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随着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做好绿色金融等“五篇大文章”,我国绿色金融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绿色金融制度创新与市场激励”也成为2024陆家嘴论坛主要探讨议题之一。作为长期关注及深度研究绿色金融领域的知名学者,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志青近日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专访,就绿色金融发展成效、完善相关标准和激励、加快打造上海国际绿色金融枢纽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展开深度阐述,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与心得。
多个领域成效显著
2024年4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是继2016年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后,七部委再次发布的绿色金融重磅政策。
通过对比两版指导意见,可以发现其中最突出的变化之一就是绿色低碳转型的范围更广,要“引导金融资源支持高排放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和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促进工业绿色转型和升级,支持绿色低碳交通和绿色建筑发展。”
对此,李志青解读称,这说明绿色的定义从原先的“狭义绿色”走向了“广义绿色”(即新能源等纯绿产业和高碳排的转型产业都属于绿色),而绿色金融的定义也从原先的“狭义绿色金融”走向了“广义绿色金融”。
“目前,我国绿色金融已经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效。”李志青分析称:
一是人民银行确立了“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绿色金融发展思路。绿色金融的“三大功能”指: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功能;“五大支柱”则包括:绿色金融标准体系、金融机构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激励约束机制、产品和市场体系,以及国际合作。
二是逐步构建了“国内统一、国际接轨、清晰可执行”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绿色金融发展政策思路,着重强调了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的重要性。近年来,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在扩大覆盖面的同时也不断细化相关定义和要求。
三是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金融市场之一,在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30.08万亿元,同比增长36.5%;绿色债券存量规模达3.44万亿元;绿色保险业务保费收入达到2297亿元等。
四是绿色金融服务和流程体系不断完善,推动银行业保险业加大对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持续提升绿色金融的服务质效。例如,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引领,完善统计监测、优化考核评价、丰富产品服务、强化风险管理等;在尽职调查、审查审批、授信检查等环节中严格落实相关业务合规开展要求等。
精确产品入场机制
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仍然面临相关标准尚需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亟需加强等问题,“漂绿”的风险更引来不少关注。
对于绿色金融的实践进行细致评估已迫在眉睫。李志青团队自2019年开始连续5年以长三角区域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从政策制度、市场活力、保障措施三个维度分析了41个城市的绿色金融竞争力水平。
通过纵向比较2019年至2023年长三角绿色金融的发展水平,李志青团队发现:长三角地区绿色金融发展的区域间差异正在缩小。
因此,李志青团队认为,借鉴发达国家绿色金融创新的先进经验,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可以从几个方面进一步优化:
一是完善绿色金融法规标准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我国参与国际绿色金融标准制定的话语权。要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标准,应在国家“双碳”目标下,精确绿色金融产品的入场机制和交易标准。包括:制定通用的绿色金融标准和目录,减少标准间的分歧,为各类金融机构、市场主体提供更清晰的绿色金融项目标准;完善绿色认证和评级标准,统一制定绿色评估规范体系进行评价,促使不同机构间的评估认证结果趋于一致。
二是丰富配套政策工具,完善监管体系,积极引导绿色金融资源支持我国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具体包括:引导金融部门加大对绿色产业的资金支持。提升信息披露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完善监管手段,加大监管力度,把握好减污降碳与可持续发展、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
三是充分发挥市场在绿色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持续完善我国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体系,激发市场活力,引导各类金融机构不断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国际合作,深度参与国际绿色金融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
一方面,创新多层次的融资管理模式。包括创新绿色信贷流程,开发支持节能降耗、绿色工业、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的信贷类产品;创新绿色证券产品,拓展碳证券、碳基金、碳期货、碳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增强市场有效风险对冲;引导建立完善排污权、节能权、水权交易市场。
另一方面,引导社会资金通过绿色债券支持绿色项目,加快推进绿色债券扩容,促进形成较为完整、连续的收益率曲线。完善绿色债券的投资配套机制,出台税收、资产风险权重计量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强化债券信息披露的充分性,提高资金使用透明度。加快研发绿色债券指数基金等产品。
积极开展国际协作
绿色发展等可持续发展,是国际上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是我国对外合作的重点领域。
在进一步主动引领全球绿色金融议题,促进国际绿色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方面,李志青表示,我国可以从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来持续发力。
一方面,我国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绿色金融的发展。
具体来看,第一,推动绿色金融政策、产品和服务的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更多符合国际标准的绿色金融产品,支持其与国内外绿色企业和项目开展合作,推广绿色保险、绿色担保等绿色金融服务。
第二,建立和完善绿色金融监管框架。加强对金融机构绿色投资活动的监管,确保资金流向绿色低碳产业;建立健全绿色金融风险防范和处置机制。
第三,加强绿色金融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建立健全绿色金融信息披露制度,鼓励金融机构采用国际通用的绿色金融信息披露标准。同时,加强与国际绿色金融组织的合作,共同推动绿色金融信息披露标准的制定和实施。
第四,加大对绿色金融信息平台、认证体系、第三方评估机构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提升数据的透明度和可获取性。另外,加强绿色金融人才培养,积极开展围绕绿色金融领域的专业教育和职业培训。
另一方面,积极开展绿色金融的国际对话与国际合作。
具体来说,第一,积极主导、参与国际绿色金融合作机制,尤其是将绿色金融等重要议题融入我国主导的国际合作框架。例如,深化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绿色金融合作;不断推动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的工作,积极参与并推动国际绿色金融标准和分类目录的制定等。
第二,促进国际绿色金融合作,支持绿色金融资金的国内外流动。鼓励国内外投资者参与绿色项目和绿色企业的投资;加强与国际绿色投资组织的合作,共同推动绿色投资项目的开发和实施;建立健全绿色投资退出机制以及完善监管,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例如,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清洁能源项目和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的国际合作,利用中国在绿色技术、资金和经验方面的优势,帮助“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提升绿色发展能力,同时为中国金融机构和企业开辟海外绿色市场。
第三,加强绿色金融教育、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建议加强与国际顶尖大学、研究机构的合作,培养国际化绿色金融人才,促进知识共享和经验交流。
大力推动枢纽建设
目前,上海正积极推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
“上海应当依托绿色金融创新,提升中长期竞争力,服务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发挥全国引领、国际影响的作用。”李志青认为,下阶段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进一步推动:
第一,更新并完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相关规章制度。有必要将绿色金融发展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有机融合,发挥绿色金融促进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作用,有针对性地发展绿色金融重点领域,如ESG金融、转型金融、碳金融等。
第二,围绕绿色项目库、企业和机构标准等形成有一定创新和推广价值的标准体系。结合上海绿色金融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制定完善符合上海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导向的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认定标准体系;建立上海绿色金融专营机构建设标准,总结上海绿色金融专营机构建设经验,推动上海乃至长三角绿色金融专营机构建设。
第三,建立健全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务的评价激励机制。可以上海绿色金融专营机构建设标准为基础,制定上海绿色金融专营机构评价标准,推动评选建立一批上海绿色金融专营机构。
同时,健全完善上海绿色金融专营机构的激励机制,综合运用财政奖补、考核评价、优秀案例评选等多种方式,提高上海绿色金融专营机构建设的积极性。
第四,围绕绿色金融细分领域重点发力。结合上海作为国际性大都市的特征,重点围绕碳普惠、碳金融、绿色金融市场、生物多样性金融等领域开展重点制度建设,力争走在国内和国际的前列,打造细分领域的龙头地位,引领绿色金融的发展。
同时,切实提高上海在碳金融服务、ESG投融资服务、气候投融资服务、绿色保险服务等方面的产品设计能力、应用能力和盈利能力,形成以专业化带动绿色金融产业化、以专业化带动绿色金融竞争力的有利发展态势。
此外,结合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建立长三角绿色金融产品交易市场,统一区域绿色金融标准。具体而言,制定长三角区域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打造长三角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建立区域性绿色金融产品交易市场,推动打造长三角区域绿色项目库,探索长三角绿色金融区域立法等。
搭建对接合作平台
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下,作为国际高端金融交流平台的陆家嘴论坛如何越办越好,李志青也从多个方面给出了建议。
第一,深化议题设置,突出陆家嘴论坛前沿性和引领性。建议紧跟全球金融发展动态,设置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的议题,如数字货币、区块链、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绿色金融与可持续投资、金融科技的创新与监管以及ESG相关议题等。
第二,强化金融政策发布与解读。利用陆家嘴论坛作为政策宣介的重要平台,适时发布与解读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最新政策、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政策措施,增强国内外市场对上海乃至全国金融政策环境的信心,吸引更多国际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落户上海,扩大上海金融集聚优势。
第三,搭建金融对接与合作平台。可以设立专门的项目展示平台与项目合作对接板块,为国内外金融机构、金融科技企业、绿色项目方等提供一个展示、交流和合作的场所,促进资本与项目的有效对接,加速金融资源向实体经济的流动,助力上海成为全球金融资源配置的重要节点。
第四,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拓宽国际合作网络,邀请更多全球知名经济学家、国际金融组织、跨国金融机构负责人和专家参加论坛交流。同时,加强与纽约、伦敦、新加坡等国际金融中心的对话与合作,形成合作机制和联动机制。
第五,进一步加强培养金融人才与金融智库建设。依托陆家嘴论坛平台,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可以通过举办金融论坛、金融创新竞赛等活动,培养和吸引金融专业人才。同时,促进国内外知名高校、金融智库间与金融机构的交流合作,实现产学研联动,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此外,论坛还可不断强化宣传,提升公众参与度与国际传播力。例如,利用数字技术增强论坛的互动性和开放性,让更多国内外公众能够参与论坛,了解金融领域的最新进展等。
本文来源:国际金融报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