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极地大洋 ▏登上远洋渔船,采数据,探储量——南极磷虾知多少

走向极地大洋 ▏登上远洋渔船,采数据,探储量——南极磷虾知多少
2024年09月02日 15:51 观沧海

南极磷虾广泛分布在环南极大陆海域,生物储量巨大,是南大洋生态系统中的关键一环。南极磷虾是重要的海上蛋白库,且素有“海上金矿”之称,具备生物医药、保健品等方向开发的潜力。

  “近年来,我国科学家持续开展南极磷虾资源调查,调查结果为我国了解南极重点海域内磷虾资源的时空分布、种群和群体结构,结合海洋环境调查数据,阐明南极磷虾资源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动态特征等提供了重要依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以下简称黄海所)助理研究员张吉昌表示。

2020年,张吉昌和另一名国家科学观察员在南极磷虾渔船上开展调查。受访者供图2020年,张吉昌和另一名国家科学观察员在南极磷虾渔船上开展调查。受访者供图

小个头 作用大

  常言道,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在海洋中,食物链上的级别越低,个体越小,数量越大,生命周期越短。在南大洋的生物和食物链中,磷虾处在关键的环节,是浮游生物的摄食者,也是鲸、海豹、海鸟、鱼类等动物的关键饵料,对南大洋的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南极磷虾是全球单一物种蕴藏量最大的生物资源。据估算,南极磷虾的数量达10亿~30亿吨,足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海洋蛋白质,而在严格的管理下,每年的渔业捕捞量对磷虾资源量的稳定完全不构成影响。

  近年来,我国对南极磷虾资源的调查研究不断深入,已在渔业捕捞、加工、运输及国际贸易等领域实现了飞跃。

  我国于2007年正式成为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成员国,2009年末首次派2艘大型远洋渔业拖网船赴南极作业渔场探捕南极磷虾,首次捕捞量为1956吨。在首次探捕中,我国完成了93个站位的综合调查项目,取得了在南极磷虾渔场、生物资源、洋区环境、渔具改进和捕捞方法、磷虾冷冻处理等方面宝贵的第一手现场探捕资料。

  “首次探捕南极磷虾虽然有所收获,但由于经验不足,磷虾渔业生产仅持续了1个多月。”张吉昌告诉记者,当时对南极磷虾资源的调查虽然结合了声学技术,但是使用的是渔船装配的用于渔业生产的探鱼仪,精度有所欠缺,而且不能存储数据,因此仅在南极磷虾生物学和生态学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

  随着我国开始重视南极磷虾渔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国家支持渔业公司在渔船装配科学探鱼仪,性能与科考船装备的科学探鱼仪相同,基于渔船的全渔季调查工作再次提上日程。

科学家在磷虾渔船现场开展南极磷虾的基础生物学测定。受访者供图科学家在磷虾渔船现场开展南极磷虾的基础生物学测定。受访者供图

四赴南极收获多

  2012年,应南极磷虾渔业国际管理组织——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的要求,来自我国多个科研院所和涉海高校的代表,以我国南极磷虾渔业的国家科学观察员的身份,登上磷虾渔船开展相关调查和生产工作。刚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张吉昌便是其一。

  “这是我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南极磷虾渔业生产和调查,首次完成了全渔季磷虾渔业生产,其间采集了渔船的生产活动和数据等资料,并向国际组织提交汇总报告。”张吉昌说。2012年,在积累了首次成功经验后,我国在南极磷虾探捕规模上有所增加,作业渔船从2艘发展到5艘,探捕站点从93个扩大到107个,探捕调查总面积增加了2万平方海里。

  “渔船与科考船相比,生活和科考条件都非常艰苦。”首次南极之行让张吉昌体验到了海上调查工作的艰辛和不易,同时也收获了很多。“那次的随船调查工作,让我第一次领略到了南极独有的风光,以及各种生物,也见识到了南极磷虾巨大的资源储量,对南极磷虾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意义有了深入认识。”

  “那一年仅我所在的那一艘磷虾渔船就捕捞了近3万吨的磷虾,同时,我们利用科学探鱼仪连续观测磷虾,并每天对渔船捕获的磷虾进行体长、体重和性别等特征的测定,完成了近1万尾磷虾的测定工作。”回想起首次南极“捕虾”经历,张吉昌仍难掩兴奋,他说,虽然这些磷虾对于渔船的捕捞量来说,只是沧海一粟,但却是我们第一次在南极半岛海域采集到全渔季的南极磷虾资源相关数据,为我国相关科研工作提供了重要基础数据。”

2012年,磷虾渔船捕获磷虾收网到艉部甲板。受访者供图2012年,磷虾渔船捕获磷虾收网到艉部甲板。受访者供图

  此后,张吉昌又乘坐磷虾渔船和“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三赴南极,工作均是围绕南极磷虾资源开展调查研究。

  10年间的3次渔船之旅和1次考察船之行,张吉昌感受到了我国磷虾渔业的快速发展,也认识到了我国远洋与极地渔业技术和装备与挪威这些老牌渔业强国之间的差距。

  “经过十几年对渔业技术装备的不断探索,目前我国已经能够自主建造先进的磷虾捕捞船,不断缩小同世界领先国家的差距。”张吉昌说。

  通过多年的磷虾资源调查研究积累,张吉昌所在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以下简称黄海所)远洋与极地渔业资源开发利用团队不断突破磷虾资源研究的关键技术难点,主导研发了利用渔船获得声学数据开展磷虾资源研究的技术,使得大量来自渔船的数据“变废为宝”,用科学证据证明了在南极的重点海域中,磷虾资源量在近20年来未出现降低这一事实,并发现了磷虾资源分布热点和磷虾渔业的热点区域有很高的时空相关性这一特点。

技术迭代升级

  迄今,黄海所已经持续开展了15年南极磷虾资源相关研究,涉及磷虾渔业资源、生物学、生态学、渔业技术、加工技术、渔业管理等众多领域。

  黄海所远洋与极地渔业资源开发利用团队成员利用科学探鱼仪,采用断面走航和拖网采样相结合的调查方式开展南极磷虾,以及北极鱼类声学调查,在南极磷虾资源声学调查技术、资源分布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包括主导研发了南极磷虾渔船声学数据处理技术,并被纳入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相关工作流程等。

  如今,黄海所远洋与极地渔业资源开发利用团队已经成为我国磷虾资源研究和国际组织管理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为我国磷虾渔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据了解,作为我国首艘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配备了技术先进的科考设备,其中就包括用于渔业资源调查的EK80科学探鱼仪。在以往的多次南极考察任务中,来自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和其他相关科研院所的考察队员依托“雪龙”号、“雪龙2”号,开展了南极磷虾等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

  “随着技术更新换代,目前我国的渔船也逐渐装配与‘雪龙2’号船相同的 EK80科学探鱼仪,这也让渔船成为‘雪龙’‘雪龙2’之外的磷虾资源科学调查平台。”张吉昌说。

  在南极磷虾资源调查中,渔船和科考船有哪些区别?

  “在对磷虾资源的调查中,渔船和科考船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张吉昌表示,磷虾渔船作为调查平台,主要针对重要的渔业作业区域,其他区域则需要依托破冰能力较强的“雪龙”“雪龙2”号船等专门的科学考察船。

  张吉昌介绍,近年来,我国对南极磷虾的资源调查,已经向多平台、多季节、多领域、多海域转变。包括渔船、考察船、潜标、无人船等多平台,夏季、秋冬季等多季节,生物生态、渔业资源与渔场、海洋理化环境等多领域,环南极大陆多海域。

  “南极磷虾资源调查是深入了解南极磷虾资源、促进磷虾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张吉昌说。

  随着技术装备不断提升,我国南极磷虾产业规模逐渐提升,目前山东省是南极磷虾产业链综合能力较强的省份,拥有相对完整的磷虾加工产业链,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目前,南极磷虾的主要产品形式有冻南极磷虾、南极磷虾粉、南极磷虾油、南极磷虾干、脱壳虾肉和虾肉罐头等。“加强我国磷虾资源科研力量,提升磷虾渔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大力促进南极磷虾全产业发展,是践行‘向海洋要食物’、建设‘蓝色粮仓’的重要举措。”张吉昌表示。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南极 生物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9-06 众鑫股份 603091 --
  • 09-03 中草香料 920016 7.5
  • 09-02 慧翰股份 301600 39.84
  • 08-26 富特科技 301607 14
  • 08-23 速达股份 001277 3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