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光明日报
【光明时评】
近日,海关总署发布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外贸年均增长1.6万亿元。这一数额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国家的年进出口总额。我国货物贸易总额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已成为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目前外贸企业数量比2012年翻了近一番。外贸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晴雨表”,外贸高质量发展充分彰显中国经济活力。
以民营经济促外贸规模增长,筑牢“稳定器”。经营主体活力对推动外贸增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019年,民营企业进出口首次超过外商投资企业成为我国第一大外贸主体,至今延续良好的进出口态势,发展贡献越来越大。数据显示,2012年到2023年,民营企业进出口额年均增长11.1%,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30%左右增长至50%以上。2024年上半年,民营企业进出口11.64万亿元,增长11.2%,占我国外贸总值的55%,比去年同期提升2.5个百分点,充分显示了民营企业在促进产品创新、开拓国际市场等方面的能力。《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这将进一步助力民营经济在外贸中发挥“稳定器”的作用。
以科技创新促外贸结构优化,注入新动能。当前,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我国外贸企业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高技术、绿色产品出口持续增长,规模和利润不断逆势上扬。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出口高技术产品同比增长6%,占出口总值的18.7%。与2012年相比,汽车、集成电路、锂电池等高技术、高附加值、绿色产品出口分别增长了7.3倍、1.8倍、15.2倍。2024年上半年,集成电路、汽车、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出口同比分别增长25.6%、22.2%、10.3%。《决定》明确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引领作用,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科技体制的不断完善将进一步推动企业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为我国外贸结构优化注入新动能。
以区域开放促外贸布局合理,带来新动力。我国传统外贸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近年来,得益于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中西部地区外贸发展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2023年,中西部地区进出口年均增速高于全国整体4.5个百分点。一方面,受东部地区生产要素成本上涨影响,中西部地区在土地、劳动力、资源等成本上的优势不断凸显,有序承接了东部地区产业链梯度转移;另一方面,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战略的带动下,西部陆海新通道与中欧班列常态化衔接,加快了中西部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速度,均衡合理的区域布局将给外贸发展带来新动力。
以体制改革促外贸制度完善,提供保障网。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是推动我国外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十四五”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规划》《关于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意见》《关于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相继出台,不断优化外贸政策内容、创新监管机制,为外贸企业营造了更加公平、透明、稳定的制度环境。《决定》提出深化外贸体制改革,从强化贸易政策和财税、金融、产业政策协同,创新发展数字贸易,建设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等方面作出安排,将有利于进一步保障外贸企业在国际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
未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序推进,将为我国外贸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制度保障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彰显中国经济的韧性与活力。
(作者:王娜、赵璐雨,分别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