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免费开放阳光志愿服务系统

教育部免费开放阳光志愿服务系统
2024年06月19日 07:38 北青网

转自:北京青年报

高考结束后,志愿填报成为考生和家长最关心的话题。为进一步加强对考生的志愿填报服务,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面向高考生今年首次开放“阳光志愿”信息服务系统,基于招生、就业、调查、测评等大数据并结合深度专业和职业解读,提供志愿推荐、专业介绍、心理测评、就业去向及前景查询等服务,且服务均免费。考生和家长可在教育部官方公众号“微言教育”扫码进入“阳光志愿”系统。教育部也提醒考生和家长谨防四类有偿“志愿填报指导服务”陷阱。

平台提供个性化志愿参考建议

“阳光志愿”信息服务系统集合了权威、详尽的专业库、院校库、就业前景情况等数据,为填报志愿提供多元参考信息,帮助考生“选大学,选专业”。教育部邀请国内权威心理专家研发了相关职业测评工具,从兴趣、价值观、人格、学科倾向综合四维度,帮助考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专业和职业倾向。依据往年录取情况,系统还能根据考生高考成绩(位次),按照“冲稳保”的填报原则,结合心理测评结果,个性化生成志愿参考建议,并展示录取情况、专业满意度、就业去向等全方位数据。

各地高考成绩发布前后,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将举办“2024年全国高考志愿云咨询周”活动,组织2000多所招生高校在线为考生、家长提供准确权威、周到细致的志愿填报咨询服务。各地还将遴选一批考试招生机构业务能手、招办主任、骨干教师等组建本地志愿填报指导专家队伍,通过公开课、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方式对投档录取办法、志愿填报流程方法及注意事项等进行权威解读和广泛宣讲。

志愿填报指导服务变“生意”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社会上出现有偿志愿填报指导服务,有的收费高昂,逐步发展成一门“生意”。但是高昂的收费没有都带来优质的服务、准确的指导,一些考生和家长因此受骗上当。近日一位2023年的高考生家长就在微博上分享了自己去年的经历。据他说,他最初是被一个微信公众号的宣传语“考得好,不如报得好”吸引住的。“家里没人上过大学,我们和孩子都对应该选什么大学、什么专业没细想过。据儿子的班主任说,他的高考成绩位于本市一所大学往年录取线的‘门槛’上,让我们好好考虑,或者咨询学校。我们也不知道上哪去咨询学校,所以看到这个号称‘志愿填报专家’的公众号就动心了。”在与“专家”通过一次电话后,他缴纳了6600元的“一对一专家指导费”,对方承诺保证被上述大学第一志愿录取,否则退款。最终孩子的确踩着“门槛”被这所大学录取了,但落到了该校分数线最低的一个冷门专业,孩子对这个专业完全没有兴趣也看不到前途,入学后学习信心大受打击。

后来他们才明白,“专家”所谓的保证被录取,诀窍就是在报志愿时“服从调剂”。事实上,即使没有交钱接受这个“专家”的指导,他们自己选择“服从调剂”也会被录取;或者不选择“服从调剂”,可以另择一所大学感兴趣的专业,如今悔之晚矣。

四类收费“指导”陷阱要小心

教育部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谨慎对待市面上的志愿填报指导服务,切勿轻信“高价”指导咨询,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志愿填报风险。常见的“高价志愿辅导”陷阱有四类:

一是一些机构或个人宣称拥有所谓的“内部大数据”,能确保考生进入心仪的专业,其实这些数据并不准确,甚至存在误导性;

二是一些机构打出“高考志愿规划师”“权威专家团队”等旗号,以此增加权威性骗取考生和家长的信任,实际上他们并无相关资质和经验,有的甚至是临时招募的社会人员,按照总部提供的“台词”提供辅导,导致家长不仅花了冤枉钱,还可能报错志愿;

三是一些机构利用考生和家长的焦虑心理收取高昂费用,服务内容“看人下菜”,存在价格欺诈的嫌疑;

四是一些机构过度强调某些专业的就业前景,制造“热门专业”的假象,甚至发布所谓的“专业排名”,以此来吸引考生购买服务,背后真实目的还是兜售课程、贩卖咨询服务,导致一些考生误入自己不喜欢、不适合的专业。文/本报记者雷嘉

责任编辑:张元(EN003)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教育部 大学 录取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6-26 键邦股份 603285 --
  • 06-24 安乃达 603350 --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23.35
  • 06-17 爱迪特 301580 44.95
  • 06-11 中仑新材 301565 11.88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