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环境报
本报讯 盛夏的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泊江海子,清风拂动,围绕着淡蓝色湖水或高或低盘旋的飞鸟,更让这里呈现出一派安静祥和。湖面上,遗鸥、赤麻鸭、黑翅长脚鹬等鸟类,或在浅水处驻足享受安静,或在水中嬉戏觅食,或用翅膀拍打水面展翅高飞。
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和伊金霍洛旗境内,始建于1998年4月。同年5月,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2001年6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2年2月被国际湿地公约组织列为国际重要湿地,是全世界遗鸥鄂尔多斯种群最典型的分布区和最主要的繁殖地。
生态环境逐渐好转,离去的遗鸥再度“回归”
遗鸥作为一种珍稀鸟类,是世界濒危物种、我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一般栖息于草原、沙漠和半荒漠的湖泊和沼泽地,对栖息地有着极高的要求,也被称为高原上“最脆弱的鸟类”。鄂尔多斯市发现的遗鸥繁殖种群是世界上已知最大的繁殖种群。
东胜区境内的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9163.72公顷,其中,核心区3091.24公顷、缓冲区885.36公顷、实验区5187.12公顷,全部处于泊江海子镇所辖区域内。多年来,由于流域内连年干旱,连续几年平均降水量不足300毫米,没有形成有效供水补给,造成湿地面积逐渐缩小,尤其是自2003年起,保护区水域面积逐年萎缩,湖心岛消失,主功能区湿地功能逐步退化,遗鸥数量急剧减少。
湿地生态功能逐步退化,湖水萎缩,鸟类骤减,大量遗鸥选择离开,面对这一“窘境”,东胜区全面分析“症结”,系统推进保护和综合治理,坚决守护好保护区这片热土,不仅留得住鸟类,还得让它们选择在这里“安营扎寨”。
生态环境好不好,这里的遗鸥最知道。从数量一度急剧减少,到大量遗鸥再度选择回归“安家”,足见保护区生态环境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年来,通过不断加大保护力度,采取有效治理措施,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过境和栖息的鸟类数量也越来越多。截至目前,仅栖息的遗鸥数量就达3000多只,筑巢410余巢。” 鄂尔多斯市生态环境局东胜区分局局长程杰介绍说。
多措并举加快治理,湿地生态功能逐步恢复
加快生态恢复,充分发挥保护区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切实保护好遗鸥这一珍稀鸟类,东胜区通过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让保护区再度焕发勃勃生机。
东胜区专门编制《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修复方案》,通过实施系列工程措施对保护区湿地进行生态修复。通过实施生态补水工程,建设完成双排输水管线24.15公里,自工程完工并向保护区湿地进行补水以来,已累计补水3200多万立方米。实施河道清淤工程,对保护区主要补水河道鸡沟河和乌尔图河16公里河道进行清淤疏通。实施大口井封填工程,对需封填的11眼大口井全部进行了封填。实施人工增雨基地建设工程,工程于2017年10月建成投用以来,每年开展人工降雨作业10余次,年降雨量增加约20%。实施矿井水补水工程,平均每天有效补水量达4500立方米以上,已累计补水1300多万立方米。实施淤地坝疏通工程,将13座淤地坝全部进行疏通。
为最大限度减少人类活动的干扰和影响,促进保护区生态自然恢复,东胜区全面清理拆除保护区内各类生产经营设施,将核心区内的人工设施,缓冲区内的蒙古包和养殖场、围猎场等,实验区内水泥预制板厂等进行彻底拆除。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设立野生动物救助站、气象观测人工增雨综合站、远程监控、巡护瞭望塔等,并设置各类标识标牌40多处,有效保障鸟类的栖息和繁殖安全。
通过实施系列措施,保护区保护成效明显。目前,保护区湿地水域面积近8平方公里,湿地生态功能得到有效恢复,高峰期栖息生存的鸟类达40余种,总数达4万多只。“现在是遗鸥的繁殖期,它们正忙着筑巢、孵卵,一大批小遗鸥也会在这里出生、长大,10月后陆续南迁。只要把这里保护好,生态环境好了,来年春天它们还会再次归来。” 程杰说。
李俊伟 满怡 付蓉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