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光明日报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走进乡村看振兴】
穿过群山环抱中的层叠密林,总溪河萦绕的屋舍映入眼帘,一组形如鲜红樱桃的雕塑格外醒目,这里便是“中国玛瑙红樱桃之乡”——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厍东关乡陶营村。樱桃树下,村民杨才貌手握剪刀,细心修剪着多余的侧枝,又紧跟着补水、施肥,忙个不停。
“要想下一季樱桃长得好,日常管护就更要细心!”擦了把汗,杨才貌卸下了身上的背篓,用左手扶住右臂按摩起来。一边松着胳膊,他一边陷入了回忆:“过去,种地收成不好,家家户户只能在‘土里’谋生。”20世纪80年代,大部分陶营村人都以开土窑、烧砖瓦为业。从小,杨才貌就跟随父亲学习烧砖,补贴家用。
“撒一把煤灰,切一坨泥巴,抱到砖模前,双手高举过头,使劲砸向砖模……”因为长期做砖,他的右胳膊常常又酸又麻,胀痛难忍。
“受伤”了的不仅有杨才貌的胳膊,还有陶营村的环境。“当时,只要走近村子就能闻到一股异味,泥、灰、烟混杂,让人喘不过气来。”过怕了烧砖的苦日子,杨才貌也曾“逃离”家乡,外出打工。
“转变,还要从一棵树说起嘞!”临近中午,回到村里,杨才貌指着一排樱桃树,言语间充满了感激。1996年,纳雍县农艺师徐富军在砖瓦窑间发现了一株果实“与众不同”的樱桃树。经过徐富军的精心呵护,最终培育成了陶营村专属的品种玛瑙红。
果色鲜红、肉质丰厚、口感鲜甜的玛瑙红樱桃,很快就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和这个消息一同传到杨才貌耳朵里的,还有父母的牵挂:“回来吧,家里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喽!”
“原来种苞谷洋芋不行,种樱桃就能行?”电话那头,杨才貌将信将疑。
“种樱桃,树苗和肥料都不要钱,政府还补贴贷款利息。”父亲耐心地向他解释。
“村里变绿了不少!”回到家乡的杨才貌发现,因为土窑扩张对土壤和空气的影响越发严重,加之砖瓦市场逐渐饱和,已经有村民在采泥制砖留下的一个个土坑里陆续栽上了樱桃树苗。
同样决定回乡的,还有在外事业已小有成就的肖军。2013年,他被选为陶营村村委会副主任。“种樱桃,既能护生态,又能富口袋。”看准了玛瑙红樱桃在市场上的走俏势头,肖军决定抓住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机遇,动员更多群众“停窑还林”、种下樱桃。
“全种上樱桃,吃饭怎么办”“村里路可不好,樱桃经不起折腾”……了解到乡亲们的顾虑,肖军与几位村干部顶着烈日、踩着泥路,拿着测距仪一家一户度量土地面积、做思想工作。
在肖军的劝说下,杨才貌在自家地里种上樱桃。可他却也担心:自己这双烧窑的粗糙手,如何照顾得好娇贵的樱桃?
为了增强种植信心,肖军和村干部不仅请贵州省水果产业发展工作专班和贵州大学的专家来村里指导,还请科技特派员到地里进行技术培训和现场教学,并为大家总结出了一套栽培的顺口溜:“树形像矮子,中间穿裙子,地下铺毯子。”
头年种,二年壮,三年卖果有希望。“品质优势与规模优势叠加,这次玛瑙红樱桃一上市便‘一炮而红’。”更让肖军欣喜的是,成片的樱桃林逐渐把砖瓦窑“挤”出了陶营,清新空气取代了烧制砖瓦的异味。
人人种樱桃、户户有樱桃。目前,陶营村樱桃种植面积达4800余亩,让昔日黄土坡披上了“绿装”,全村森林覆盖率达83.6%。肖军介绍,陶营村还修起了儿童乐园、文化服务中心、玛瑙红广场,搞起了樱桃采摘、农家乐和民宿。2023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万元。
如今,杨才貌家的玛瑙红樱桃种植规模扩大到16亩,试水酿造的樱桃酒甫一上市就供不应求。“自从种了樱桃,这日子真嘞越来越红火!”站在村里那棵被称为“母亲树”的樱桃树旁,杨才貌打开手机骄傲地展示起来,“现在参与村里生态保护、人居环境美化活动都有积分,可以换成‘真金白银’的物品!”
“吃上了‘生态饭’,大家更懂得珍惜和爱护环境。”肖军说,近年来,村里落实了林长制、河长制,制定了保护生态的村规民约,让好生态、好风景转化为更多“好钱景”。村里年均接待游客达100万人次以上,旅游收入达5000万元,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本报记者 陈冠合 吕慎 本报通讯员 张晓勇)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