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巍︱另眼看古典学⑤:English or Perish!

张巍︱另眼看古典学⑤:English or Perish!
2024年07月19日 15:58 澎湃新闻

英语是当代古典学术乃至所有学术领域的国际通用语,正如几百年前拉丁语的地位。我没有生活在那时,对拉丁语成为通用学术语言的利弊没有切身的体会。不过,反观古典学术的历史,现代古典学的创始人沃尔夫(F. A. Wolf, 1759-1824)发表于1795年的学科奠基之作《荷马导论》(Prolegomena ad Homerum)仍然用拉丁语写就,但此后不久,欧洲各国的古典学者都改用自己的母语著书立说(博士论文等有特殊要求的论文类型除外),并与母语文学和思想保持紧密的联系,形成各国古典学的小传统,而拉丁语几乎只保留于校勘本的前言和校勘记里了。但二战以来,古典学术开始国际化,尤其是近几十年,英语已独占古典学术的鳌头,大有取代德、法、意、西等其它语言之势,让那些国家的学者都争先用英语刊布研究成果,以便更广泛地流通于国际学界,更迅速地获得学界认可。这一势头已波及世界各地,包括汉语学界的古典学者也颇以英语发表为荣。此种情形,令我想起当代学界一个尽人皆知的生存法则:Publish or Perish! (“不发表就出局!”),如今这一法则更要明确为:Publish in English or Perish! (“不用英语发表就出局!”—— 简化为本篇的主标题)。

《荷马导论》( Prolegomena ad Homerum)书封《荷马导论》( Prolegomena ad Homerum)书封

虽说英语称霸的趋势让世界各地的古典学者交流更为便利,是古典学术国际化的产物和标志,但其弊端亦不容忽视,其中最令我唏嘘者,便是法式论说文(essai)的式微(见下篇),以及一种日趋同质的英语学术八股文的盛行。

用英语来撰写古典学论文,并非一般认为的那样,可以让英语超脱其文化属性,成为客观中立的、放之四海皆准的“世界语”;实际上,英语论文免不了追随英语国家(英国和美国主导)当下时髦的学术主流。这个学术主流又受到正统德国古典学术的极大影响,与之一脉相承,因此一大部分的德语论文(以及属于这一正统的其它各种语言撰写的论文)也可归入此类,它们都奉行相同的撰写体例,遵守相同的写作规范和学术规范。

主流的英语古典学论文,外观上非常容易辨识,通常包含标题、摘要、引言、引言性质的研究综述、文献材料的概述、正文、结论和参考文献。这个套式刚巧包含八样要件,与八股文的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的作法,mutatis mutandis,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倒也当得起“学术八股文”的称号。

遵行上述体例的英语学术八股文,以紧紧围绕论点的论证为要领。立论务求平实中正,论点通常开门见山,精炼地道出,紧接着表明论点与学界现有观点的关系——是对通行的主流观点还是对某家之言的修正或驳斥,因此或详或略的研究概述必不可少,且一般位于论文的引言部分(第一个注释、第一段或第一节),以示前人研究之不足,明确作者所属之学术传统,即与之对话的学者群体。正文部分则完全服务于对论点的论证,必须呈现出一条清晰完整的、不枝不蔓的论证线索。这条线索通常直线前进,用1,2,3,4,5划分章节;更进一步,每个章节里,又可再次直线前进,划分出1.1,1.2,1.3,1.4,1.5;当然,还可再进一层,划分出1.1.1,1.1.2,1.1.3,1.1.4,1.1.5,等等。如此层次分明,是为了确保论证线索的清晰明了和一览无余。论文的内容必须就事论事,避免与后世至当下的情形进行类比。行文风格要求措辞简明,遣词造句平白易懂,不使用比喻和象征、暗指和影射等文学性的修辞手法,不使用第一人称单数代词“我”表达作者的个人观点,代之以第一人称复数代词“我们”,把读者也包涵在内,以示客观性和包容性;也可代之以第三人称的“笔者”,意为一个客观的研究者正将研究成果客观地笔之于书。

论文所言,必有出处,所以大量的注释不可缺少,它们被认为是支撑正文大厦的坚实地基。大厦越高,地基也越深;同理,正文越凝练,底下的注释就越臃肿,以至于篇幅上会大大超过正文,出现十层地基、一两层楼房的奇特景观。凡引文,也必须明确标示,或置入双引号,或与正文分离,用不同字体单独排版,并施以注释注明出处——仿佛四面密闭、安置于透明玻璃展柜里的展品或标本,供观察或观赏,却不能被观众触碰,以确保其纯粹性,一旦失去这些隔离措施,就有着被败坏或损坏的危险;可是,这也正如标本或展品脱离了它原本的生存环境,了无生气地死寂于展柜里,绝不主动向观众道说什么。标注引文的目的,当然是让读者准确便捷地找到原文,必要时加以检核,这里有着学术精神的传递,但另一方面,却罔顾引文所在文本自身的精神,将之湮灭于迥异的学术精神。学术规范对引文的种种严格要求,是确保引文与征引之文的距离,让征引之文从精神上与引文隔绝,不受其濡染,只服从学术精神。

遵守以上写作规范和学术规范的论文,其上乘之作有如一幅华美织锦的内里,学者把所有的针线活计都暴露在外:大块的拼接和针线穿梭其中的缝纫,就是论文的章节划分,章节、小节1.1,1.1.1,1.1.1.1,如此等等,令人眼目缭乱;数不胜数的裸露在外的线头就是大量的注释,那些无法充分消化融入正文的材料,注释之多之密,仿佛是女红手艺的保证。不过,一幅华美的织锦之所以华美,恰在于它的正面,它的内里做工再细致,也是为了这个正面。把内里翻转过来,供人欣赏,莫非硬要把金针度与人,却不教人看那绣了的鸳鸯?!

如此同质化的学术八股文的受众,当然就是其他正在撰写或学习撰写此类论文的专门学者,这个学者小群体,由于专业分工的不断细化,还在日益缩小着范围。论文到了他们手里,无异于一次性的消费品,最多再循环到自己要撰写的论文里,成为文献概述或注释的一部分、参考文献里的一条,便完成它存在的全部意义。就连这个小群体里的学者,论文除了被消费、再循环,也不会对他们产生任何深刻的作用。

据说,英语论文的最大优势是无需翻译,因为英语是所有学者应当掌握的学术共通语。这一观念背后运行着自然科学的逻辑,语言被工具化,脱离所属的文化,所有学术论文都应当以自然科学论文为范本,要让论文客观化和技术化,以显示其科学性。这种逻辑导致古典学者们用越来越工具化的英语来撰写论文,论文的文学性艺术性荡然无存,思想性也越来越贫瘠,取而代之的是极度增加的技术性,结果便是高度同质化的学术八股文。——八股文当然没有翻译的价值(除非供批判性的研究之用),因为它的平淡无奇,它的中规中矩和滥调陈词,它那窒息一切鲜活思想的酸腐气。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张巍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7-26 龙图光罩 688721 --
  • 07-23 博实结 301608 --
  • 07-22 力聚热能 603391 40
  • 07-15 绿联科技 301606 21.21
  • 07-11 科力装备 301552 30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