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工业“老空间”焕发新活力

让工业“老空间”焕发新活力
2024年06月26日 09:00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环境报

◆本报记者 余常海 通讯员 程竹青

走近坐落在长江之畔的重庆工业博物馆,一座巨大的烟囱映入眼帘,上面的红字仍然清晰可见——“质量是第一信誉,是企业的生命,是职工的饭碗”。工业博物馆用地为原重庆钢铁厂型钢厂和三峰轧辊厂遗留地块,经调查,地块受半挥发性有机物和镍、铅等重金属污染。为确保污染地块安全开发利用,大渡口区采用水泥窑协同处置方式,进行污染土壤修复,通过验收,达到了再开发利用的条件。

工业博物馆的建成开放,是大渡口区在2011年老“重钢”完成整体环保搬迁后,开展污染土地修复再利用,让“老空间”焕发新活力的有益探索。

为加强对污染地块修复过程的监管,2023年12月26日,《大渡口区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监管机制改革试点方案》正式发布,落实土壤污染修复项目安全监管责任,首次明确建设用地土壤污染分级分类管理流程,形成多部门联合监管新局面。

近日,记者来到老重钢片区,在现场看到巨大的挖掘机和装载机在修复地块上来回穿梭,高效地进行土壤挖掘和运输工作。随着修复工作的推进,土地逐渐被新的植被点缀。

记者了解到,一般土壤修复需要经过调查、风险评估、修复治理、效果评估等多个环节,除修复治理外,其余环节一般情况下需要8—12个月(不含企业招标时间)。若地块污染程度轻、修复方量小,其治理工程时间其实很短,但按部就班办理其余环节手续需要的时间过长,对土地出让效率影响十分显著。

“开展土壤污染机制改革之初,还存在调查、修复等环节审查时间长、管理流程繁琐、修复工程安全监管有空白等问题。”大渡口区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宁告诉记者,为解决这些问题,大渡口区实施分类管理,将污染地块分为“重、中、轻”三类,区级实施轻度污染地块全过程管理,市级主抓重污染用地管理,解决了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各环节审查效率不高问题。同时,精简管理流程,简化部分地块调查流程,如对原用途为农用地的地块开展土壤环境调查,只需填报核查表,无需再委托第三方形成调查报告;建立了轻微污染地块自主修复流程,修复时间缩短至一个月左右,较一般流程时间缩短近70%,解决了部分管理流程繁琐问题。此外,弥补了监管空白,明确由区发改委对土壤修复项目实施立项管理,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区生态环境局对污染地块土壤修复项目安全进行联合监管,解决了土壤污染修复工程安全监管无据可依问题。

“目前,我们对污染土壤有3种处理方式,第一种是将部分污染土转化为生产水泥的原料,第二种是通过高温去除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第三种是采用固化方式将污染土处理至达到填埋标准,然后进行填埋。”大渡口区生态环境局土壤生态环境科科长徐磊告诉记者,目前,重钢主厂区土壤修复工作已完成50%的工程量,并力争年内全面完成厂内修复。

刘宁表示,预计今年大渡口区将完成全区地块的土壤信息摸排,建立区域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分类管理清单,编制完成全区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继续推动重钢片区、五一互助片区、钓鱼嘴半岛片区的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工作,严把审核关,确保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始终保持在100%。

大渡口区的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监管机制改革试点是重庆市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重庆市落实建设用地土壤污染“放管服”改革,将污染土壤修复方案的备案权限和轻度污染地块、非敏感用途地块的土壤污染全过程管理权限下放至区县政府。在全国率先印发《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程度分级和用途分类技术指南(试行)》。

在加强建设用地土壤污染全过程管理方面,2023年,重庆全年完成28块污染地块修复,提供净地面积2670亩;在加强质量管控方面,对102块土壤污染重点地块进行遥感监管,对41个重点污染土壤处置终端和地块进行全天候AI视频监管,全市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刘宁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7-01 乔锋智能 301603 --
  • 06-26 键邦股份 603285 18.65
  • 06-24 安乃达 603350 20.56
  • 06-17 爱迪特 301580 44.95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23.35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