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助力推动书香校园建设,“践行教育家精神,做于漪式好老师”2024年上海中小幼教师读书征文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教师自身应如何学习?又怎样让学生爱上学习?
近日,时报记者对人民教育家于漪进行了独家专访,以下为于漪的口述,由记者整理。
文字整理:徐瑶君 赵晓军
全文3774字,阅读时间大约需要14分钟
于漪老师家的书柜(摄影:徐瑶君)
现如今,一些孩子出现了厌学的现象,觉得上学很苦。从一名老教师的角度来看,我认为,让学生学得快乐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自然是辛苦的,但如何让学生能够苦中作乐,是老师们需要关注的问题。以前,我教初中理科班的时候,当时也流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所以班上的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语文成绩也一塌糊涂。当时,我便意识到,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培养兴趣呢?我开始鼓励孩子们在课堂上提出能够难倒我的问题。学习的本质是:“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要想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至关重要的一句话是:
“疑”一定要和“思”结合在一起,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培养学生,我把分数看得很轻,但我非常看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想层次。而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思想层次的提高一定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因此,我把学生能不能发现问题、善不善于提出问题作为学习能力的根本,进而为此创设了许许多多的条件。
起初,学生提的问题是:这个词什么意思,这个字怎么写。后来,我引导他们,要把眼前的文章和学过的知识以及自己的生活经历结合起来,学生的问题就越来越多,越提越有质量,能整体思考,能前后联系,纵向、横向思维跳跃,视野就开阔了。
茅盾先生是不是用词矛盾了?
课堂上一定要做到:让人人都成为发光体。能者为师,孩子就会非常快乐。什么是好老师?好老师就是教导学生越学越想学,越学越高兴。学生是来求知的,要始终让他们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因此,我的课堂上,学生总有各种各样层出不穷的问题。
有一次,我教《白杨礼赞》,有几百人听课,一个女孩举手,她说:“茅盾先生说白杨树如何如何好,说楠木是不行的,但楠木是贵重木材呀,白杨树是不成材的,茅盾先生是不是言过其实了?”
紧接着她说:“我一个初中生人微言轻,但世界上著名田园作家也是这样认为的。”说罢,她从课桌里拿出一本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翻开来和我较量。
我请她朗读了有关语句,并赞扬她能用课外名著阅读所得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我告诉她这篇文章用的是象征性手法,象征性手法是景随情移的。
不曾想,一石激起千层浪,班上十几个问题全蹦出来了。有一个姓“熊”的男孩,他的问题非常精彩,他说:“文中讲白杨树伟岸挺拔,是树中的丈夫,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根据我的经验,严肃的人让人敬而远之,温和的人使人容易亲近,在一个形象身上同时又严肃又温和,是不是茅盾先生疏忽,用词矛盾了?”
学生议论纷纷,最后我说:“在有些伟人形象上,这种情况是存在的。《论语·述而》形容孔子是——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我一直强调,要始终让学生的思维保持活跃,课堂上要有丰富的想象力,纵向上古今贯通,横向上中外贯通,与其他学科知识贯通,如此一来,课堂的广度、深度、厚度就有了。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我在八十年代的时候曾经说过,课堂教学绝不是线性模式,不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问,老师答。课堂上,析疑解疑不是靠老师一个人,而是要把所有的学生调动起来,老师指路径指方法,引导学生探究答案。
有一次,我刚刚教完《木兰诗》,学生背诵出来了,我告诉他们,不要强记,熟读成诵才能经久不忘。这时,一个叫姓“张”的女孩噗嗤一笑,不以为然。我立马问她:“你有什么不同意见?”她说:“这个《木兰诗》写得好是好,但全在吹牛,是假的。”
我说:“何以见得呢?”(我常常问学生:何以见得?是何理由?原因何在?)她说:“你想想,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个行军打仗的其他人都是傻子啊?”于是,大家都起哄了,说这是文人编造出来的。
我问她理由是什么?她说:“行军打仗的时候,总要洗脚的,鞋子一脱,小脚就出来了。”孩子的想法和老师备课时的想法不完全相同,这由他们的年龄特征所决定。
于是,我当时回应了一句:“南北朝时期女子还没有裹脚。”没想到学生们不依不饶了,追问我:“那于老师,中国古代女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裹小脚的呢?”
我挂黑板了,回答不出来。备课时没想到古代女子裹小脚的起源,没有那样的发散性思维,于是引导学生们去查阅各种书籍史料,我自己在赵翼撰写的《陔馀丛考》风俗篇中找到了一个佐证,里面写道:“五代十国南唐后主李煜令宫嫔窅娘以帛缠足,令纤小作新月状,由此人皆效之。”
不久后,我又在一本文物杂志上发现,宋代出土的女尸是小脚,才解答了这个问题。
学生的问题其实就是在追根溯源,对于老师来说,这也是一种教学相长。
我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形象地把学生的学习愿望比作娇嫩的花朵,他说:“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倦怠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在我看来,孩子的问题意识是非常脆弱的,一定要保护。所以教师需要懂得因材施教,什么问题问什么学生,不能让学生出洋相,要让他们有成就感、满足感。
虚心的反义词不是骄傲?
一直以来,我都十分认同先贤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千人千面,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闪光点,教师要发现学生的特点,帮助他们把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发挥出来。
有一次,在教《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书本上的习题,那是一道简单的正反义词填空,于是,我请了一个平时学习比较困难的男孩来填。
一共8个空,他只填了7个,我问他为什么有一个空着?那个空是“虚心的反义词_____”,正常思维下,我们会填“骄傲”,但是他说:“老师,这个反义词我在书中没找到,因为书中说的‘我们为志愿军而骄傲’是指为志愿军的爱国主义精神而自豪啊,这里的‘骄傲’不是‘虚心’的反义词。”
我大大表扬了他:“你不仅是在做练习,更是认真思考了这篇课文中‘骄傲’的真正含义。进步非常大!”后来,我把这个事情告诉了教材的编写者,他们修改了这个题目。所以说,即便是学困生,也是会发光的。
我们为什么要教学改革?传统教育有许多经验是好的,但也确实有很多无法适应现代要求。知识怎么来的?知识是人从自身社会实践的经验总结中提炼出来的结论,但其实,知识不仅仅是一个结论,也是过程,即:认识活动的过程也是知识。
我们习惯于让孩子记诵现成的结论,但知识是动态的、开放的、不断发展的,例如,对某个词句的理解,从新华词典里都找不到适合套入该篇文章中的意思,它必须是结合该篇文章的语境才能真正贴切。
空洞的表扬是没用的
于漪老师采访现场(摄影:周晓明)
教育从来不是空洞的,它是具体的,表扬也一样。光说“你真了不起”是没用的,在肯定孩子的过程中,还要教方法,明方向,让他明白具体好在哪里,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学过的知识是有用的。
有一次,一个学生说:“《藤野先生》的文章起笔真奇怪,第一句‘东京也无非这样’中的‘也’是连词,前头应该要有铺垫呀。”我当即表扬了他:“你对连词的使用方法已经熟记于心了。”紧接着,我通过讲述这篇文章的历史背景来帮他答疑。
语文课是美的
对于有些学生、尤其是高中生而言,学习数理化难度较大,很累,因为是抽象思维,语文课要换频道,我尽量发挥形象思维作用,给学生以美的熏陶。让上完两节数理课后的学生在语文课上得以思维休整、精神放松。
我认为,要让孩子感觉到语文课是在美的氛围中理解、熏陶的,语文课选择的文章不外乎是古今中外的天地人事,蕴含着民族精神的厚重美、英雄人物的高尚美、自然景物的风光美、语言文字的韵律美。课堂教学或激昂慷慨,壮怀激烈,或舒缓委婉,娓娓细谈,千姿百态,思维斑斓,学生兴趣盎然。
课堂上,不要责怪学生开小差,这很正常,每个人的注意力都是不同的。课要教到学生的身上,教到学生的心中,用有温度的语言引发他们的共鸣,让他们不断地和你交流思想,如此,才能发挥孩子的学习主体作用,如此,教师和学生才都会非常享受语文课堂的乐趣!
于漪老师为《东方教育时报》的题词(摄影:赵晓军)
在完成对于漪老师的专访后,为探寻传承于漪教育精神的生动写照,记者还采访了于漪老师的孙女黄音。
如今,黄音是一名躬耕于教育事业十余年的老师,她坦言,奶奶的仁爱情怀非常打动她。她还记得,小时候,每逢大年初二,家里总是非常热闹,许多奶奶曾教过的学生都来家里拜访,一天里少则四五十人,多则上百人,家里小,学生们甚至会站到过道里。当他们围坐在奶奶身边聊天时,黄音诧异地发现,奶奶不曾有过一点偏心,每一个孩子都是她的心头肉。“正如奶奶所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国家的宝贝、家庭的宝贝,老师的宝贝。她包容、理解、尊重着每一个生命。”作为一名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的研究者,黄音也不断悟道于漪精神,她表示:
图片来源:上海语文电子教材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