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顶孤石,脚陷淤泥,记者还说:要进去!

头顶孤石,脚陷淤泥,记者还说:要进去!
2024年08月09日 20:34 中国记协网

8月3日凌晨,四川省甘孜州康定市姑咱镇突发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新华社四川分社5人报道队伍随即出发,赶往现场进行报道。

  现场情况如何?记者如何进行报道?

  新华社记者谢佼、刘坤向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投稿,讲述见闻。

  本栏目长期征稿,详细信息附文末。

我在现场|头顶孤石,脚陷淤泥,记者还说:要进去!

本文作者:谢佼 刘坤

  8月3日凌晨3时30分左右,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袭击了四川省甘孜州康定市姑咱镇,雅康高速公路连接隧道的桥梁被摧毁,国道318线被掩埋,村庄遭受冲击……

新华社记者谢佼在现场。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新华社记者谢佼在现场。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一)

  警讯传来,8月3日一早,新华社四川分社社长张旭东带着我们和常务副总编辑叶含勇、联系交通口的记者胡旭兵分三路、即刻奔赴日地村采访报道。

  成都市距事发地点约258公里,虽有高速公路直通两地,但灾害发生后,原本的公路受阻。形势紧迫,该如何争分夺秒展开报道?

  司机何昊把油门一踩到底,一路途径雅安市、天全县、泸定县……我们想尽办法,一口气连过5个卡口,终于在16时左右抵达救援现场。

  我们获知群众已经全部疏散,但内部情况仍旧不明。

  因此,我们选择先用无人机从高空观察态势:泥石流顺着“日地沟”冲出,在高峻峡谷中俯冲形成巨大的扇形冲积体。冲积体覆盖了大半个日地村,横跨3公里多,高数百米。现场犹如一个葫芦口,入口极其狭窄弯曲,内部救援作业区域又极其庞大。

救援区域鸟瞰图(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救援区域鸟瞰图(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二)

  与此同时,张旭东社长和省工作组抵达日地村灾害现场,完成了地面的照片、视频拍摄工作。

  16时许,我们集中到指挥部新闻中心,播发图片稿《四川康定泥石流灾害已转移300余人》与视频稿《四川康定泥石流灾害全力救援中》。

  前方搜集情况、提供素材,后方剪辑视频、代传稿件……整个下午,新华社四川分社5人组成的前方小分队与后方值守的同事相互协作,全力以赴,只为在第一时间发出最为准确、权威的声音。

  完成图片和视频发稿工作后,我们开始处理采访录音,整理采访笔记。21时左右,大家才吃上一口简单的晚饭,然后又迅速投入到写稿工作中。

  临近22时,我们冒雨赶到姑咱镇郎鼓小区安置点采访受灾群众,并记录了各方救援力量在安置点内开展的工作。

  在这里,我们真切感受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政府干部登记人员信息,电力工人铺设电线,食堂大姐准备第二天的饭菜……人们各司其职,所有的付出只为给受灾群众创造一个相对舒适的临时居所。我们用镜头记录下这一切,播发稿件《夜访姑咱镇安置点》。

  次日凌晨,新闻发布会结束,大家把稿件传走,已是4时。为了能在几小时后尽快投入工作,我们谢绝了当地安排在40多分钟车程外的酒店,挤在车里或在指挥部新闻中心拼椅而睡。

(三)

  8月4日8时,休息了三个多小时的我们乘车前往10公里外的日地村。当天的首要任务,是进入核心受灾区域采访拍摄。

  到达国道318线断路处,只见湍急的山洪从泥石流冲积体上冲刷而下,十多台挖掘机、碎石机分散在冲积体上作业。康定河水位暴涨,河水拍打落石的巨响声与机械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现场弥漫着强烈的紧张感。

8月4日,新华社记者刘坤在灾害现场拍摄。新华社记者 谢佼 摄8月4日,新华社记者刘坤在灾害现场拍摄。新华社记者 谢佼 摄

  要进村,只能蹚水步行。

  村口,遍地是大大小小的碎石,湍急的河水从高处流下,堵住了唯一的进村道路。由于水流很急,水下环境复杂,我们不得不“摸着石头过河”,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

  此时,318国道已被石块压在了数米以下,我们决定沿着这条国道向上攀爬。冲积体上随处可见被砸得面目全非的汽车,两侧的房屋大多只剩下二楼露在冲积体外,现场一片狼藉。

  我们爬上了一座民房的二楼平台,用无人机拍摄现场情况。镜头里,众多救援人员分散在各处展开搜救工作;被冲积体掩埋的国道318线上,几十台大型机械正全力疏通抢险救援应急通道。

8月4日,在四川甘孜州康定市姑咱镇日地村,救援人员操作机械疏通国道318线(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8月4日,在四川甘孜州康定市姑咱镇日地村,救援人员操作机械疏通国道318线(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大约1个半小时后,我们终于爬到了冲积体的中上部。眼见防护沟道的钢筋水泥被拧成麻花,张牙舞爪地“展示”着自然灾害的巨大破坏力。

  如此大面积的崩塌石块来自哪里?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冲击力?此次灾害与当地地质构造有何关联?是否会发生次生灾害?救援人员的安全是否有保障?

新华社记者叶含勇行进在冲积体上部的河床上。新华社记者 谢佼 摄新华社记者叶含勇行进在冲积体上部的河床上。新华社记者 谢佼 摄

  这些专业性极强的问题,既是当前开展救援急需掌握的情况,也是受众渴望从报道中获取的信息。

  为快速且全面地做好抢险救援报道,新华社四川分社在此前便组建了集合精兵强将的应急报道专班,全分社记者根据任务随时加入,分社社长任专班负责人,与消防、应急、公安、安能、气象、地质调查、电力、交通、高危市州等建立协同响应机制。

  通过这一体系,我们成功搭建了救援单位信息共享通道。我们了解到,此时救援人员头顶仍有120万余立方米的孤石尚未滑落,随着气象部门发出暴雨蓝色预警,地质部门观测到山体仍在蠕动,现场十分危险。

  报道中,我们尽可能综合各方信息,增强救援报道的科学性。

  通过新华社客户端“问记者”栏目,我们在救援现场向受众介绍了峡谷地貌、灾害成因、救援措施等信息,因为信源权威、判断准确、信息含量丰富,稿件播发后,四川省应急管理厅、四川省消防救援总队、四川省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协会、中交二航局(成都)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等专业救援机构的公众号纷纷转发,作为重要的现场救援资料。

  这是对我们救援报道科学性的认可。

(四)

  我们始终忘不了在冲积体顶部看到的那一幕。

  那是一块十分巨大的滚石,身高约1.7米的救援队员站在它旁边,只有一个小小的身影。

冲积体顶部的巨石。新华社记者 谢佼 摄冲积体顶部的巨石。新华社记者 谢佼 摄

  我们起初以为,这里只有一名队员,但当我们从巨石旁走过,却看见巨石的阴影里有七八名救援队员。

  他们蜷着脚,头枕着手,一脸劳累,躺在满地碎石中睡着了。

救援队员在巨石下歇息。新华社记者 谢佼 摄救援队员在巨石下歇息。新华社记者 谢佼 摄

  “我们早上5点就上来了。这里有个养殖场被冲走了,可能会有失联人员的踪迹。”站岗的小队员说。

  他们的年龄差不多20岁出头,还露着稚气。

  当问到他们有什么需要时,小队员冲口而出:“急需更多的生命探测仪!”

  一切采访报道,必须要紧紧围绕抢险救援大局展开。在灾情不明时,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仅要第一时间跟进现场情况,想尽办法摸清整体局面,还应该提供多维视角观察现场,分秒必争,及时为有关方面提供决策参考。

  恩格斯说:“人类遭遇的每一次灾难,总是以社会的进步作为补偿。”我在救援现场也深有体会:如此巨大的灾害,在过去可能要数月才能恢复。而现在,仅仅3天,覆盖3公里多的冲积体就已被清开,国道318线初步具备恢复通行条件。

  希望我们的报道能够记录下更多的救援经验,推动避灾、救灾更加科学完善,更有效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征稿启事

  “我在现场”是中国记协微信启动改版以来开创的首个栏目,是编辑部重点打造的精品栏目。

  “我在现场”中,记者以第一人称讲述一线采访故事,深挖故事细节,分享真知灼见、流露真情实感,鲜活明快、可读性强。编辑部不定期将优秀作品集纳成册出版发行。

  更多稿件请参考文末 #我在现场 专栏。投稿地址zgjxwxtg@163.com请标注【我在现场】+单位+姓名+联系方式。

投稿要求:

  1、字数2000—3000字最佳;

  2、强调现场感,记者在现场;突出故事性,记者讲好故事;提高可读性,语言表达简洁凝练。

  优质投稿将单篇展示在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上,编辑部会与记者本人联系,后续沟通稿酬等相关事宜。

  来源:中国记协微信(ID:zgjxacja)

  本期编辑:彭婕妮 林芝瑶 任金蕊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刘坤 泥石流 灾害 四川省 救援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8-19 佳力奇 301586 --
  • 08-15 小方制药 603207 --
  • 08-12 国科天成 301571 11.14
  • 08-05 珂玛科技 301611 8
  • 08-05 巍华新材 603310 17.39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