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嘉兴日报
■渔翁
嘉兴有些地方,至今还传承着“农历七月十五吃馄饨”的习俗。
在我的记忆中,“七月半,吃馄饨”的仪式,农村比城镇要隆重得多。至于为什么要“吃馄饨”,有人说是为了祭祀祖先时增添一道美食。我觉得除此之外,更主要的,还是慰劳一下辛苦的自己和家人,让亲情更加融洽。
农家吃的馄饨,是自己裹的。裹馄饨就像“端午节”裹粽子一样,事先就定了日子。裹馄饨的那天,“当家人”(方言,指一个家庭中掌握财和权的人,一般是男人)的任务,是一早到街上去买肉和红糖;家里的女人,便会早早地到自留地里,挑几个青翠碧绿的嫩南瓜采下,南瓜是要那种长柄的。嫩南瓜的清香远非老南瓜能比;而长柄南瓜,几乎整个都是实心的,做馅时量多易刨。当然,少不了再剪一大把香气扑鼻的小葱回家。孩子也要派用场,拿着自家收获的小麦,到加工厂去换馄饨皮子。
吃好早饭,女人将南瓜洗净后用刨子刨成丝,然后点燃柴灶,在镬子里放上香喷喷的菜油,菜油也是用自家收获的油菜籽去换的。菜油冒烟后,将南瓜丝倒入镬子,边炒边放点盐、香葱和味精,炒成八成熟时,盛装在面盆里凉透。
这时,姐妹妯娌、七姑八姨会先后如约来到裹馄饨的这家。她们围在方桌边,一边嘻嘻哈哈聊着“张家长李家短”的闲篇,一边就开始裹南瓜馅馄饨。“当家人”则在灶台上做肉馅,他将买来的肉放在砧板上,先切成丝,再切成粒,然后用菜刀“嘭嘭嘭”地横着斩、竖着剁,千刀万刀地将肉粒剁成肉末,再拌上葱、姜、盐、黄酒和味精等。
等到“当家人”将肉馅做好,装南瓜馅的面盆已见底,胖乎乎、肉鼓鼓的南瓜馄饨,像元宝一样,在一片片的粽箬叶上,挤挤挨挨地排着队,放在蚕匾上等待下锅。这时,女人们会自觉地分工,有的女人继续裹肉馄饨,有的女人点燃自家的“稻柴”或“麦柴”(方言,即稻草、麦草)开始烧火,有的女人则将连着粽箬叶的馄饨,一排一排地放在镬子里的竹蒸架上。几分钟后,南瓜和粽箬叶的清香便从镬子里飘出来,转眼堂屋里满是香气。原先不知在哪里玩的孩子,一下子冒出来,头挨头地挤在灶台边,等待大人们将锅盖揭开。蒸馄饨出锅后,孩子们便顾不得烫,每人抓过一片粽箬叶垫上的馄饨,猴急地将一只只馄饨往嘴里送,烫得嘴里“呼呼”地不停往外吹热气。
糖馄饨是必须裹的,它象征着收获的甜蜜,和对未来的期盼。糖馄饨的馅最简单,用红糖拌生面粉就行。
一锅锅蒸熟的馄饨,没多久就铺满了几张蚕匾,肉香、南瓜香、糖香等香气飘往屋外,引来了左邻右舍。裹馄饨的这家主人,就会热情地让他们品尝。有的邻居难为情,主人便会将一片或两片粽箬叶垫上的熟馄饨,硬塞在他们手里,让他们拿回家。
除了裹蒸馄饨,农家人还会裹一些煮馄饨。裹煮馄饨的皮子要小一些,裹起来更加简单,在皮子上少许放点馅,用手将皮子随便捏拢就成。
这天,亲戚们便会聚集在裹馄饨的这家“吃馄饨”,大家或坐或站,边吃边聊,亲亲热热,好不热闹。席散时,没吃完的馄饨,“当家人”都给各家分好,让亲戚们拿回家去。孩子们也不小气。反正,明天,或是后天,就轮到大舅小舅、二伯三叔家裹馄饨了。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