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翁正春状元卷
目前流传于世的状元卷数量极少,其中闻名遐迩者当数明朝赵秉忠的殿试卷,现藏于山东青州博物馆。这一现状极大制约了明清时期状元卷和殿试制度的研究。近日,笔者有幸在上海图书馆古籍数据库中发现了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翁正春殿试卷的稿本,内容完整,品相较佳,具有很高的史料、研究和收藏价值。
翁正春(1553—1626年),字兆震,号青阳,福建侯官人。万历七年(1579年),考中福建乡试第90名举人,之后多次会试不第,选为龙溪县学教谕。万历二十年(1592年)三月,翁正春高中状元,授翰林修撰,累迁少詹事。三十八年(1610年)九月,升礼部左侍郎。三十九年(1611年)秋,献“清君心,遵祖制,振国纪,信臣僚,宝贤才,谨财用,恤民命,重边防”八箴。万历帝不予采纳。四十年(1612年),又上疏议乡试舞弊,反被劾徇私。正春求去,不许。四十一年(1613年),改吏部左侍郎,获准回乡赡养老母。明天启元年(1621年),起礼部尚书,协理詹事府事。四年(1624年),左副都御史杨涟疏劾魏忠贤,正春亦上疏揭发,遭魏忠贤报复,疏请辞归,获准。加太子少保,卒谥“文简”。《明史》称其“风度峻整,终日无狎语。倦不倾倚,暑不裸裎,目无流视。见者肃然”。
新发现的翁正春状元卷,每折尺寸为46.2厘米×20.5厘米,为17折册页,红格白口,无鱼尾,左右单边。状元卷题名“明翁文简公廷试卷”,系“道光壬辰九秋,茝林收藏”。其中,茝林是梁章钜的字,由此可知,状元卷是由梁章钜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秋季收藏。状元卷有梁章钜、陈寿祺等人私印以及上海图书馆藏书印,由翁正春对策、殿试考官、翁正春家状、陈寿祺跋四个部分构成。
翁正春状元卷的第一部分为对策正文。策文由台阁体小楷书写,秀润华美,正雅圆融。在策文中,万历皇帝围绕“令烦法弛”,发出了“令何以能简,法何以能严”之问。翁正春则从“实政”“实心”两个方向展开对策,认为君王治理国家,必须要有“敷治之实政”和“宰治之实心”。所谓“实政”就是“措诸经论,宣诸诰诫,使天下耳聆而心服,目击而志慑”,来达到法严而民不敢敷衍的状态。所谓“实心”,就是“黜其虚文,存其真宰,使天下不约束而严,不刑名而肃”,从而达到“不严而治”的效果。“实政”与“实心”,相辅相成,“实政孚于上”,“实心孚于下”,前者在于制定严密明晰的政策,“明示天下”,从而成为国家治理的导向;后者在于从本心去理解和执行相关政策,使帝王与民众相互感应沟通,达到“治本”的效果。
接着围绕“道衰于书契,德薄于政教”“虞夏之道,寡怨于民。商周之道,不胜其弊”等主题,翁正春认为“质文之变,主之者天,乘之者时,天运而人从,时至而事起,即帝王莫之能违”。三代、两汉的帝王各有不同的治国方略,“或以柔道致治,或以综核见称,或以仁厚化民”,随着时间推移,其治理策略又在不断调整和变化,但始终不变的是“道”。“道”蕴含在“精神心术”与“语言文字”之中,是国家治理的本原。在治国过程中,无论是“治本”,还是“治具”,都不能忽视“道”。
最后,翁正春根据万历年间“士伍辱将校”“属吏傲官长”“宗庶讦亲藩”“衷甲都市”“豪右陵有司”“衿士哄公廷”等现象,指出当时存在“边鄙之纪法”缺失、“尊卑之体统”不存及“伦序倒置”“名分不弁”“凶横”“纵恣”等问题。认为“四海之广,万民之众,风土异宜,习俗异尚,不有以整齐之则乱,不有以约束之则争”,提出应当“以整齐约束乎天下”。
翁正春的对策共计1800余字,策文内容丰富,引古博今,既有理论深度,又有现实观照,是一篇具有现实意义的对策,对研究明代科举、社会与文学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翁正春状元卷的第二部分为殿试考官信息。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设有读卷官和执事官,读卷官负责为皇帝读卷以供其钦定一甲进士成绩,执事官分别负责殿试各方面事务。
翁正春状元卷读卷官的官职姓名皆以朱笔书写附在对策末尾,共11位,分别是: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赵志皋、户部尚书杨俊民、太子少保兼兵部尚书石星、工部尚书曾同亨、都察院左都御史李世达、总督仓场都察院右都御史兼户部右侍郎李桢、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罗万化、詹士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掌院事盛讷、署刑部事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傅孟春、通政使司通政使杜其骄、大理寺右少卿董裕。所有读卷官皆为进士出身,官职最高者为时任阁臣赵志皋。
殿试执事官由提调、监试、受卷、弥封、掌卷、巡绰、印卷、供给等官构成。上海图书馆所藏翁正春状元卷执事官仅有印卷官,且仅有一员,以朱笔书写,标注为“印卷官礼部仪制清吏司郎中臣沈一中”。明永乐以后,殿试印卷官数量不一,但一般皆由礼部仪制司官员充任,且为临时选用,考试结束后官复原职。
翁正春状元卷的第三部分为翁正春家状。家状第一部分标注了翁正春的籍贯、乡试中举身份、会殿试中式年份与年龄、任官等信息:“应殿试举人臣翁正春,年贰拾柒岁,系福建福州府侯官县人,由附学生员应万历柒年乡试中式,由举人任福建漳州府龙溪县儒学教谕,应万历贰拾年会试中式,今应殿试”中式,为“第一甲第一名”,该六字字体较大,是由万历皇帝用朱书亲批,位于家状另一侧;此外,家状中还写有翁正春的上三代履历“曾祖弼,故,不仕;祖朝建,故,不仕;父兴贤,存,仕”;本经信息“习易经”。
据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叶向高为翁正春之父兴贤所撰《见溪翁先生行状》,翁正春高祖为翁承赞,后梁建立后,闽王王审知拜承赞为同平章事,即闽国宰相。其间,承赞在福州设立“四门学”,在各州、县、乡村广设儒学,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推动了八闽教育的发展;翁正春之曾祖弼和祖朝建在其中式时均故,未仕,且“俱以隐德,为郡大宾”;其父翁兴贤,字懋卿,别号见溪,“生而颖异,弱冠以易著同里”,著有《易经讲业》《参同契诠》等,注重易经的哲学思想和道德教化,在当地有较大影响,所以跟随其学习者“屦满户外”,“门下士成名者甚众”。在父亲的影响下,翁正春也治《易》,说明其家族有研习易经的家学传统。
在籍地的变迁上,翁正春家族世居莆田县兴福里竹啸庄,后“徙玉融”,繁衍15代后,其家族中“有名进者,徙侯官洪岐,遂为侯官人”,洪岐即洪塘(今福州市仓山区建新镇洪塘社区)。在科举成就上,翁正春家族在宋代就创造出“兄弟六人,并第进士”的科举奇迹,到明代,翁正春更是高中万历二十年(1592年)状元,名震八闽,翁正春家族成为福州一个影响较大的科举家族。
翁正春状元卷的最后一部分为陈寿祺所写的跋。陈寿祺的先祖为泉州府惠安县人,后经三次辗转迁徙,最终占籍于福州府闽县,师从阮元、钱大昕等名师,通读群经,对今文《尚书》、三家《诗》用功尤深,后考中清嘉庆四年(1799年)进士。陈寿祺一生著书甚多,有《五经异义疏证》《福建通志》《左海文集》等著作存世。跋文用行书撰写,大部分已模糊不清,所幸的是陈寿祺《左海文集》完整收录了这篇跋,题名为“跋翁文简公廷试卷”,使我们得以窥见跋文全貌。
跋文共600余字,开篇表达了对翁正春高尚品德的敬仰,认为其“忠清鲠直,名德引年”,“耋老而恭”。中篇先是叙述了陈寿祺、梁章钜等清代福州名流抄录和收藏翁正春所撰《奏疏》《杂文》及其状元卷的经过,继而对比了梁章钜与翁正春宦海生涯的异同,展示出他们不屑与小人为伍以及急流勇退的情怀。最后称赞翁正春状元卷结构“结体道细,布行端直”,与“《快雪堂帖》《九歌》小楷”相近;文辞“宽博光明,达而勿多”;笔力浑厚雄健,形象展现出翁氏刚正不阿的风骨。
由于翁正春大器晚成,其状元卷又构思缜密、典雅庄重,所以福建的应考举子纷纷将其试卷当作科举范文来学习和模仿。跋文不仅清晰勾勒出明清时期闽籍进士之间的互动与文化传承,更反映出当时福州看重读书应举和追求科举功名的社会风气。
上海图书馆所藏翁正春状元卷,对明代科举制度、科举文学、社会流动、文物收藏以及福州地方科举文化等研究,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策形制、内容,不仅可以反映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生态,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考官信息,可为明代殿试制度研究提供参考价值;家状内容,可为明代社会垂直与横向流动、科举家族等社会史研究提供独到价值;跋文、印章,可为闽籍进士的社交、福州地方科举文化、科举文物等研究提供珍贵史料价值。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