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熊芳雨8月17日报道:“我们应该读经典”,似乎是一个真理,但有多少人真正实践它。黄德海在2024上海书展上发布新书《史记今读》,让人不经疑问,他为何要花几年时间写《史记》这样一本书。
在茑屋书屋的这个下午,“司马迁是如何成为司马迁的?——《史记今读》新书分享会”举行。《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中国现代文学馆特聘研究员黄德海、书评人刘铮、《史记今读》编辑,艺文志工作室出版总监肖海鸥与读者共同辨识《史记》至今熠熠生辉的魅力。
黄德海讲述了孔子与子贡的故事。孔子去世若干年后,子贡已成为当地首富,又积极参与政治,名声大震。有人来问子贡,“你已经超过孔子,为什么还要说老师特别好?”,子贡打了个比方,“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意思是,我老师的墙太高了,围墙内的好东西你们看不到。因此你们是“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黄德海解释说,不仅是与老师的关系,也可视作我们与经典的关系。大部分经典是有门槛的,并非拿着书一下就看懂了,读经典要有方法。“我最早读《史记》买的白文本,读几个故事还理解,到了精深之处没有注释根本不行。”
“如果你想熟悉一个学科,就写一本这个学科方面的书”,黄德海谈起写作的缘起说,我之前想写《尚书》,陆续看了半年材料,突然读懂了“究天人之际“是什么意思,便想写篇文章解释,还有“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光把这些问题写清楚就写了5万字,在过程中我也意识到,这三句话与司马迁的工作、经历、知识储备有关,并且能完美解释他的知识结构和当时工作。一旦把虚与实的关系弄清楚,我就发现司马迁活生生出现了。甚至有一晚我梦见司马迁来指导我,这几乎是最幸福的时刻,他参与了你的日常生活!
书评人刘铮认为,经典对我们最大的用处,它能照出差异。
“如果你善于读古书,会得到很多关于如何应对职场处境的智慧”,刘铮举例,刘邦是领导者,可视作公司总裁,手下有韩信、曹参、樊哙等良臣名将。刘邦为何能成事?因为他不是斤斤计较的人,刘邦特别智慧的地方就是他承认领导者不会是最聪明的那个人,他要做的事情是,放权给下面的人以施展的空间,并且少干预那些事。还有一个成语“萧规曹随”,萧何与曹参两代丞相,为什么曹参要按照萧何制定的方案继续下去?因为他意识到自己不是一个比萧何更聪明的人。“所以我们看《史记》时,会得到这些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
肖海鸥说,《史记今读》不是具体的文本赏析,而是犹如一部成长小说,在一个个具体的场景中,考察司马迁的处境与应对,看他怎样一步步成长为一个独特的自己。她总结道,这是一部非典型的人物志。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