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在山西开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的意见》以来,我省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已走过五个年头。五年来,全省上下认识到位、行动迅捷、落实有力,合力推动试点工作纵深推进、形成突破,在提高能源供给体系质量效益、推进能源科技创新、构建清洁低碳用能模式、深化能源体制改革、扩大能源对外开放等各方面花开绚烂、成果丰硕。
据太原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我省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409.9亿元,增长19.5%;其中“新三样”(锂离子蓄电池、电动载人汽车、太阳能电池)出口12.8亿元,增长135.8%,远超传统出口商品,成为我省外贸出口的新增长点。
“新三样”的强势增长,是能源革命牵引我省锻造全新发展优势的典型例证。
记者在一线采访中,每到一处,无不感受到能源革命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同频共振,与打造科技创新高地的互促共融。
能源革命为山西带来的发展变化,是有目共睹和令人赞叹的。
能源革命牵引的产业项目,成为转型升级优选课题
行走在山西的通途大道上,不时会被远处山脊上体量巨大的风机、坡梁上形如阵列的光伏所吸引。座座大型风电场、光伏电场的兴起,让清洁电能通过银线源源不断送向远方,成为我省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有力支撑。
持续推动风电光伏集中式做大做强、分布式做优做精,截至2023年底,全省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6098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的45.83%。
如果说风电光伏大发展是能源革命给人的最直观的感受,那一系列围绕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展开的新产业布局,则是全省产业转型升级内在气质的重要组成。
曾经的煤炭大县盂县,一系列由“黑”变“绿”的裂变正在加速。在盂县西烟镇,高低错落的42台风力发电机分布在山岭之间,输出大量绿色能源,支撑盂县加快打造新型综合能源示范基地。山下的鑫磊集团低碳循环经济产业园里,煤矸石、粉煤灰、炉渣、电石炉气、电石渣、废石渣等污染废弃物,正按照“产业转型、结构优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打造以煤—电—化—建材产业链为一体的循环产业集聚区。今年上半年,园区营业收入达2亿元,上缴税金2000多万元。
同样曾是煤炭大户的新荣区,发挥风、光资源充沛和土地广袤优势,引进全球领先的太阳能科技头部企业——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落地投产了大同隆基光伏科技有限公司1.5GW光伏组件项目,拉开了全区能源产业发展的序幕。在大同隆基示范引领下,储能电站、充电桩和光伏逆变器、变压器变流器、大数据机柜、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等制造项目接连落地,形成中联云港、明阳风电、中鑫电联、大同隆基、锐华能源、南电科技、鸿达鑫储能等新能源产业关联互动,产、销、纳一体的循环发展格局,转型成效已经显现。
在太重集团,能源革命牵引着“重”和“绿”的完美结合。
“动力强劲、爬坡稳当,还高效节能,运转效率提升了20%,能耗降低了15%。”7月7日,喜提太重新能源宽体车的新疆用户反馈着产品使用体验。160吨宽体车是太重首台新能源混动宽体车,也是太重最大吨位的混动宽体车,主要应用在露天煤矿、金属矿、建材矿以及大型水电工程中。太重宽体车囊括柴油、纯电、混动、甲醇等多种动力模式,本次交付的160吨新能源宽体车,从立项到下线仅用了4个月,创造了新的“太重速度”。这款车耐用性和可靠性兼备,搭载大马力发动机和电机,换挡动力不中断、安全性能大大提高,还能通过能量回收技术实现节能,比同规格车型更加绿色环保。
在推动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进程中,我省提出了“五大基地”建设目标,即“煤炭绿色开发利用基地、非常规天然气基地、电力外送基地、现代煤化工示范基地、煤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基地”。随着一系列围绕“五大基地”建设形成的新政策新产业新项目的落地,全省转型升级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在发展现代煤化工和加快煤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方面,我省持续加大钢铁、焦化整合力度,推动煤炭由单一燃料向燃料和原料并重转变,加快完成煤机装备、煤电、煤化工、氢能、煤层气等重点领域创新步伐。到2023年,全省焦炉煤气、化工尾气、电解水制高纯氢能力达3.1万吨/每年;建成和投运加氢站22座,约占全国的5%;累计推广甲醇重卡1267辆,新增甲醇加注站19个。
能源“蓝海”风正帆悬,能源科技创新步稳蹄疾
在能源革命的号角中,大量新能源龙头企业纷纷落户山西,催生能源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与此同时,相关高新产业及科研技术纷纷落地,形成积聚爆发之势。搏浪能源“蓝海”,展开角逐比拼,成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风潮时尚,“新能源+”的聚合效应正不断放大。
在能源重镇朔州市,已经突破关键材料、高性能电堆、高效储能模块以及大规模应用等共性关键技术的国润储能,以全钒液流电池、全氟离子膜等技术和项目为支撑,积极参与朔州陶瓷职业技术学院光储充一体化项目、滋润机场储能项目,为当地带来安全、经济、高效的储能综合解决方案。
在华阳集团,企业与中国科学院、中科海钠强强联手,大力布局钠离子电池储能全产业链项目,逐步形成了“全链条、矩阵式、集群化”的钠离子电池产业集群。华阳集团以无烟煤作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来源,有效降低电池生产成本。其万吨级钠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项目入选省级重点工程。建设并运营的全球首个千吨级钠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生产线,正加速推进我国首个万吨级钠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生产项目。
在晋南钢铁,自主设计并建成的国内首套1860立方米高炉大规模喷吹化工富氢气体工业化应用工程,和开发的高炉喷氢智能安全控制技术,实现了高炉长期稳定高效喷吹,对国内高炉氢冶金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企业积极构建“钢—焦—化—氢”低碳绿色发展路线,推进钢化联产、氢能冶炼新工艺,应用光伏绿电等可再生能源,拓展氢能零碳物流平台,打造氢能产业集群,已经成为中国近零碳钢铁企业的先行者,在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步伐。
实现“输能源”向“输算力”转变,是能源革命的重要一环,也成为吸引数字科技企业落地山西的有力抓手。大同市牢牢把握算力需求发展机遇,充分挖掘区位、能源、气候、网络、产业等优势,吸引秦淮数据环首都·太行山能源信息技术产业基地、中联绿色大数据产业基地、京东集团华北(大同灵丘)智能算力数据中心、火山云太行算力中心等一批数据项目落地,全市算力、人工智能等基础设施不断强化,赋能价值逐步显现。截至2024年5月底,全市数据中心累计完成投资192.4亿元,投运服务器53.8万台,有力支撑了数字经济蓬勃发展。
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助推着各级政府、各类企业抢滩能源科技创新高地的积极性。在晋中,一辆辆甲醇重卡接连下线,奔向全国、走向海外,绘制出一张千亿级的甲醇经济产业蓝图。在忻州,洁晋发电有限公司一期项目3台机组每天焚烧生活垃圾1500吨,年上网发电量1.3亿千瓦时。在长治、阳泉、临汾,中石化山西石油加快开展重卡换电业务,新能源电车每公里1元的能耗成本,让传统的燃油、燃气车望尘莫及。在晋控电力,通过大力推进智慧电厂建设,实现了“无人干预、少人值守”的安全稳定可靠运营,整体效率提升了20%以上。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依托已经获批的怀柔实验室山西研究院等多个国家级能源科技创新平台,联合太原理工大学、中科院山西煤化所、清华大学山西清洁能源研究院等众多科研机构,我省不断加强能源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积极打造能源科技创新策源地,形成以能源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发展的强劲态势。
能源消费格局重塑,“双碳”梦想照亮现实
长期畸重的工业产业形态,让我省碳排放一直处于高位。“双碳”目标的日益临近,已经形成倒逼之势。在这样的碰撞中,加快能源消费格局重塑,改变能源消费习惯,显得更加重要。
五年来,我省持续增强电网输变电能力和新能源汇集能力,着力提升晋电外送“含绿量”。截至2023年底,晋电外送覆盖23个省份,外送电量1576亿千瓦时,全国排名第二;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6098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的45.83%,非水可再生能源消纳权重达到26.5%。
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加快工业生产节能减排。全省炼铁、炼钢先进产能提升至60.5%、57.3%,焦化行业相对国家要求提前两年完成4.3米焦炉关停,干法熄焦等先进工艺全面推广应用,先进产能占96.6%。全省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为62.4%,数字化研发工具普及率为74.8%,均位列全国中上游。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累计创建115个国家级绿色工厂、7个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交通发展迅速,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桩车比达1∶7。新建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筑面积比提升至100%。
健全节能政策法规机制,完善能耗双控政策。发布《山西省节约能源“十四五”规划》,加强节能顶层设计,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按照差异化原则确定规划期内能耗强度降低目标,严格能耗强度约束、能耗总量弹性管理,开展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出台《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实施办法》,把好节能降耗“源头关”,严格项目准入,对“两高”项目实行清单管理。修订《山西省节约能源条例》,2024年1月1日正式实施。
能源消费格局的重塑,正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在长治市上党区,李坊村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低碳生活:将生活垃圾经过分拣后粉碎,与人畜禽粪污混合发酵后还田,减少农业碳排放;利用秸秆等生物质燃料供热,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屋顶安装光伏发电设备,实现农村用能的“内循环”。同时,与中村、王坊村、河南村共同构建新型农村社区,实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着重推进生物质发电、新能源发电、生活污水处理、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种养循环以及“智碳星”能源控制系统等项目建设。
在潞安化工,积极创建“零碳矿山”成为新潮,余吾煤业公司融合多项技术,提高瓦斯利用率和井上运输车辆电动化比例;高河能源公司形成独特的充填开采模式,为煤炭企业的绿色智能发展提供样板。
此外,我省清洁取暖经验入选国家典型案例,生物质能综合利用形成“山西模式”;运城市庄上村成为全球环境基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农业农村部联合授予的全国首个“中国零碳村镇示范村”,光储直柔直流微网项目获COP28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奖项;建成全国首个全省域碳普惠推广平台“三晋绿色生活”,入选生态环境部绿色低碳典型案例,2023年带动超过420万人参加碳减排行动,碳减排超过10.2万吨。
还有零碳机场、零碳物流、零碳工序、零碳服务区……在全省,这样的零碳场景越来越多,已经成为发展目标和行动自觉。
“十四五”前三年,我省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0.9%,降幅居全国前列。
加强能源合作和市场化改革,合力打造“能源革命排头兵”
作为国际合作的典范,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已成功举办六届。每年论坛期间,众多国内外能源领域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谋能源绿色低碳创新之路,共商能源智慧发展之策,围绕能源低碳发展主题交流能源转型实践,发掘部门、地方、企业、智库间合作机遇,为全球气候治理和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2023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上,拥有丰富火山地热资源、作为主宾国亮相的冰岛,与地热能资源同样十分丰富的山西共同展开一系列合作。
现在,地热已经成为山西新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综改示范区,“地热+”综合能源供热示范工程已累计建成10余座“以地热能为主、多能互补”绿色能源岛,供热面积达1000万平方米;在运城市,已建成在用浅层地热供热(制冷)面积300多万平方米;在大同市天镇县,已建成高温地热能科研试验示范电站,装机容量580千瓦;在忻州、朔州,已初步形成温泉康养旅游、工业利用等多元化利用方式。
在加强能源国际合作方面,山西国际能源集团与多方共同投资组建了格盟国际能源有限公司;引进美国空气产品公司在省内投资;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能源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与亚投行、欧投行等国际组织合作,实施了一批绿色低碳开发示范项目;省能源局组织企业及专家赴克罗地亚磋商新能源合作。
在新能源产品出口方面,电动汽车出口表现亮眼,大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出口金额达3.25亿美元,出口汽车1.13万辆,实现年均出口量增长40%以上;锂电池出口需求旺盛,富士康精密电子(太原)有限公司今年前5个月出口锂电池近8000万元;潞安太阳能科技公司生产的光伏组件成功打入西班牙市场,这是该公司继2023年12月成功进军东南亚市场后,在海外市场开拓方面取得的又一突破。
在加强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山西向“制”谋势,通过制度性改革不断释放发展新动能。
服务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和省政府共同牵头建立了山西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协调机制,提出山西将以“双碳”目标为牵引,谋划一批开拓性改革,深化一批关键性举措,打造一批标志性项目,形成一批引领性改革,加快能源改革试点向纵深推进,走出一条具有山西特色的能源低碳发展之路。
电力市场化改革方面,率先在全国实现电力现货市场正式运行,有效激励火电、燃气机组顶峰发电,引导电力用户移峰填谷,促进了新能源消纳,降低了全网发电成本。
建设煤炭高标准交易市场方面,着力提高资源配置质量和效益交易,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2024年新增注册交易商1100余户,累计注册交易商超过2.8万户。
积极试点煤层气体制改革,通过建立矿业权退出机制,试点煤层气、致密砂岩气、页岩气“三气”共采,2023年全省非常规天然气产量达145.9亿立方米,较2019年增加1倍多。其中地面煤层气76.6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2.62%,排全国第一。
一系列变革性、牵引性、标志性重大举措,推动山西从昔日闻名的“煤老大”,到今天的“全国能源革命排头兵”——这样的历史性跨越令人赞叹,山西为国家试政策蹚路子,在高质量发展征途上将行稳致远、再谱新篇。
来源:山西日报
编辑:李菊梅 见习编辑 毛一哲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