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沿着总书记的文化足迹看甘肃】大河奔腾的和合共生

【特别策划|沿着总书记的文化足迹看甘肃】大河奔腾的和合共生
2024年08月21日 20:21 每日甘肃网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李萍 张永刚

  一条河,一方土,一方人。

  几千年来,黄河以不屈不挠的精神,从青藏高原奔腾而下,穿高山越峡谷,汇百川纳千流,从甘南玛曲进入甘肃,开启陇原大地与黄河的共生篇章。

  2019年8月2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兰州黄河治理兰铁泵站项目点考察时,对兰州黄河沿线风景称赞道“黄河之滨也很美”。28天后,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对甘肃而言,黄河是生命之源,是文化之根,也是发展之魂。

这是一条文明的河

  一把黄泥,一把刻刀,手指翻转间,一个马家窑彩陶就在阎建林手中有了雏形。

  今年64岁的阎建林是定西市彩陶技艺传承人,多年前,他从父辈手中接过制作彩陶这门技艺,只为能让更多人看到五千多年前彩陶文化的魅力。

阎建林正在制作彩陶。

  闫建林说,马家窑彩陶是5000多年前,生活在黄河上游的远古先民给我们写的“一封信”。他们用河水泥土和颜料,在陶罐上勾勒塑造出精神信仰,亮丽如漆的黑红色彩,抽象重复的几何图案,转动起来恰似奔流的黄河,传递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1924年,这封尘封已久的“信”因在定西市临洮县马家窑村发现而得名为马家窑文化。许多人奔赴陇原,只为一睹马家窑文化彩陶风采,阎建林眼中这不是简单的奔赴。

  他说,“这些彩陶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生动地昭示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我们每一个黄河儿女都要去留住它,传承它。”

在临洮县马家窑村,房前屋后的墙体上镶嵌着彩陶。

  灿烂辉煌的马家窑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甘肃省进一步加大保护研究与开发利用马家窑彩陶文化遗产的力度,充分揭示承载的丰富厚重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这张名片变得更加亮丽。

  从兰州黄河风情线的热闹非凡到河西走廊上丝绸之路的悠悠驼铃,从马家窑彩陶的绚丽多姿到黄河岸边的农耕文明……时至今日,黄河以其独有的方式,依旧影响着陇原大地上的人们。

  “弘扬和传承黄河文化就是为了知道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兰州知名文史学者王文元说,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是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黄河穿城而过。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蹊/摄。

  近年来,甘肃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扛稳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历史责任,大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2021年12月,省文旅厅印发实施《甘肃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明确提出把甘肃打造成为“黄河上游文明发祥保护展示高地、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示范高地、黄河文化交流互鉴创新示范高地、新时代红色文化传承弘扬高地、西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高地”。

  三年来,围绕“五个高地”建设,甘肃省通过保护利用黄河文化遗产、守护赓续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不断促进黄河流域产业融合、生态治理和绿色发展。

这是一条幸福的河

  黄河穿城而过,赋予了兰州独特的城市风貌。

  “南北两山”是兰州重要的城市生态屏障。过去,兰州是黄水照荒山,民间有“皋兰山上一棵树,白塔山上七棵树”之说,从根本上改善兰州地区生态环境,成为了几代兰州人民共同的夙愿。

  原兰州大学林场场长刘易今年已经80高龄,年轻时是南北两山的绿化工人。记者见到他时,刘易正在位于白塔山后山与罗九公路交会处的彩陶博览园散步。

  “别看现在这里有落叶小乔木、粗壮的柏树和刺槐、杨树等,70多年前,还是一片荒山秃岭。”刘易说,在他种树时候,还没有这么发达的灌溉系统,那时候,看着山下的黄河水流过,就想着怎么把黄河水引到山上。

兰州彩陶博览园内树木郁郁葱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蹊/摄。

  “没有黄河水,好不容易栽下的树该怎么活啊!”刘易说,从1954年号召绿化白塔山开始,兰州人民响应号召,夏季挑黄河水上山浇树,冬季背黄河里的冰块上山,放到树坑,蓄水保墒,终于栽活第一批树苗。

  兰州绿了,刘易也退休了。他说,“生活在黄河岸边,我们都对黄河有特殊的感情,黄河养育了我们,我们也有义务保护黄河。”

  如今,站在黄河岸边,南北望去,两山郁郁葱葱,为兰州筑起一道天然绿色屏障。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也是人民内心深处的期盼。

  “每一滴水对于民勤都是无比珍贵的。”武威市民勤县水务局副局长王兴斌说。依托石羊河形成的民勤绿洲和青土湖是防止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合围、遏制河西走廊以东地区受沙尘侵袭的重要生态屏障。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甘肃时强调:“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核心便是景电二期工程。1990年10月15日,黄河水从景泰出发,经过13级梯级泵站,提升473米,奔腾260公里,最终到达武威,开始向武威调水。这项工程承担着向石羊河流域生态补水、保黄花滩移民区生产生活及灌区灌溉用水等多项任务。

  “2010年之前,青土湖曾因干旱和水资源过度利用等原因彻底干涸,周边形成了长达13公里的风沙线,每年以3到5米的速度向民勤绿洲逼近。”王兴斌说,景电二期为民勤筑起了一道防风固沙的绿色屏障。

青土湖。(民勤县融媒体中心供图)青土湖。(民勤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据了解,五年来,省景电中心累计向民勤调水5.93亿立方米,助力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连续五年完成“两大约束性指标”。截至目前,青土湖区域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地下水位由2007年的4.02米回升到现在的2.87米,累计回升1.15米,水域面积由2010年的3平方公里增加到现在的27.65平方公里。同时,民勤县荒漠化面积和沙化面积也实现“双缩减”。

  从白银到武威,跨越千山万壑,这项伟大的水利工程造福着灌区百姓。黄河水从此流进武威人民的心田,滋润干旱已久的黄土地,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这是一条奋进的河

  黄河在甘肃“两进两出”,蜿蜒913公里,一路入甘南、经临夏、穿兰州、过白银,滋养着壮丽的陇原大地。

  黄河对陇原儿女的深情眷恋,不断激励着我们砥砺奋进。

玛曲欧拉湿地。

  盛夏的玛曲,风景美如画。走进距离玛曲县城不远的欧拉镇欧强村,头顶是湛蓝的天和洁白的云,脚下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披碱草、燕麦等植被稠密繁茂,迎风摇曳。

  仁青是甘南州玛曲县欧拉镇欧强村的护林员,从小长大在黄河边的他已经把守护黄河安澜的情怀融入他的生活当中。2022年,他成为一名护林员,管护着村子700亩沙化治理点。

  “几年前,这里还是光秃秃的沙地。”仁青说,这两年,玛曲县因地制宜,因地施策,以生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通过鼠害防控、人工补播牧草、撒播有机肥、后期管护等技术措施对沙化地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每天早上9点,他要开车进行巡河工作,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这里的风景都变得漂亮。“我们享受到了治理后的成果,也要把更好的美景留给下一代。”仁青说。

  河堤更绿了,河水更清澈了。这是仁青的奋进故事,也是甘肃保护黄河生态的最好“答卷”。

  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要创作好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近年来,沿着黄河一路走一路看,奋进的气息扑面而来,开放包容的黄河文化深入人心。

游客乘坐羊皮筏子。

  “羊皮筏子是一代代黄河子孙智慧与情感的结晶,乘着筏子在河面上悠闲漂荡,这是在品味黄河文化。”今年71岁的张德保是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四代传承人,在黄河上“漂荡”了五十多年的他,三年前,把接力棒交给了孙子罗清涛,“这不仅是技艺上的传承,也是精神的传承,就是要勤劳、务实。”

  罗清涛说,“我喜欢羊皮筏子这项技艺,我也深深爱着黄河。我将带着更多的游客,坐着羊皮筏子,体验这条河深厚的文化,感受黄河之滨的魅力。”

2024兰州马拉松选手经过中山桥。

  一碗牛肉面里有黄河的味道、百年中山桥上有黄河的印记、马拉松跑出青春兰州的风采、黄河大合唱唱响发展新活力……

  大河奔腾不息带着中华儿女的自强不息流淌千年,如今,正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奔腾而去!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下一步,甘肃将始终坚持保护为先,把水源涵养能力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同时,始终坚持文化为魂,统筹推进保护传承和转化利用,深入实施黄河文化创新、非遗传承利用等工程,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着力打造黄河流域文旅发展高地。

记者 李萍 张永刚

责任编辑:葛鹏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8-26 富特科技 301607 --
  • 08-23 速达股份 001277 32
  • 08-23 益诺思 688710 --
  • 08-20 成电光信 920008 10
  • 08-19 佳力奇 301586 18.09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