乡历史上十分重要的“清官”“能臣”。

  宗宋诗人

  劳之辨写诗,开始于康熙三年(1664)入选翰林院庶吉士之后,他在《静观堂诗集自序》中写道:“余诸生时未为诗,及甲辰官庶常,讲求馆阁应制诸体,始学为诗。”到康熙六年(1667),劳之辨才有诗作留存,从此开始他“以诗记事”的创作之路。康熙四十年(1701),劳之辨将康熙六年(1667)到康熙四十年(1701)所作之诗刊刻为《静观堂诗集》十九卷,此后作诗,历年皆有刊刻,到康熙五十二年(1713),《静观堂诗集》已然是三十卷矣,难能可贵的是《静观堂诗集》三十卷本历经三百余年的岁月沧桑,依然流传至今。

  《浙江古代诗歌史》一书将劳之辨与查慎行、吴之振等人一道列为清初浙江诗坛“宗宋诗人”的代表人物。“宗宋诗人”主要指的是那些倾向于学习宋代诗歌风格和技巧的诗人,‌他们在创作中吸收和发展了宋代文学的特点,‌与“宗唐”派相对,‌后者更倾向于学习和模仿唐代诗歌的风格和技巧。‌劳之辨之诗常常涉及时事,善于状物抒情,诗风质朴。由于他位居中央,诗中反映内容广泛,诸如当时的漕运、外国使臣入贡、各地风俗与民间苦难等,在其诗中均有反映。

  清初诗人尤侗称赞劳之辨的诗歌:“宫商相宣,黼黻相错,萧寥乎短章,舂容乎大篇,美矣备矣。”清初诗人王顼龄称赞劳之辨的诗歌:“自汉魏、六朝、唐宋,罔不窥其堂奥,而尤得力于子瞻,经史百家荟萃条贯,抒写于长篇短咏之中,毕鬯其意所欲言,而无有矫厉钩棘、光新粉泽之态,使人望而不觉其奇,而天下之奇,卒无以加焉。”

  《清诗别裁》《清诗铎》《晚晴簃诗汇》《两浙輶轩录》等清代诗集都有收入劳之辨诗作若干,其中最知名者当属《清诗别裁》所收录的《眺玄武湖歌》,诗中,“自古盛衰如转烛,六朝兴废同棋局”一句流传甚广。

  劳之辨同时也是让《宋诗钞》享誉天下的重要推手。康熙十年(1671)秋,吴之振带着刚刊刻出来的《宋诗钞》开启了他的第二次北游。吴之振此行的目的之一就是宣传《宋诗钞》,他要通过一个“关键人物”将自己所带百余部《宋诗钞》分赠京师的文坛巨擘,而这个“关键人物”就是时任户部主事的劳之辨。吴之振是劳之辨的姑父,而且二人年岁相仿,关系十分密切。通过劳之辨的推荐,吴之振结识了许多达官显贵、诗坛名流,从此《宋诗钞》享誉京师,一时纸贵。

  康熙十一年(1672)春,得知吴之振将要返回语溪,其在京结交的好友纷纷赋诗留别,这些诗收入在吴之振的《黄叶村庄诗集》卷首的《赠行诗册》之中,赠行诗的作者共计二十八人,其中如周弘、李棠、刘谦吉、陈论、田雯、李元振、卫既齐、严我斯、师若琪九人都是劳之辨同年的进士。《吴之振传》的作者郁震宏曾言:“吴之振在京师的交友圈,最关键的人物,无疑是劳之辨。”

  桑梓情怀

  “天下离别多,无如宦游子。”这是劳之辨第二次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时发出的感慨。自康熙三年(1664)进士及第,到康熙四十七年(1708)罢官归林,劳之辨扬历中外四十五年,回家的次数却屈指可数。第一次是康熙六年(1667),劳之辨补户部主事,裁缺,故请假归里。第二次是康熙十四年(1675),劳之辨主持江南乡试,秋闱之后便道归里省亲。第三次是康熙十八年(1679),山东学政任期届满之后。第四次是康熙二十四年(1685),由广南韶道副使内升通政司右参议。第五次是康熙二十六年(1687),劳之辨内艰归里。第六次是康熙三十四年(1696),劳之辨外艰归里。

  久宦京师,劳之辨对家乡之事却十分关心。每有故乡来信嘱托作文,劳之辨都欣然答应,比如嘉兴同知张作砺曾来石门县署理县务,离任之时,劳之辨作《张公去思碑记》;故乡石门县的城隍庙重建,何如教嘱劳之辨作文记之,遂作《重修城隍庙记》。吴之振、何如教、董采、范玉宾等语溪故旧到京后,劳之辨都十分关照他们在京师的生活,尽力帮扶。傅以履、纪文达等人曾在故乡石门县衙任职的官吏到京,一样受到他的礼待。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康熙四十八年(1709)春,七十岁的劳之辨结束了游宦生涯,归于林下。劳之辨在故乡有两个住处,一处是位于石门县城(今桐乡市崇福镇横街)的“静观堂”,另一处是位于南津乡安邱里(今桐乡市崇福镇民利村)的“有榖堂”,两者之间有京杭运河连通,或城或乡,劳之辨常常在两个住处间往来,舟次必经之地便是松老桥。松老桥是横跨京杭运河的拱桥,历史悠久,而且位置十分重要。劳之辨自诸生时就发愿重建松老桥,但是一直未能实现重建愿望。康熙五十年(1711)九月,劳之辨任“首倡”重建松老桥,至康熙五十一年(1712)三月,松老桥完成重建,终于完成了劳之辨一生心愿。

  而今,松老高桥(1995年重建的水泥桥)因航道提升而拆除重建,每次路过施工中的松老高桥,我都能感到劳之辨暮年重建此桥的不易。

  诗书传家

  劳之辨生在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祖父劳永嘉是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的进士,治《诗经》,劳永嘉虽然没有文集传世,但是从其散轶在方志里的诗文,也可见其气象。劳之辨的父亲劳俶融,虽然只是明末的诸生,但也是饱读诗书,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在劳之辨六岁的时候就延请浙东塾师到家中坐馆。劳之辨在回忆少年就塾时写道:

  前甲申余六岁,受业于上虞唐逸宾师,自春徂秋,读过《学》《庸》至《述而》……乙酉、丙戌,受业于四明韩海驾师。丁亥至己亥,受业于上虞罗我制师,久而且专,余生平得力者在此。戊子,余十岁,《四子书》及毛、郑本经俱卒读。己丑、庚寅,肄习《尚书》《礼记》《左》《国》、秦汉文、八大家诸书。

  劳之辨的母亲沈氏是秀水县(今属嘉兴市)人,同样出生于书香门第,她的父亲沈德先是明万历十三年(1585)的举人,她的叔父沈孚先是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的进士,秀水沈德先、沈孚先兄弟还是晚明时期嘉兴著名的藏书家、出版家,他们主持的“宝颜堂秘笈”“秀水沈氏尚白斋刻本”流传甚广。

  及至进士及第,踏入仕途,劳之辨没有将诗书抛掉。在公事之余,他更加勤于读书写作,著述甚富,其授梓者有《静观堂诗集》三十卷、《静观堂文集》二卷、《四书大小题》《诗经制艺》各一卷、《年谱》二卷。劳之辨还在“静观堂”边上建造“赐书楼”,将康熙御赐的书籍、砚台、书法诗幅收藏其中。

  劳之辨有二子。长子劳启铣,监生,官至上思知州;次子劳启铿,岁贡生,官至奉贤知县。劳之辨自己也十分重视教育子女。康熙二十六年(1687),长子劳启铣任武陵知县,劳之辨寄诗示儿,希望他宽厚待人,关心民间疾苦。康熙四十八年(1709),劳之辨在语溪家中闭门课子,他还延请浙东大儒劳史前往语溪讲学。康熙五十一年(1712),劳之辨孙婿杨士徽与好友王顼龄之子王图炳考取进士,劳之辨在祝贺之余,也有“教子不够用心”的自责。康熙五十二年(1713),劳之辨次子劳启铿二十岁,专门作诗勉励,诗云:

  摩顶无多日,俄成弱冠男。

  休言年少小,一任性痴憨。

  孝友平时习,诗书静里参。

  亲忧惟子疾,门祚尔身担。

  也是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海宁人查慎行在给劳启铿的诗中写道“过庭家学本传诗”,这里的“诗”是《诗经》,从劳玭、劳永嘉到劳之辨,劳家的进士都治《诗经》,劳家的举人、贡生、秀才数量也十分可观,可谓家学深厚。查慎行早年在杨雍建贵州巡抚衙门下面做幕僚,很早就结识了劳之辨,二人相交多年,他对语溪劳氏家族“诗书传家”的家学自然也是清楚的。

  康熙五十三年(1714)九月,劳之辨在临终之前依然告诫子孙“读书检身,不忘家训”。“诗书传家”之风在劳之辨身后,依然影响着语溪劳氏一族——到清乾隆年间,劳之辨的孙子劳观河依然以“耕读传家”为训;到清嘉庆年间,劳之辨五世孙劳宗保与族人劳翀霄二人还参与了《石门县志》的编纂,协助收集地方史料,有功于乡邦文献;到清道光年间,劳宗保、劳宗焕兄弟重新整理了劳之辨的文集,刊刻重印《静观堂文集》,还延请嘉兴人钱仪吉作序。

  儒家有“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纵观劳之辨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劳之辨是一个立德之人,他年少时发愿重建横跨京杭运河的松老桥,至年逾古稀,完成夙愿,造福运河两岸乡亲。劳之辨也是一个立功之人,他在平定三藩前线的贵州为清军补给粮草,为贵州、湖南两地生民谋利。劳之辨还是一个立言之人,他勤奋著书,历经三百余年,他的诗文集、奏疏集、年谱皆得以流传至今。谨以此文纪念劳之辨诞辰三百八十五年、去世三百一十年。

  本版图片由作者提供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贵州省 康熙 进士 清官 湖南省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9-13 无线传媒 301551 --
  • 09-13 合合信息 688615 --
  • 09-06 众鑫股份 603091 26.5
  • 09-03 中草香料 920016 7.5
  • 09-02 慧翰股份 301600 39.84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