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走出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之路山区共富先行之路

加快走出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之路山区共富先行之路
2024年06月19日 03:07 媒体滚动

转自:学习时报

  革命精神永放光芒,红色土地精彩蝶变。近年来,浙江省丽水市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坚毅笃行“丽水之干”,大力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充分发掘和运用老区所独有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优势,紧扣省委“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的使命定位,坚决扛起“加快走出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之路、山区共富先行之路”的使命任务,探索创新驱动山区高质量发展新路,建设诗画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区,加速推动生态富民惠民共享振兴发展,在主动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大场景中奋力推进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实现了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稳居浙江省第一、全国前列和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全国老区城市前列的新创举,加快打造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标杆型城市。

  聚焦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打造全省新发展格局中的新增长极

  2024年5月9日,浙江省经信厅公布了2023年度“浙江制造精品”名单,丽水市的20个产品入选“浙江制造精品”。其中,浙江珏芯微电子是丽水特色半导体“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唯一入选产品,其公司落户丽水仅仅3年。浙江珏芯微电子有限公司负责人说,入驻丽水经开区3年来,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公司研发和生产快马加鞭,实现了“单晶拉制、芯片设计、晶圆制造、成品探测器生产”全链条核心技术100%自主,顺利通过了国家专业部门的权威认证。

  让最佳生态链接最优产业,地处革命老区的丽水聚力发展山区新质生产力,用好“跨山统筹、创新引领、问海借力”3把“金钥匙”,系统重塑山区发展方式、动力、路径,加速建设长三角地区特质鲜明的创新型活力城市,培育浙江经济新增长极。

  以产业定位科技、科技索引人才、人才支撑产业,超常规力度推进“双招双引”战略性先导工程和平台“二次创业”,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滚滚春潮,涌动在浙西南。

  丽水市拥有中药材资源种数2478种,中药材人工种植面积达32.13万亩,均位居浙江第一。近年来,丽水推出《丽水市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培育中医药大健康产业集群,全市已有规上中医药大健康产业企业57家,其中“亿元企业”17家。2023年,丽水中医药大健康产业规上产值增长12.9%,高出规上工业产值增速8.1个百分点。

  如今,丽水已培育壮大半导体全链条、精密制造、健康医药、时尚产业、数字经济五大主导产业集群,培塑全市特色产业优势、科技进步优势与人才生态优势,促进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奋力跃迁。

  科技创新,正成为浙西南区域增长极的最强引擎。短短4年时间,“无中生有”崛起令人惊叹的半导体产业,仅2022年就有两个投资超百亿的大项目落地,进一步增强丽水半导体产业链供应链的科技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为丽水在打造全国外延片主要研发生产基地过程中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随着龙头项目落地,越来越多的代表性企业、头部企业加入到半导体产业当中,形成了以丽水经开区为核心,莲都、缙云为两翼,松阳等为补充的“一核两翼多点”的产业布局。

  2021年7月投产的晶睿电子项目,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所材料物理专业专家团队经过攻坚,实现了8英寸、12英寸高性能硅外延片等核心产品量产,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高端设备制造、通信、消费电子等领域,助力丽水经开区打造“外延片之都”。

  数据显示,仅丽水经开区就引进35个半导体产业项目,总投资超650亿元。预计到“十四五”末,丽水经开区半导体产业产值将达到300亿元,打造成为全国半导体产业的核心产区之一。

  不仅如此,丽水还深入实施链群化发展、数智化升级战略,把产业链建设作为发力重点和重大任务,引领产业链整体发展。

  丽水经开区关键核心零部件、缙云数控机床整机、青田高端新材料入选省特色产业集群协同区;缙云县获得全省首批“浙江制造天工鼎”;三田汽车入围省第三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名单……

  国家新型工业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力促丽水以制造业为根本、巩固完整产业体系优势、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2023年,丽水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424.06亿元,同比增长7.9%,居全省第4位;完成制造业投资205.7亿元,同比增长31.4%,高于全省17.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位,实现2年翻番。

  如今的丽水,创新氛围更浓,创新动力更足。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飞地科技企业孵化器、省海外工程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实现零突破;科技成果“浙丽转”纳入全省科技成果转化品牌矩阵,推动更多创新资源向山区下沉转移;丽水经开区企业获科技部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最高奖。

  在国家提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作为革命老区和山区的丽水,及早谋划培育半导体、元宇宙、智慧交通、新型储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2023年,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额、技术交易额较2020年实现“四个倍增”目标。同时,首次完成省自然科学区域联合基金组建并获得27个项目立项支持。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40亿元,增长9.6%,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创新引领增动能,内生发展驱动力更为强劲。2023年,丽水开展人才科技融合立法,出台人才科技赋能半导体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政策,“一产一策”拟定人才科技支撑策略,精准适配人才科技资源,推动人才和科技工作深度融合。截至目前,丽水高技能人才增速指标连续两年全省第一,人才资源总量突破50万人。

  产业向“新”而行,科创勇闯“新路”。浙西南科创产业园基本建成,打造集聚高端资源、高端产业的科创强磁场,构筑市域科创“硬核”支撑;丽水经开区、松阳县分别入选“科创中国”省级创新基地和“科创中国”浙江省级试点县,不断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丽缙高新区创建成全市首个省级高新区,创业新城“活力”涌动……

  从绿色“出圈”到生态“破圈”,丽水构建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汇聚科技人才创新驱动力量,书写了“山区也能搞创新”的发展创举,闯出了一条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之路。

  聚焦缩小“三大差距”,创建全国革命老区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

  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实现全省“十五连冠”;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速实现全省“八连冠”;村集体经济首次实现总收入增速、经营性收入增速、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集体经济强村数占比增速全省“三个第一”……

  翻开 2024年丽水市政府工作报告,过去一年,一个个“三农”发展成果惊艳不已,丽水以民为本促共富,民生答卷显得有温度、有质感。

  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是丽水打造共同富裕美好社会山区样板最具辨识度的工作举措,也是丽水乡村振兴工作的旗帜性工程之一。

  近年来,以解决地区、城乡、收入“三大差距”问题为主攻方向,丽水大力推进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帮助15.7万高山远山深山群众搬迁下山,入选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组织编写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典型案例选编》。

  莲都区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挪穷窝”与“挪穷业”并举,在改善搬迁群众住房条件的同时,跟进安置点幸福社区建设,开展技能培训与来料加工业务等,让搬迁群众融入城镇发展中,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遂昌县切实做好搬迁“后半篇文章”,确保共富路上不少一人。成立了社区帮扶、生活帮扶、就业创业、培训帮扶等工作组,多渠道、全方位帮助搬迁户解决就业和子女教育问题……

  大搬快聚富民安居,既是人口集聚,也是生产力的跨山统筹,丽水将其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主平台,探索出“搬迁下山、异地脱贫”的换血式扶贫新路。

  居有所安,还得富有门路。丽水以创建全国革命老区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为契机,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农民收入“双增”计划,开展“扩中提低”和十万技能人才共富能力提升行动,构建了以共同富裕为导向的持续增收机制。

  春夏之交,在云和镇蔬菜村王存平的葡萄园里,一派生机盎然。在“云和师傅”季伟平传帮带下,王存平逐渐成长为葡萄种养能手,如今经营着两个葡萄园,年收入超20万元,不仅自己致富了,还成了别人的指导老师,带动周边村民加快增收步伐。

  提升技能,是丽水拓宽农民增收的路径之一。去年,全市完成“农三师”等共富能力提升4.8万人次,“百万农民培训”25.3万人次,形成了“云和师傅”“缙云烧饼师傅”“松阳工匠”等20多个子品牌。

  在巩固既有优势模式的同时,丽水不断细分赛道、推陈出新,总结和提炼出了包括茶业致富型、特色种养型、异地搬迁型、农旅收益型、来料加工型、直播电商型、农遗增收型、古村发展型、技能提升型、林权变现型、共富工坊型,以及兜底保障型在内的助农增收“十二模式”。

  针对村集体经济起步晚、底子薄的发展现状,丽水创建强村公司模式,按照“产权清晰、收益归村”原则,以全资、控股、参股和多村抱团等多种形式组建县级强村公司、乡镇强村公司,实现村(社区)全覆盖,并形成了股东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有效推进集体经济稳进提质。

  农遗拓展、农旅融合……丽水开创农民增收“十法”,让农民怀揣增收新绝技,快步奔共富。其中,通过农遗文化品牌拓展,让“稻鱼共生”“梯田共生”“林菇共育”“茭鸭共生”等农遗文化释放创富效应。2023年,全市“农遗增收”交出了新答卷。青田持续开拓“稻鱼米”市场,年综合产值超5亿元,带动了1.3万户2.1万人就业;庆元“林菇共育”助力菇农人均收益5.6万元;云和依托“稻+”生态梯田乡村振兴综合试点项目,亩均增收7000余元;缙云茭白种植面积稳定在6.6万亩,产量达13万吨,一产产值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6%、6.38%,全产业链产值达19亿元。缙云麻鸭全产业链产值23亿元,同比增长5.5%。

  农村电商,也在丽水方兴未艾。丽水把发展电子商务作为数字经济创新引领、助推乡村振兴、实现共富的“金钥匙”。2023年全市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超百亿元,促进了茶叶、菌菇等优质农产品触网下行,增加了农民收入,助力了共同富裕。

  松阳县横坑村年轻人麻功佐在外闯荡多年后回乡,热衷古法养蜂、直播卖蜜,在弘扬古法养蜂技艺基础上,自主培育了强群高产的新蜂种,实现了蜂蜜产量翻番。他还联合20余名“90后”返乡青年,利用电商平台开展直播卖货,带动全村土蜂蜜年销售近2500万元,为300余名低收入农户提供就业机会,助力蜂农增收500余万元。“归乡雁”加速“共富路”,麻功佐因此获得“全国农村致富带头人”“浙江省首届青牛奖”等荣誉。

  山海携手,情牵老区,助力共富。2023年,丽水持续推动“山”“海”高效联动,共建省级山海协作产业园10个、乡村振兴示范点59个,山海协作产业、科创、消薄类“飞地”39块。其中,消薄“飞地”累计返利3.29亿元,帮扶带动1372个消薄村提高集体经济收入。

  丽水还在全省率先成立山海协作产业基金,规模达14.08亿元,已投项目14个。近5年,丽水与宁波、嘉兴、湖州等地累计实施山海协作产业合作项目534个,投入资金338亿元。

  聚焦拓宽“两山”转化通道,打造诗画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区

  秀山丽水,天生丽质。为守护一方绿色高地,丽水时刻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高标准组织实施美丽大花园品质提升专项行动,全面推动百山祖国家公园创建,打造诗画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区,扮靓绿水青山,擦亮生态底色。

  今年5月24日,由丽水市生态环境局组织编制起草的《基于项目的碳减排量核算指南—竹材料替代》正式发布。丽水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市拥有竹林面积近17万公顷,作为全省首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碳普惠)交易试点地区,制定竹材料替代项目碳减排核算标准将有助于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丰富碳普惠产品,推动更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近年来,丽水交出了生态保护的亮眼成绩单。全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20年居全省第一,成为全国唯一水和空气环境质量均进入前十的城市。但是,如何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是新时代丽水面临的崭新课题。

  创建浙江(丽水)绿色发展综合改革创新区,主动承担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国家试点,丽水将GEP(生态产品总值)和GDP作为“融合发展共同体”一并确立为市域核心发展指标,发布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地方标准。

  2023年12月,丽水正阳水电发展有限公司将开潭电站取水权质押给当地农商银行等6家银行,用“取水贷”金融产品成功贷款4.5亿元。公司负责人说,这笔贷款将用于企业延伸冰雪大世界娱乐产业,建设南明湖冰雪大世界,拉动消费。

  着眼于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金融创新政策,丽水市创新推出“传统抵押+取水权增信”融资模式,根据水电站“取水权”核定换算出理论发电量及收入,水利部门对水电站“取水权”进行质押登记,金融机构以“取水权”作为质押品发放贷款。

  自2023年3月以来,在政府职能部门及金融管理机构的大力支持下,丽水全市的银行业机构纷纷以优惠利率面向全市涉水企业发放“取水贷”。截至目前,全市发放此项贷款规模已突破107亿元。

  勇当生态资源转化“先行者”,丽水市还积极谋划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布局,构建全国首个覆盖全市域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体系,为区域生物多样性状况的客观、科学评价提供了“丽水经验”,有力支撑了丽水市“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引领区”的建设。

  生态资源如何“变现”富民?答案藏在丽水的千峰万壑之间。丽水推出浙江(丽水)生态产品交易平台,汇集了林权、林业碳汇、闲置宅基地和房屋使用权等15类生态资源、生态产品交易。特别是在全省率先建立地方性林业碳汇方法学和全省首个区域性林业碳汇交易平台,已完成林业碳汇交易47宗,助力各县市区“两山合作社”增收300万元。

  2023年以来,丽水全力创建碳中和先行区,与太平洋保险公司合作落地“亚运会碳汇”保险,与中行丽水市分行合作,获得300万“浙丽碳汇贷”交易融资授信。

  依托自然生态资源,丽水以“山”字破题,探索打造“山”字系区域公用品牌,构建形成了具有丽水辨识度的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走出了一条“两山”转化创新实践新路,加快富民增收步伐。

  2014年,丽水创新推出全国首个全区域、全品类、全产业链的地市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丽水山耕”。通过近10年的打造,“丽水山耕”在整合资源、引领产业发展和缔造价值方面呈现了一定优势,是浙南山区农业品牌赋能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的有益探索,先后5次登上“中国区域农业形象品牌影响力”地市级榜首,2022年获评“新时代区域农业品牌十年·卓越影响力品牌”、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品牌建设综合创新类优秀案例,2023年荣获第一届浙江省知识产权奖商标奖二等奖、入选“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年度案例”等。

  在“丽水山耕”的引领下,丽水区域公用品牌快速发展:“丽水山居”成为景中景,从“种风景”到“卖风景”,又走向了卖生活方式;“丽水山路”将9个县(市、区)的29个打卡点串成环线,各具特色的山路俨然文化与经济的廊道;“丽水山泉”凭借纯正优异的水质、清冽甘甜的口感,短短几年,迅速走红,还登上了亚运国宴。

  如果说绿水青山是丽水的先天禀赋,那么红色就是丽水重要的精神财富。作为浙江唯一的所有县(市、区)都是革命老根据地县的地级市,丽水有着丰富密集的红色资源。

  近年来,丽水持续打造“红色浙西南、绿色新丽水”这一金名片,以推动“红绿金”协调融合发展,驱动经济社会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新篇章。

  擦亮红色品牌,激活红色资源。丽水编制《浙西南革命精神弘扬和红色资源价值转化规划》,发布“红色乡村建设指南”,组织开展全省首个《革命遗址保护条例》立法实践,已实施红色资源价值转化重点项目76个,总投资373亿元。

  守好“红色根脉”,用活“红色资源”,丽水讲好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的“红色故事”。遂昌县王村口镇依托丰富的红色遗址提炼红色文化,将红色元素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谱写了一首精彩的红色古镇蜕变进行曲;作为红军挺进师“斋郎战斗”的发生地,庆元县百山祖镇斋郎村充分依托独特红色资源与生态优势,深度融入百山祖国家公园核心区保护和建设,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守护生态,点“绿”成“金”,丽水把建设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作为首要战略任务,深入推进“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变革性实践,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实现了从生态保护到价值转化跃迁。

  2023年,丽水经济运行交出了回升向好的喜人成绩单:地区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7.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3%、外贸出口增长8.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和8.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9%。

  精神“红”、生态“绿”、创新“金”,在丽水这片红色热土与绿色山水中,坚持改革开路,勇探新路,守护好“红土地”,全力主攻“三大差距”,聚力生态富民惠民,在推动革命老区共富先行和打造浙江新发展格局中新增长极上奋斗实干、担当争先、勇往直前!

  (李 倩 阮春生)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丽水市 浙江省 经开区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6-26 键邦股份 603285 --
  • 06-24 安乃达 603350 --
  • 06-17 爱迪特 301580 44.95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23.35
  • 06-11 中仑新材 301565 11.88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