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林草先进典型事迹宣讲|姜莉玲:甘做沙海梭梭苗

甘肃林草先进典型事迹宣讲|姜莉玲:甘做沙海梭梭苗
2024年06月19日 11:40 中国甘肃网

  我叫姜莉玲,是甘肃省民勤县退耕还林办公室主任,我发言的题目是《甘做沙海梭梭苗》。

  沙海中,有一种植物叫梭梭,它深深扎根于大漠,防风又固沙。一棵小小的苗木,看似不起眼,却能固沙10平米。在我的家乡,正是成片的梭梭林守护着家园。

  我的家乡民勤县位于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她被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包围,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但是生态区位极其重要,这片小小的绿洲,以一己之力阻挡着两大沙漠的合拢。

  多年来,我同千千万万治沙人一道,扎根沙海,栽下一棵棵梭梭苗,筑起一道道绿色屏障。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家乡越来越绿、越来越美,我深感骄傲。更令我自豪的是,2022年8月30号,我作为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获得者,无比荣幸地走进人民大会堂,参加表彰大会,受到总书记的亲切接见。深深感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对我们一线治沙人的深切关怀。今天站在这里,我向大家汇报我的三段心路历程。

  一是甘做梭梭,守护绿色铸忠诚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小时候,常听老人说,历史上的民勤,湖水清澈、水草丰美,是一个风景秀美的富庶之地。

  随着自然环境变迁,石羊河上游来水减少,民勤生态环境曾经逐年恶化,最严重时,荒漠化面积超过90%。那时“一年一场风,由春刮到冬”“大风一起不见家,一茬庄稼种三遍”。

  我清晰记得,14岁那年,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一道黑色的风墙,打破原本晴朗的天空,从远处呼啸而来。我们拼命往家跑,但风沙速度比我们更快。转眼,黑色风暴淹没了我们。后来我才知道,1993年5月5号这场特大强沙尘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的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

  家门口的好日子,就这样被一场场风沙越刮越穷。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很多乡亲远走他乡。我也问过父亲,“我们家啥时也搬走?”父亲抽着旱烟,过了许久,低声说,“还能搬到哪里去,这就是我们的家呀!”父亲的话就像一根沙枣刺,扎在我心上,生疼生疼。

  中考时,经过深思熟虑,我报考了甘肃省林业学校。毕业后,19岁的我,回到家乡,主动申请到乡镇上的林业站工作,成为一名治沙人。成长于这片土地的我,心甘情愿又回到了这片土地。

  24岁那年,我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庄严宣誓的那一刻,我暗下决心,一定要走在前、作表率,守护好我们的家园,对得起胸前的党徽。

  我经常干的,看似和农活没啥两样,就是翻地、施肥、育苗、浇水......但比起庄稼活,林草工作更精细,费心又费力,瘦小的我一时难以招架。我是过敏体质,工作中又不得不经常接触化肥农药、林木花粉,三天两头就出现浮肿、布满红斑、奇痒无比,严重时还曾住院治疗。父亲心疼我:“娃娃,你还年轻,落下病可咋办,能不能换个活儿干?”可我想了想,还是对父亲说:“当初回来,就是想干这个。适应适应,慢慢就习惯了,这又要不了命。爹,您别担心。”

  从龙王庙到老虎口,从青土湖到四方墩,哪里最艰苦,哪里最需要,我和同事就奋战在哪里!每年压沙造林时节,吃住在沙窝,一住就是30多天,每天要徒步行走20多公里巡回作业,天气好的时候还能吃口热乎饭,遇上风沙天,只能凉水泡馒头,半夜经常被冻醒,满头满脸都是沙子,还得提防帐篷被大风吹翻。沙漠中有一种小猫一样大的老鼠,我们叫沙鼠。浇地时水会灌进沙鼠洞,一群群地突然窜出来,湿漉漉的令人毛骨悚然。它们常常来帐篷“串门”,有几次钻进了我的行李中,拿东西时猛地跳出,吓我一大跳。晚上睡觉时,沙鼠大摇大摆地从人身上爬过,我被吓得在角落缩成一团,悄悄抹眼泪。后来,常常与它们相见,慢慢习惯了与它们相处。常常因为太累,一进帐篷倒头就睡,也就顾不上沙鼠了。

  一年又一年,在风沙中摸爬滚打,我的脸和手变得黝黑、粗糙。望着镜子里的自己,我的内心也曾犹豫,年轻的女孩谁不爱美,谁不喜欢白白净净?我也曾一遍遍地告诉自己,既然选择了治沙,就要不回头地走下去。

  二是甘做梭梭,不忘初心担使命

  退耕还林是林草工作的“重头戏”,也是难啃的“硬骨头”。在推进过程中,起初,个别村民不理解不支持,我和同事们一起进村入社、走门串户,耐心细致做乡亲们的思想工作。一次入户时,一位姓曹的老大爷不配合,不让我们进门,也不和我们搭话。我默默跟着他到地头,帮着他搭建日光温室。突然,一块砖头掉落,正好砸到我头上,鲜血染红了半边脸……缝了十针后,医生劝我好好休息。但第二天,头上“挂彩”的我出现在曹大爷面前,再次苦口婆心地讲退耕还林对村民有利,对民勤有益。老人说,“姑娘,你真正是为我们好,也真不容易,我听你的。”从那以后,他不但配合我们的工作,还成了义务宣传员。

  有的村子列入了退耕还林范围,个别村民不配合;有的村子没被列入,村民又焦急万分。最靠近沙漠前沿的两个村,部分退出的耕地没列入。要治理,缺乏资金;不治理,后患严重。村民急,我也急。一次次调研,一次次向上反映群众呼声,最终,2800多亩沙化耕地被列入退耕还林范围并得到治理,群众获得了项目补助。

  后来,每当我路过这里,乡亲们都会亲热地拉我到家里坐坐,倒一杯热茶,煮一碗面条。我深深地体会到:只要你为群众办实事,群众心里就有你!

  有段时间,我负责退耕还林部分工程验收。一些承包人想方设法找我拉关系、套近乎,甚至想当面或托人给我所谓的“好处”。可我明白,作为党员,就要对党的事业负责,就要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如果搞“关系工程”“人情验收”,国家投资就会打了水漂,群众血汗就会化为泡影。在我和同伴们的坚持下,近5万亩工程项目被责令整改。有人气急败坏地指着我的鼻子骂,“一个跑腿的,做做样子、走走过场就行了,哪来那么多事!”可是,为了国家和群众利益,我受点委屈、挨点骂,又算啥。

  退耕还林,防沙治沙,需要不断探索新技术,我和同事们建起了500亩试验示范基地。为了采集实时数据,我们经常蹲守在沙漠里。一天傍晚,沙尘暴突然袭来,我们顶着狂风,凭借手电筒微弱的光线坚持完成了任务。因为风沙太大,有的道路被掩埋,摸索了近5个小时,才走出沙窝,直到凌晨2点才到家,想起来还真有点后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依靠科技进步,我们把防沙治沙变为治沙用沙。工作中我了解到,靠近民勤的内蒙古阿拉善盟右旗,在沙漠中发展梭梭接种肉苁蓉产业,效益很好。我和同事立即前往,实地观摩学习、反复请教专家。回来后,指导村民学习接种技术,建成沙产业基地4600多亩。这项技术,给沙漠前沿的贫困村,每户年均增收6000多元,沙产业基地被全国妇联命名为“全国巾帼脱贫示范基地”。点沙成金,基地带动全县发展肉苁蓉产业6万多亩。

  三是甘做梭梭,青春无悔护家园

  万事难两全,顾得了这头,顾不了那头。

  孩子年幼时,我常常一头扎在沙漠里,三四十天回不了家。有一次,灰头土脸刚进门,急着想抱抱孩子,听他喊声妈妈,他却躲进奶奶怀里,说啥也不肯叫妈妈,也不愿让我抱。我深深内疚,陪伴孩子的时间太少,但是,看到栽下的梭梭苗茁壮成长,我觉得那也是我的孩子,能让包括我的孩子在内的下一代生活得更好,能让我的家乡变得更美!

  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启动后,2016年秋天,国家给民勤县下达当年建设任务28万亩,是全县上一轮退耕还林5年栽植面积的近3倍,实施面积全省最大。这么重的任务,半年内要完成。那段时间,我和同事们白天东奔西跑,晚上加班加点。临近春节,正是任务最紧的时候,一天,突然接到电话,说父亲住进了医院。我急忙赶去,父亲知道我工作忙,叮嘱我:“端着公家的饭碗,就要把工作干好。”那些日子,躺在病床上的父亲在电话中总说自己没事,让我安心工作。我没白没黑,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提前完成了18个乡镇184个村的信息录入和28万亩工程作业制图,一次性通过省级验收。当我匆匆赶到医院才得知,父亲是肝癌晚期,已经恶化。三天后,父亲走了。

  这三天,对父亲,对女儿,太短、太短……

  时常有人问我:防沙治沙那么苦、那么累,25年,你咋坚持下来的?

  一部民勤志,半部治沙史。在我的家乡,一代代治沙人,像成片的梭梭林,守护着家园。

  ——上世纪五十年代,民勤举行防风治沙誓师动员大会,拉开治沙造林的序幕。

  ——六七十年代,铁姑娘治沙队用她们柔弱的身躯,堵风口、压沙丘,阻挡了肆虐的风沙;

  ——治沙英雄石述柱,豁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年近九旬的他,依然挺立在治沙一线,筑起一道绿色丰碑;

  ——近半个世纪,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接续奋斗,以“当代愚公”精神,在风沙一线植树播绿,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如今的民勤,昔日沙海的老虎口,绿树成林、郁郁葱葱;曾经干涸的青土湖,碧波荡漾、水鸟啾啾……我的家乡,一棵棵梭梭傲然挺立,宛如守护绿色的“卫士”,我的内心无比坚定。

  我甘心,作为这梭梭林里的一株苗;我骄傲,成为这梭梭林里的一株苗!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甘肃省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6-26 键邦股份 603285 --
  • 06-24 安乃达 603350 --
  • 06-17 爱迪特 301580 44.95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23.35
  • 06-11 中仑新材 301565 11.88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