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黑龙江日报
吉 星 刘 松
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推动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书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乡村篇。”黑龙江是农业大省,也是多民族集聚地,在这片广袤的黑土地上,农耕文化呈现独具特色的内涵。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持续精神力量,在乡村全面振兴中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以农耕文化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意义。
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
农耕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基和底色,是中国人民智慧与汗水的结晶。中国人民在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进程中,通过不断开展农耕劳动实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悠久农耕文化,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物质和精神遗产。面对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复杂特殊的气候环境,龙江大地上的各族人民因时、因地、因物制宜,既传承展现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共性,又孕育发展了以农业为主,渔猎、游牧、采集等多种方式并存的农耕文化,在中华民族农耕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龙江篇章。
农耕文化是龙江地域文化的一幅标志性名片。通过深入挖掘和传承农耕文化的丰富内涵,能够更好地守正创新、继往开来。在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深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基础上,龙江大地还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贡献了探索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精神坐标——北大荒精神。传承和发扬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勇于开拓、甘于奉献”为主要内涵的北大荒精神,对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意义重大。
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的当代价值
文化是实践的产物,农耕文化是劳动人民长期农业实践的结晶。从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到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从耕读传家、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到邻里守望、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等,都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同传承优秀农耕文化结合起来,同农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理念结合起来”。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挖掘与阐释龙江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中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努力实现农耕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才能使之与建设农业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要求相适应,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
新时代切实保护好优秀传统农耕文化遗产,使之更好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势在必行。要积极回应现代化发展要求,使农耕文化在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实现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的合理适度利用,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在农耕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人文思想,礼义廉耻、孝悌忠信的家国情怀,崇德相助、俭约自省的处世美德等,都将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智慧支持。
将农耕文化与特色文旅相结合
黑龙江是农业大省、产粮大省。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必须为农业插上科技“翅膀”,运用数字技术手段,以发展生态、绿色、有机、健康、循环、低碳农业为主攻方向,使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不断将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生产相结合,持续完善农业科技体系,让新农人实现从“会”种地到“慧”种地的跃迁,为当下因地制宜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奠定基础。
哈尔滨冰雪旅游的热潮是展现特色文旅资源优势的生动写照。在此基础上,应当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发展农耕文化、数字技术和生态旅游深度融合新模式,保护和开发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胆创新文旅经营模式。要立足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要在促进新农业和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传承文化、深耕特色、保护生态,更好地把农耕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农业新质生产力,以文化繁荣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两个结合’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根基研究”阶段性成果)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