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波千里赴甘肃 缅怀涪陵籍烈士杨克明

奔波千里赴甘肃 缅怀涪陵籍烈士杨克明
2024年07月05日 01:36 重庆晨报
杨克明故居陈列馆位于长寿区云集镇青丰村二组 杨克明故居陈列馆位于长寿区云集镇青丰村二组
杨克明烈士

徐向前为牺牲的西路军将士写的挽联

杨克明烈士碑刻传略

书箱 书箱

□冉启蕾

1983年8月,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33军师长的王波同志,从北京专程赶到甘肃的高台县,来到高台烈士陵园(后改名为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痛悼烈士忠魂,为昔日的首长杨克明写下了《哭高台》的诗:“河西走廊觅故人,昔日红军何处寻?一片黄沙埋铁骨,高台陵寝哭忠魂。”

今年6月,我们一行跨过黄河,穿越戈壁,专程来到甘肃省高台县,拜谒了我心中的偶像——涪陵籍烈士杨克明。

夫妻一别五十余载 再见已是阴阳两隔

在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为了充分了解杨克明的丰功伟绩和英雄事迹,我们特地请了纪念馆一位姓王的解说员为我们作详细讲解。当小王知道我们来自杨克明的家乡,是专门来为杨克明扫墓时,非常激动,讲解得特别仔细:“1985年8月17日上午,天气炎热,一位满头银发年近八旬的老妇人带着儿媳和孙子以及孙媳妇,一路风尘,专程赶到高台烈士陵园祭奠与她阔别53年的丈夫杨克明……”

小王深情地说:老人名叫魏俊淑,当时已78岁了,她们一行是从贵州省贵阳市专程赶来的,在烈士陵园相关领导的陪同下,魏俊淑来到杨克明烈士纪念亭前,当讲解员讲解到杨克明纪念亭上“三过草地心犹壮,一死高台志未移”的楹联时,老人突然跪倒在地,失声痛哭,“陶正,我的夫君啊!我苦苦等了你53年,找了你53年,你怎么就抛下我们母子走了呀,你说过革命成功后,一定会回来找我们的!可你怎么就一个人早早地走了呀!这些年我一直盼你,等你,没想到,等来的只是一座冷冷的塑像……”老人撕心裂肺的痛哭声,震撼着在场每一个人的心灵。无尽的哀思,悲戚的泪水,深情的呼唤,令在场的人也泪水涟涟……

魏俊淑老人口中的“陶正”,正是杨克明的原名。1985年8月初,收到杨克明同志的革命烈士证明书后,魏俊淑老人这才得知丈夫在53年前和她离别后,为了革命的需要,改姓更名成了杨克明。魏俊淑老人万万没想到她日夜思念的丈夫,早已在1937年1月20日阵亡于甘肃高台。

身后战友帮“寻亲” 英雄原是涪陵人

“魏俊淑老人到底是怎么找到她早已英勇牺牲的丈夫的呢?”我禁不住向小王提问。

对此,小王继续向我们讲述了一段同样感人的故事:1983年8月初,一位老红军专程赴高台烈士陵园祭拜英烈,这位老红军名叫王波(1908—1999年),时任政协四川省第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王波同志在1933年11月川东游击队改编为红四方面军第33军时,任97师师长,是杨克明的老部下,后来,王波同志和杨克明一起参加了长征。这次王波是专程来高台烈士陵园祭拜老首长杨克明的,他含泪写下了《哭高台》一诗。

在高台烈士陵园,王波同志还意外得到一个消息,那就是,新中国成立后,高台县通过各种途径,一直都没有找到杨克明烈士的亲属。在得知这一情况后,王波同志暗自发誓:为战友杨克明“寻亲”。

1983年8月中旬,回到四川后的王波同志向组织汇报了杨克明烈士的情况,决定由省政协、党史办牵头,组织力量在川东地区开展了认真查询,决心找到杨克明烈士的亲属。根据调查资料,通过线索综合分析,长寿县云集乡青丰村的群众提供的一个叫陶正的人,与杨克明的情况非常相近。王波同志闻讯后,火速赶到长寿县云集乡青丰村,找杨克明的乡邻了解情况,还走访了健在的原川东游击队老战士、红四方面军老领导,最后以铁的事实证明:杨克明就是原来的陶正。

在证实杨克明就是川东游击队的创始人之一的陶正后,王波同志就根据所提供的线索继续寻查。1985年7月,王波同志终于在贵阳市找到了杨克明烈士的妻子魏俊淑,当魏俊淑老人得知丈夫杨克明早已牺牲的消息后,嚎啕大哭,痛不欲生。

参加革命别妻儿 英雄为党屡建功

1905的春天,杨克明岀生在涪陵县云集乡(今属长寿区)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本姓陶名正,曾用名陶树臣、洪陶尔、洪涛。从小酷爱学习的杨克明,16岁时考入省立涪陵第四中学,他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宣传活动,在学校被吸收为社会主义共青团员,1926年秋,杨克明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7年,杨克明化名洪陶尔,被党组织安排到丰都县城、高家镇等地以教书为掩护,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29年受中共四川省委军委派遣,在涪陵、丰都、石柱等县组织农民起义,开展武装斗争。

1930年4月7日,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在涪陵罗云坝成立,杨克明告别妻子魏俊淑和刚出生的儿子陶森林,转战于武隆双河一带,打土豪分田地。担任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宣传员不久,杨克明提任二路红军游击队二大队一中队队长。杨克明率领三个分队,跟随主力,转战于涪陵、丰都、武隆、石柱等地。1930年7月,二路红军在向忠县行军拟与三路红军会合途中,遭到强敌围困,在石柱县鱼池坝与数倍于我军的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队伍损失很大,杨克明等冲出敌人层层包围,与赵启明、邓止戈等转移到三路红军游击队。

1930年冬,党组织派杨克明到营山县的农村秘密开展革命斗争。他化装成一个生意人,人称“杨布客”,出没于营山安化场等地,迅速将安化场周围的绿水、安固、双河、消水、柏林、骆市等村的农协会恢复和建立起来,革命烽火越烧越旺。1931年夏,杨克明任开江广福乡支部监委,参加组建川东游击军第二支队。

1932年夏,四川省委决定将梁山中心县委改为梁(山)、达(县)中心县委,杨克明任书记,领导宣汉、万源、开江、梁山等县的革命工作。经他的努力,达县地区很快建立了由他兼书记的党的特别支部,宣汉等地党的组织也相继恢复建立起来。这些组织成了农村革命活动的坚强堡垒,为日后迅猛发展的川东游击武装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

率西路军占高台 与敌激战七昼夜

1932年底,川东游击军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后,杨克明在达县的几个乡里,几天内就组织了几千人参加游击队,整个川东地区不到10天,武装起来的游击队达3万余人。红四方面军总部决定,将川东游击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33军。

1933年11月2日,红33军成立,王维舟任军长,杨克明任政委。1936年1月,根据中央指示,红33军与红5军团合编为红5军,杨克明任军政治部主任。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以后,红5军、9军、30军组成西路军,西渡黄河,转战河西走廊。

1937年元旦,杨克明率领红5军3000余人,一举攻占甘肃省高台县城。正当我军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庆祝高台解放的时候,军阀马彪、马步青等乘我高台守军力量薄弱,且与主力配合困难之机,纠集2万敌军,对高台县城进行层层包围。1月12日,敌以约5个旅的兵力,在飞机大炮的配合下,对高台县城发起猛攻。杨克明等镇静自若,认真组织防守,与敌在城外激战7昼夜,终因敌众我寡,被迫退入城内坚守。1月20日,敌全力攻城,血战10余小时,全城陷落。杨克明、董振堂以及13师师长叶崇林等红5军将士3000余人,大部分壮烈牺牲,血洒高台。

战斗结束后,惨无人道的军阀马步芳、马步青,下令将杨克明、董振堂、叶崇林等红军将领的头颅割下来,悬首示众,挂在高台县城的城门上。杨克明牺牲时,年仅32岁。

妻子无私赠遗物 皮箱成镇馆之宝

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高台死难的红军烈士,当地政府修建了高台烈士陵园,还专门为杨克明、董振堂等我党的高级将领修建了纪念碑和塑像,以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

在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内,讲解员小王指着展柜里的一只很旧的老式皮箱说:“这是杨克明烈士仅存的一件遗物,也是我们馆的镇馆之宝。而这件遗物的获得,还有一段让人心碎的故事呢……”

原来,1985年8月17日杨克明的妻子魏俊淑一行,到甘肃省高台县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悼念杨克明时,发现展出的除了杨克明的英勇事迹和两张照片外,没有别的实物展出,老人提出愿意捐赠英雄的实物,她说:“由于当年兵荒马乱,我只留下了陶正读书和工作后留下的一只皮箱,这只皮箱一直陪伴着我和儿子陶森林。如今,儿子不在人世了,我也老了,我把皮箱捐赠给你们纪念馆,让陶正的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一个月后,当纪念馆的同志赶到贵阳去看望魏俊淑老人并索取皮箱时,才知魏俊淑老人从高台祭拜丈夫杨克明回到贵阳20多天后,便带着对丈夫的思念,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第二天,带着杨克明曾用过的那只皮箱,纪念馆的同志心情沉重地回到甘肃的高台,将那只珍贵的皮箱,安放在了纪念馆内杨克明的雕像前,成为了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的镇馆之宝。

一天的参观和采访结束了,怀着崇敬之情,我们在杨克明塑像前与他依依别离,再回首,雄伟的杨克明塑像在夕阳的余晖中,闪着金光。回程的旅途中,我的脑海里一直呈现着《哭高台》的诗:“河西走廊觅故人,昔日红军何处寻?一片黄沙埋铁骨,高台陵寝哭忠魂”……

(作者单位:重庆市涪陵区委党史研究室 图片由作者提供)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7-15 绿联科技 301606 --
  • 07-11 科力装备 301552 --
  • 07-01 乔锋智能 301603 26.5
  • 06-26 键邦股份 603285 18.65
  • 06-24 安乃达 603350 20.56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