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县是我省青梅主产区之一,青梅栽培始于宋朝,盛行于明朝,全县青梅种植面积6.1万亩。2024年,永泰县青梅产量预计超7万吨,较去年增长20%以上。
产量增加了,如何确保价格稳定、让果农实现增产又增收?永泰县深入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在福州市率先试点中心村党委建设的基础上,将全县255个行政村优化组合设置72个中心村党委,探索“中心村党委+青梅产业联盟”发展模式,通过统一购销做好青梅稳产保价工作,避免出现“果贱伤农”现象。
如今,在“中心村党委+青梅产业联盟”模式带动下,永泰县青梅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不仅价格保持稳定,而且迎来“抱团”发展的新局面,让果农的“钱袋子”更鼓了,生活更加甜美了。
跨村联建
打造“青梅产业联盟”
天刚蒙蒙亮,葛岭镇台口村的村民林清,就运了一车青梅到梅百华公司送货。“现在好了,我们周边这4个村的村民联合起来,直接把青梅拉到企业收购点,价格稳定。不用像以前那样,每天面对不同的中间商,被随意压价。”林清笑呵呵地说。
他口中的4个村,是指位于永泰县青梅主产区的东星村、台口村、溪洋村和万石村。这里的青梅以酸甜适宜、果实饱满而闻名遐迩。然而,往年由于青梅产业缺乏集群化、标准化,各村陷入“各自为战”的“内卷”状态,曾几度出现虽然丰收却“果贱伤农”的现象。
转机出现在中心村党委建立以后——永泰县共有21个乡镇、255个行政村,地广人多面大,由于城镇化快速推进、青年外出务工等原因,社会治理、产业发展等面临不少难题。为此,永泰县突破地域界限、行政区划,将全县255个行政村优化组合设置72个中心村党委,形成“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整乡推进、整县提升”的乡村振兴新局面,为青梅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作为青梅主产区的东星、台口、溪洋、万石等4个村的党支部进行联建,成立东星中心村党委,探索出“中心村党委+青梅产业联盟”发展模式,实行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购销,有效解决销售渠道单一、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足、市场话语权不强等问题。
为了确保青梅价格稳定,东星中心村党委通过与企业协商,约定保底收购价每公斤2.4元,其中手采规格梅收购价每公斤不低于3元,让利于梅农,每公斤可增收0.4元以上,共收购成员村青梅1.75万吨,至少带动梅农增收600万元,实现“以企带村壮大村集体经济,以村促企提高企业收益”的双赢局面。
此外,“中心村党委+青梅产业联盟”还积极拓展新业态,依托溪洋村的“闽台乡建乡创样板村”品牌和“百花农庄”载体,引导成员村培植多品种花卉、绿植,打造“诗意梅花”网红打卡点,举办李梅文化艺术活动,创作“青梅文化”有关艺术作品,塑造“良埕梅景”独特品牌,倾力打造李梅特色产业,加快“农文旅”融合发展。
资源共享
推动青梅产业升级
在组建中心村党委时,永泰县按照村级行政区域不变、村民自治主体不变、村财村务管理不变、村级目标考核不变、村干部职数待遇不变的“五不变”要求,推动基层党组织跨域联建、抱团发展。
“一个村人手有限、精力有限、财力也有限,但4个村联手就不一样了,资源更集中了、办事效率更高了,形成了促进青梅产业转型升级的合力。”东星中心村党委负责人介绍。
在《振兴李梅产业发展若干措施》《永泰县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实施方案》等扶持政策的引导下,东星中心村党委统一谋划产业发展平台,通过流转成员村台口村的桥头地块、溪洋村的文埕湾地块等区域,引进可消化加工全县6万多吨青梅产量的梅百华、梅满天下等行业龙头企业,高标准打造青梅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果农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销路。
围绕青梅产业发展需求,东星中心村党委将有限的人力集合起来、分散的青梅产业资源整合起来,按照“青梅种植到哪里,产业路就修建到哪里”的思路,争取乡村振兴等资金230万元,统筹用于修建青梅产业路,增添发展新动力。
此外,为了扭转青梅产业管理粗放、种植效益低的局面,中心村党委还建立“党支部+企业+农户”的合作机制,制定青梅种植实用技术培训计划,举办高素质梅农培训班、致富带头人培训班,指导种植大户采用分级手工采摘和矮化修剪等实用技术,提高品质。
因青梅种植地大多位于山区,道路弯坡、临崖路段较多,易发生采摘人员摔伤事故,给务工人员或用工单位带来人身伤害和经济损失。今年,在葛岭镇党委政府支持下,青梅主产区4个村联合为果农办理意外事故救助保险,全力护航采摘安全。
村村联手,握指成拳。如今,在“中心村党委+青梅产业联盟”模式带动下,永泰县青梅主产区各村庄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促进青梅产业多元化、集约化、规模化融合发展,为壮大集体经济、促进产业兴旺开拓新路径、书写新篇章。
(黄绍坚 方玲燕 陈海萍)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