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领袖 | 温彬、王静文
万众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
全会议题继续围绕改革展开,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并设置了改革的时间表。
从公报来看,我们认为有十个方面的部署值得重点关注。
一、历史脉络
在中共中央全会的议程设置中,三中全会大都围绕深化改革问题展开。
2013年总书记曾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三中全会研究什么议题、作出什么决定、采取什么举措、释放什么信号,是人们判断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施政方针和工作重点的重要依据,对做好未来5年乃至10年工作意义重大”。
其中,奇数届三中全会往往就重点领域作出部署。如十三届三中全会着重深化价格、工资改革,十五届和十七届三中全会主要聚焦农业农村改革。十九届三中对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作出全面规划和系统部署等。
而偶数届三中全会往往更为关注“经济体制改革”。如十二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为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定了思想基础。
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正式开启。
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再次专门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进行全面部署,成为新世纪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纲领性文件。
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
遵循这一历史脉络,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简称《决定》),将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有机结合起来,这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
二、改革目标
作为纲领性文件和总体部署,此次三中全会与11年前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遥相呼应,继续“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目标与十八届三中全会一脉相承,既体现了目标的一以贯之,也体现了政策的连续稳定。
阶段性目标为“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全会还为本轮改革设置了时间表,即“到二〇二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
三、十大关注点
(一)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全会提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这一提法为首次在官方文件中出现。
其原则和目标,为“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需要关注的是,公报未再提及“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期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而是对市场机制有了更高要求。
具体举措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继续强调“两个毫不动摇”。“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强调“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二是要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2022年《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二十大报告要求“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着力破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隔”。预计《决定》中会有更细致的部署。
三是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二十大报告中曾提及“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预计《决定》会从改革角度进行展开。
(二)高质量发展
全会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一表述与二十大报告一脉相承。
其原则和目标,为“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具体举措包括五个方面:
一是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自去年9月高层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以来,其理论内涵、政策路径不断丰富,与“新质生产力”相关的制度安排也正在落地。今年官方强调更多的是“因地制宜”,即“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各地要注重结合本地资源禀赋和基础,因地制宜地推动新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
二是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达到41.5%,大致相当于第二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预计将集中在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等方面。
三是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服务业占GDP比重高是发达经济体的重要标志,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
四是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二十大报告提出“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五是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一方面,政策将着力推动强链补链延链,实施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持续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完善相关支持政策,加快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另一方面,作为全球第一制造大国,我国将利用自身优势,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共同打造安全稳定、畅通高效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为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三)教育、科技、人才
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一表述与二十大报告一脉相承。
其原则和目标,为“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具体举措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预计相关改革会围绕教育均衡发展、教育类型、学科建设等方面展开。
二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去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今年6月科技三会后,地方科技委正式亮相,一些省份由省委书记和省长担任双主任,充分体现出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视”。
三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人才是第一资源。预计相关改革会围绕二十大提到的“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等方面展开。
(四)宏观调控
全会提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这一表述与十八届三中全会一脉相承。
其原则和目标,是“必须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近年来,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相关政策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匹配,所以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此次全会再次强调。
具体措施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要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这一提法为首次出现,意味着中央将会从顶层设计方面加强战略规划和政策统筹协调。
二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是市场关注重点,预计相关改革既着眼解决短期面临的宏观税负持续下行、财政紧平衡、地方债务风险上升等问题,也要以财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着力推进现代预算制度、现代税收制度和现代政府间财政关系改革。
三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预计相关改革会继续围绕“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等展开。
四是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我国区域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发挥区域重大战略的引领带动作用。以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引领,打破地区分割、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区域联动发展新格局,将会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
(五)城乡融合发展
全会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其原则和目标,为“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具体举措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要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中国户口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相差将近18个百分点,解决城市当中约3亿人的非户籍常住人口将是新型城镇化的主要任务。
二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具体包括“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三是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
四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土地制度改革方向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2019年《土地管理法》修正案为农村土地入市奠定法律基础。2020年以来,土地改革开始聚焦促进要素自主流动、提升要素协同配置效率、完善农村产权交易体系等新方向。
(六)对外开放
全会提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
其原则和目标,为“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具体举措包括五个方面:
一是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具体应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另一方面,将中国话语和中国方案融入新的国际规则制定中,打破发达国家掌握规则话语权的壁垒。
二是深化外贸体制改革。要通过外贸体制改革,继续发挥出口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加快培育跨境电商、数字贸易、海外仓、保税维修、离岸贸易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
三是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外商投资方面,积极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制度,不断扩大鼓励外商投资范围;对外投资方面,持续放宽对外投资限制、简化审批程序,构建境外投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面监管框架。
四是优化区域开放布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已经借助先发优势和地理优势站在对外开放的最前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将是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在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先导地位的基础之上,借助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契机,提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放水平的战略部署
五是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当前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正在经历重构,美国通过印太战略从海上加大对我国的围追堵截,欧洲政坛正在经历极右翼势力的崛起,逆全球化势头明显升温。在这种环境下,我国需要将“一带一路”升级至2.0版本,重点从深化绿色领域合作、提升项目环境表现、促进先进技术应用、打造多元合作平台等方面着手,持续推动全球协同发展、互利共赢。
(七)民生
全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
其原则和目标,为“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二十大报告中出现过,意味着保障和改善民生仍然会避免过度福利化倾向,不养懒汉。
具体举措则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二是完善就业优先政策。三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四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这几个方面在二十大报告中均有提及。但“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为首次提及,应该是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和少子化压力。
(八)绿色发展
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其原则和目标,为“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
具体举措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要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重点发展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统筹协调管控制度、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资源高效利用制度、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等重要制度,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二是要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坚持治理主体、治理手段、治理能力多方发力,坚持党的领导、多方共治、市场导向、依法治理,形成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环境治理体系。
三是要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坚持重点突破、创新引领、稳中求进、市场导向的工作原则,以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明显优化为目标,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加快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完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
(九)国家安全
全会提出,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
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的条件下,宏观稳定成为稀缺资源。二十大报告首次单列一章详细阐述安全问题,将“统筹发展与安全”提高至前所未有的高度,要求“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其原则和目标,是“必须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完善维护国家安全体制机制,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切实保障国家长治久安”。
具体举措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要健全国家安全体系,二是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三是健全社会治理体系。这几个方面在二十大报告中均有部署。首次提出的是“完善涉外国家安全机制”,目的应是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地缘政治压力,使我国在对外交往中更能有据可依。
(十)短期任务
除了以上中长期改革部署之外,全会还“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这或许意味着7月的政治局会议可能将不再召开。
全会“强调坚定不移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0%,未能给实现年度目标提供余裕,所以下半年政策还需加力。
全会要求“落实好宏观政策,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扎实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此外,全会还提出,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落实好防范化解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风险的各项举措。这是在中央全会层面首次提到风险三角,需密切关注官方会否从长效机制方面提出标本兼治的措施。
(感谢刘纪学、张丽云、李鑫、孙莹、卜钰馨、孙旭然、韩思达、张梦婷等提供资料)
(本文作者介绍: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责任编辑:张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