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末回表” VS “存款搬家” 银行理财规模高增6月会否再现

“季末回表” VS “存款搬家” 银行理财规模高增6月会否再现
2024年06月19日 00:00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今年以来,银行理财卖得挺好,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差不多都在3%以上,接近同期限定存利率2倍。但理财产品收益是浮动的,不保本保息。55岁到65岁年龄段的客户会在定期存款和理财产品间摇摆,部分年轻客户则会主动咨询理财产品。”某股份行理财经理告诉记者。

  6月18日,记者前往北京地区多家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网点调研发现,在存款利率持续下行、监管叫停“手工补息”叠加“资产荒”等多重背景下,银行的部分个人客户和企业客户正在将资金配置天平由存款产品向理财产品倾斜。

  在居民资金与企业资金加持下,5月理财市场“量增价稳”,存款“脱媒”力量推动理财规模持续高增。多位专家预计,受“季末回表”因素影响,素来是“理财小月”的6月理财规模将环比收缩,理财产品收益率会有所下降,但影响程度及时间有限。

  展望未来,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消费、投资活动逐步恢复活跃,理财市场有望延续增长态势。此外,存款利率有进一步下调的可能性,以及在银行理财公司冲量作用下,下半年理财整体规模有望重新站上31万亿元的历史高位。

  ● 本报记者 张佳琳

  储户配置天平倾向理财

  “银行理财产品挺不错的。我行都是低风险稳健型理财产品,上周兑付的半年期理财产品(PR2)年化收益率是3.43%,同期限定存年化利率是1.9%。最新一期发行的半年期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为2.8%-3.7%。对于没买过理财产品的新客户,建议配置一些7天期限理财产品,以提高资金灵活性。”成都银行某支行理财经理向记者介绍道。

  对于投资者而言,收益率无疑是其考量资金配置的重要因素。在存款利率多轮调降背景下,即便是以高利息吸引客户著称的中小银行如今也在持续下调各期限定存利率。市场上,利率在3%以上的定期存款已难觅踪迹。记者前往北京地区多家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网点调研时,银行理财经理告诉记者:“今年以来,理财产品卖得挺好。目前,新发行的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基本能做到3%以上。”

  “5月,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在3.3%附近震荡,收益率维持较好水平。”在光大证券(维权)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看来,目前相较存款,理财产品收益率具有优势。叠加部分银行对大额存单等较高成本零售存款进行主动管控,居民存款与理财规模增长“跷跷板效应”明显。

  习惯稳健投资的北京居民小张告诉记者,待存款到期后,将用部分资金尝试购买理财产品。“去年末拿到年终奖,本来想存三年期定期存款,但利率太低,在银行网点临时决定购买利率稍微高一些的结构性存款。今年以来,结构性存款利率也在降低,有几次到期兑付的利率都是最低档。听说最近理财产品收益率不错,准备这次存款到期后试着买理财。”小张说。

  企业资金布局谋变

  不仅是个人储户,在监管叫停“手工补息”以及资产荒等多重背景下,部分企业也将资产配置的目光由存款产品转向了理财产品,以寻求更高收益率。某银行人士表示,“随着手工补息被禁止,部分央企、国企在投资理财选择上开始展现更高的风险偏好,由存款转向购买理财产品。”

  此前,部分银行机构绕开内部定价管理,将手工补息异化为高息揽储手段,用来给大企业客户违规补贴额外的存款利息,导致大客户存款利率“明降暗升”,其加点范围大约在10个至100个基点。根据近期发布的《关于禁止通过手工补息高息揽储 维护存款市场竞争秩序的倡议》,银行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客户承诺或支付突破存款利率授权上限的补息,并应于4月底前完成整改。

  业内人士表示,《倡议》发布后,银行不仅整改了违规存款产品和违规利息支付行为,还解约或规范了私下签署的“抽屉协议”,完善了手工补息业务管理办法,从根本上抑制高息揽储,严肃规范存款非理性竞争行为。规范手工补息后,银行存款对于企业的吸引力下降,推动部分企业存款向金融市场分流。对于部分企业而言,在活期存款收益受影响后,资金将转移至银行理财公司,主要配置现金管理类和短债类理财产品。

  “2024年以来债市持续走牛,理财产品也收获了不俗的收益,投资者体验良好。且手工补息等高息揽储行为被监管禁止,余波之下大量资金溢出到性价比较高的理财市场。据测算,在5月理财产品增长规模中,零售占比72%,远低于以往87%的均值,机构占比近28%,充分说明手工补息余波持续促进理财规模快速增长。”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分析称。

  理财超季节性规模高增

  居民资金与企业资金的双双注入,让银行理财规模延续强劲增长态势。多位专家告诉记者,今年以来,银行理财整体呈现“量价双优”,理财资金季节性效应边际弱化。根据普益标准统计数据,截至5月末全市场理财存续规模较上月提升0.9%,至29万亿元。其中,理财公司存续规模较上月提升1.6%,至25.3万亿元。

  在王一峰看来,5月理财市场“量增价稳”,存款“脱媒”力量推动理财规模继续高增。据他测算,截至5月末全市场理财规模在29.7万亿元-29.8万亿元,较上月增长4000亿元-5000亿元,相较2022年及2023年的5月不足1000亿元的月均增量,规模增长继续超季节性。

  对于银行理财规模持续增长,业内人士认为,这与今年以来债券市场单边行情有关。随着财富管理方式多元化,在存款利率下行背景下,理财产品对存款的替代属性增强,部分活期存款向理财市场分流。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任涛同样认为,理财产品正成为部分储户的替代性选择。“理财产品的投资者与存款储户群体间具有高度重合性,二者的风险偏好以及对于资金流动性和收益率的诉求基本相近。当然,存款市场的调整并非理财规模高增的唯一因素,权益市场的低迷也是重要原因。通常在投资渠道有限以及可配置品种稀缺的背景下,理财规模会有不错的表现。”任涛说。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认为,国内金融市场情绪回暖,理财产品净值逐步回升,收益情况有所改善,加上理财产品选择丰富,理财产品对于投资者的吸引力正在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多家银行调降存款利息对于理财市场的影响是双向的。某银行人士表示,在理财规模大幅增长的同时,银行理财公司在资产端面临挑战,部分存款配置比例偏高的银行理财产品或存在下调业绩基准的压力。

  王一峰认为,当前时点,债券市场收益率中枢快速下行至低位,叠加高息存款、信托平滑机制等配置方式受限,维持3%以上的理财收益率中枢缺乏有力抓手,理财实际收益率将趋于下行。随着绝对收益表现边际转弱,后续理财规模增长或有所放缓。

  “季末回表”影响料有限

  “6月是‘理财小月’,因为银行年中季末月要冲存款,部分资金得回表。也不像每年四季度末,年底客户会重新考虑分配资金,那时候理财公司会推出不少产品和活动来争取客户。”某银行理财经理告诉记者。

  谈及6月的理财规模增长情况,绕不开“季末回表”的压力。“季末回表”是理财规模的阶段性影响因素。出于母行季末考核,理财产品到期设置等因素,历史上季末月份理财规模多为环比下降,这一现象在母行存款压力较大的3月和6月尤其明显。

  业内人士表示,“季末回表”往往会对理财行业的流动性提出更高要求,推动理财产品将一定比例的资金投放到流动性更高的资产上,以保证理财资金在回表的同时不出现流动性风险,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理财产品的收益率。

  多位专家预计,今年6月“季末回表”对于理财行业影响相对有限。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对记者表示,银行追求存款规模增长的压力降低,加上目前银行存款整体充裕,央行通过灵活的政策操作保持流动性平稳,这些因素决定了理财“季末回表”影响总体可控。

  据明明测算,今年6月银行理财行业或面临大规模回表的压力,手工补息影响下,回表规模或许更超以往,可能在1.5万亿元,但在7月第一周就会基本修复,市场无需担忧。从历史数据来看,银行理财公司素有在下半年冲量发力的惯例,其中国有行旗下理财公司更为明显。明明预计,在国有行带动下,2024年下半年理财规模将重新站上31万亿元关口,资产荒压力之下债市也将随之走强。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张文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6-26 键邦股份 603285 --
  • 06-24 安乃达 603350 --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23.35
  • 06-17 爱迪特 301580 44.95
  • 06-11 中仑新材 301565 11.88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