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奋斗的青春镌刻在云端天哨

把奋斗的青春镌刻在云端天哨
2024年07月06日 08:18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妇女报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丽

    □ 李再华 单嘉欣

    甘巴拉,海拔5374米,藏语意为“不可逾越的高山”。这里自然条件恶劣:酷寒,最低能达零下35℃;狂风,8至10级大风每年要刮9个月。最难耐的是缺氧,空气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一半,身处其中,头痛、恶心、失眠等高原反应挥之不去。

    1962年,第一代甘巴拉官兵跋涉4000余公里挺进雪域边疆。1965年10月,组建雷达站命令下达,凭着“钢钎打不进,人也要扎根”的顽强意志,甘巴拉官兵两年内就将雷达天线架上山顶,建成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人控雷达站。1994年,该雷达站组被中央军委授予“甘巴拉英雄雷达站”荣誉称号。

    “甘愿吃苦、默默奉献、恪尽职守、顽强拼搏”,一代代甘巴拉官兵景从党的号令,傲然坚守在海拔5374米的雪峰之巅,把奋斗的青春镌刻在云端天哨。

    铁心向党扎根奋斗

    “党让守边疆,万难也不辞!”雷达站组建之初,面对自然环境的极大考验,一些官兵出现思想波动,首任支部书记、指导员刘宗峰深知,这个时候更要用党的理论统一思想、引领行动。白天,大家忙着建阵地、战斗值班。晚上,他就组织理论学习,干部与战士结对、党员与非党员结对、老兵与新兵结对、文化高的与文化低的结对,人人分享如何用政治理论解决个人思想问题、连队建设难题。

    “扎根冰峰,最根本的还是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任务,这是我们的价值所在。”在党的理论指引下,大家明白了“守山头”的重要意义,以坚定的决心和意志在生命禁区擦亮了雪山明眸。

    身在边关心向党,缺氧不能缺思想。该雷达站注重用党的创新理论建站育人,坚持“支部建在连上更要强在连上”,深入开展“学强军思想、当甘巴拉传人”实践活动,每周组织集中学习,每半月开设“5374学习课堂”,全站形成了支委带头、交流互助、学用结合的传统,探索出“学思想、谈感悟、找差距、立标准、促行动”五步法,以思想进步带动全面进步。

    雷达操纵员白涛,入伍前是地方小学老师,来到部队一心想要成为一名军官,但考试因2.1分之差遗憾落榜,失望之余打算干两年就回家。

    在“5374学习课堂”,白涛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奋斗观的系列重要论述,重温了前辈许正兵光荣牺牲在阵地的英雄事迹。“在甘巴拉的经历,比学历更重要。”强军思想的指引、先进事迹的感召,让白涛立志当一名甘巴拉的好兵。他刻苦训练,成为专业“大拿”,还发挥特长为大家授课,《铁心跟党走、岗位勇担当,热血青春让信仰之花在高原绽放》一课被空军机关评为优质视频网课,他个人也被战区空军评为“优秀政治教员”。

    一代代甘巴拉人,一颗红心交给党,锚定一流创佳绩,连队连续30年保持先进,荣立集体二等功3次、集体三等功3次,16人次受到空军以上表彰,党支部被中央军委评为“全军先进基层党组织”,连队2022年被评为空军首届“空天先锋”。

    担当使命向战奋斗

    “丁零零……”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雪山之巅,刺耳的警铃响彻云端。排长唐维荣带领人员,沿着84级战备台阶,快步冲上阵地。

    在三步一喘的冰峰雪岭,甘巴拉向战奔跑的步伐从未减速。增开雷达、调整频率、定向扫描……唐维荣平稳住呼吸,下达口令指挥各席位协同操作,一张天网铺向长空,微弱光点显现荧屏。

    建站近一个甲子,甘巴拉坚持“开机就是战斗,值班就是作战”,天线一直在旋转、战备一刻不停歇,构筑起敏锐高效的防空网。

    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在甘巴拉,常常会听到官兵们口口相传的一个词——“甘巴拉标准”。现任站长余建钊,在义务兵期间参加空军专业比武就夺得第一,可刚接任主官时,他对于这个标准感触还不深。一次新兵放单考核,他看到几名新兵以大纲满分标准通过,心里格外高兴。可此时,一位老班长却站了出来,当场演示了动作流程,以远超大纲规定的标准提醒大家切忌自满,脑子里要立起“甘巴拉标准”。

    从这一刻起,余建钊明白了“甘巴拉标准”意味着追求卓越、不断超越,没有最高、只有更高。在甘巴拉,义务兵专业考核按军士骨干标准来掌握,军士骨干按训练尖子来要求,训练尖子必须向“一专多能”升级。

    从难从严训、瞄准实战比,不断推升部队战斗力。近几年,该站有12人次在旅比武中夺得“擂主”,连续荣获军事训练一级单位。

    一次次装备迭代,一次次战训模式升级,全站官兵换脑转型不断加速提质。

    “弄不透新装备,算不上合格的甘巴拉兵。”这些年,全站官兵想尽办法提升机动速度,一个动作经常要练上百遍,多角度架摄像机全程录像,事后集中复盘,一帧一帧抠细节,“快点、再快点”成为每个人的应战姿态。

    坚韧顽强永远奋斗

    “雪山兵王”王胜全,在甘巴拉战斗了28年,先后维护了8型雷达装备,参与一系列重大演训任务。

    去年底,他光荣退休,基地专门为他举办了退役仪式。在下山前,他独自走向山坡,在可以看到雪山和羊湖的地方,特意找了些石块,郑重地摆了“兵”和“王”两个字。面对雪山、碧湖,老兵大声地说:“有一个姓王的兵,在这里守了28年,现在他要走了,这些石头就代表他,继续在这里站岗吧!”

    甘巴拉就是有这样一种魔力,让一代代甘巴拉人魂牵梦萦。退伍老兵龙扶国,在甘巴拉当过12年炊事员,离开部队后又把儿子龙兵送到了这里。

    龙兵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主动学习驾驶技术,当上了司机兼电工,经常跟随任务分队驰骋雪域天路,展现出“一专多能”军士的新风采。

    虽然离开了甘巴拉,但一代代甘巴拉人在各行各业都继续发扬着甘巴拉精神,不断创造新的奋斗业绩。有人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甘巴拉的眷恋,在一个个子女的取名中,就能看出一颗“兵心”:高蕾,意为高原雷达兵像格桑花一样绽放;朱雪菲,意为雪域高原雪花纷飞、花草芬芳;胡思雅,意为思念就像那流淌不息的雅江水……一个个美丽的、浪漫的、温暖的、充满诗意的名字,饱含着对甘巴拉的挚爱。

    在甘巴拉人心里,阵地就是忠魂、战魂、兵魂所在。新兵下连、老兵退伍,成立日、授称纪念日,都会在阵地上组织庄严仪式,用心领悟16字甘巴拉精神,在穿越时空中实现精神共振同鸣。连队总结形成甘巴拉《带兵10法》《好班长10条》育人传统,以浓浓的党味战味兵味情味,将一茬茬官兵紧紧团结在一起。

    雷达操纵员刘卓民入伍后,因为高强度工作,心脏承受重负,6年后做了搭桥手术。医生叮嘱他减少剧烈运动,连队安排他在山下值班。

    回到连队休养期间,他经常远眺雪山,盼望着重返阵地。他向医生咨询康复方法,加强科学锻炼,不到半年就重新登上阵地,并担负战备值班。这几年,无论是重大任务还是比武竞赛,他都冲锋在前。刘卓民骄傲地说:“甘巴拉给了我一颗‘铁心脏’,什么困难都扛得住!”

    一朝甘巴拉兵,一生甘巴拉人。“甘巴拉总会给予我们无穷的力量。”某雷达站陈站长曾在甘巴拉任职,几年前作为骨干种子输送到兄弟单位。在这里,他发扬“甘巴拉精神”,参与并推动兵种间协同防空模式创新,被空军评为“空天先锋”。

    一代接着一代干,一个高度向另一个高度进发。晨曦微露,金色阳光洒满雪域高原,一支机动分队从“甘巴拉英雄雷达站”再度出征。为了英雄的旗帜永远飘扬,为了甘巴拉精神永放光芒,他们向着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速转型冲锋,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崭新篇章。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甘巴拉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7-15 绿联科技 301606 --
  • 07-11 科力装备 301552 --
  • 07-01 乔锋智能 301603 26.5
  • 06-26 键邦股份 603285 18.65
  • 06-24 安乃达 603350 20.56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