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画走笔

转自:黑龙江日报

茫茫稻海中的稻田画。

美丽的稻田画。 美丽的稻田画。

□文/任诗桐 摄/张培妮

当我提出要带母亲去哈尔滨闫家岗农场观光,看稻浪翻滚时,她起初是有些抗拒的,说“作为黑龙江人,农田大地里的水稻玉米,大豆小麦不是早就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了吗?”

由于事先在短视频里,已经领略过稻田画的赏心悦目,我希望母亲也会对此番景象心生欢喜。周末,我们便向着闫家岗农场出发了。当车渐渐驶离主城区,驰骋在高速公路时,苍穹之下、绿野之上,满目葱茏、热辣滚烫,可这依旧是母亲所见惯了的场景,她甚至对农事都相当熟悉,插秧育苗,割水稻割小麦,全都不在话下,便对我安排的这一趟旅程有些兴味索然。其实,即便是我,虽已在城市里生活多年,对这沃野千里的胜景也并不陌生。在我儿时生活的那个小镇周边,便是广阔无垠的农田,每到盛夏,绿波荡漾,及至深秋,一派金黄。黑土地上,讷谟尔河边,被风吹拂的稻穗,轻灵摇曳,它的长势喜人,却更像是一块结结实实的石头,压在了人们心里,预示着一年的好收成。

网红大雪人、索菲亚教堂、淘学企鹅和摩天轮,穿越季节,洞穿时空,赫然出现在了稻田里,手捧饭碗的福娃、身着文曲星传统服饰的国宝大熊猫、战斗状态中的孙悟空与哪吒,一幅幅斑斓的稻田画,便映入了眼帘,当我们登上这18米高的观光台,我和母亲被眼前的场景震撼到了。俯瞰之下,他们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仿佛触手可及,却又遥不可攀。一畦缤纷十里田,大地做幕,彩稻执笔,阳光散落在赤、橙,黄、绿、白、紫色的稻苗间,绘就了这丰饶大气、光彩夺目的美丽图景。原来,当秀美田野的壮阔,被彩绘在黑土地上时,大地的精华与生命的美感,传统的农耕文明与现代的绘画艺术,在此刻实现了交融。稻穗不再循规蹈矩,在原本就生机勃勃的生命状态下,又增添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稻田画又叫做稻田彩绘,通过不同颜色的水稻,按照设定好的图形,栽培在稻田里,从而呈现出了千姿百态的图案。我有备而来,查阅资料后,为母亲科普,她却指着稻田里的水稻,为我普及起了常识,说在她的童年里,很少能吃到香喷喷的大米饭,主食多以面食和大碴子等杂粮为主。后来,村里也开始渐渐种起了水稻,全靠人力种植,与眼前的数字农业、现代化大农业背景下的千亩大稻田相比,恍若隔世,令母亲感慨万千。她仍记得在稻田里劳作的辛苦,育秧、插秧、收割,都得弯着腰在泥水中进行,面积不大,产量也不高。而在我童年味蕾的记忆中,米饭早已唱起了主角,馒头、面饼、水饺、大碴粥都已成为了点缀。尤其记得那年深秋,父亲出差带回来一小袋大米,视若珍宝般。母亲只是照往常一样下锅焖米,并没有特别的添加或做法,可这一次的米饭格外香甜,当电饭锅盖被掀起的一瞬间,满屋飘香。很多年后,当我在外地实习、工作,最为想念的便是家乡的米饭,那是任何食物都替代不了的美味。

从观景台上下来,我们又坐上了环绕在四周的红色小火车,缓缓地穿行在茫茫稻海中。与俯瞰的视角又有不同,置身于稻田画旁,就如同进入了“稻梦空间”,清风吹过,似有一缕稻香飘来,在这暑气四溢的盛夏光年,我们仿佛穿越进入了深远的时空里。

在杭州,浙江省博物馆展厅内,我与一粒约一万年前的稻米面对着面。它太小了,早已炭化成了一个小黑点,可它又是如此沉重,承载着中华农耕文明的起源与变迁。越过时间的长河,这诞生于南方的稻作文化,历经千万年,不断北移,与黑土地相遇在了北大荒,这原属于江南的农作物开始扎根在了三江平原,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丰沛的水源,为这片黑土地提供了灌溉的条件。膏腴的黑土,充足的光照,还有长达半年的休整期,让这里的稻米得以在辽阔的田野上,沐浴阳光,恣意生长。

回想那年,我还分不清楚稻谷和麦穗,母亲细心为我讲解,说喜欢抬头、尖儿朝上的是小麦,沉甸甸、低着头的便是水稻。如今,作为游客的我们,在与南来北往的观光客们一起大饱眼福之外,同在稻田画中畅游时,又多了一份作为龙江人的底气与自豪。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8-26 富特科技 301607 --
  • 08-23 益诺思 688710 --
  • 08-19 佳力奇 301586 18.09
  • 08-15 小方制药 603207 12.47
  • 08-13 太湖远大 920118 17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