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尽的邺城

转自:邯郸日报

■郭济桥

(接上期)

三台今安在?春深何曾锁二乔

邺城三台是纪念碑式的建筑,位于邺城西垣北部,因墙为基,体量硕大。曹魏时始建,铜雀台居中,北为冰井台,南为金虎台。西晋文学家左思所著的《三都赋》有云:“三台列峙而峥嵘……亢高台于阴基,拟华山之削成……附以兰奇,宿以禁兵”。

伫立三台,可俯瞰全城,可见三台是不折不扣的军事设施。月朗星稀啾啾虫鸣,三台又被赋予了旖旎多情的色彩。铜雀台上才子佳人吟诗作赋,背后却是无尽的杀戮和阴谋。后赵时三台崩塌,赵天王大单于石虎重修,倍于其旧,华丽甚于曹魏。

至东魏、北齐,三台的地位锐降,但也仍闪耀着北朝文化的辉煌。556年,齐文宣帝高洋发丁将三十万营三台,在旧基上高博之,大起宫室。天保九年,三台成,改铜雀为金凤,金兽为圣应,冰井为崇光。军事作用逐渐为饮宴、游乐所代替。平北齐后北周武帝下诏毁撤邺城三台,韦孝宽平尉迟迥之叛,焚烧邺城,三台再次被毁。

隋唐及其后,三台已变成纯粹的文化符号,人们借其表达自己的感受,发思古之幽情。宋元时期,台基尚存,铜雀台周围一百六十步,高五丈,上建永宁寺;金凤台周一百三十余步,高三丈,上建洞霄观;冰井台北临漳水,周围只百余步,高三丈,被漳水冲掉一角。现在,我们看到的是金虎台被讹传为铜雀台,台南北长120米,东西宽71米,高12米,昔日宫殿的高大雄伟依稀可辨。北魏和隋唐的洛阳也曾学习邺城在西北建高台。

多情的文人,把勾连三台的两座浮桥演绎成旅居魏宫的江南美女,传诵着“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名句。在高高宛若仙山的铜雀台上,觥筹交错之间,对酒当歌之时,婀娜的舞姿、抑扬顿挫的琴声、横槊赋诗的英雄,赋予了三台怎样一种旖旎瑰丽的风情?如今,凭台西望,魏武西陵和七十二疑冢隐约可见。南宋范石湖奉使过之叹息:“一棺何用冢如林?谁复如公负此心。岁岁蕃酋为封土,世间随事有知音。”

追古抚今,英雄和美女、权力和阴谋都已是过眼云烟。

微月东南明,地为棋盘谁作局

邺城的城建模式开历史先河,开启了后世中国乃至东亚都城的统一格局:单一宫城、三套城垣、整齐划一的棋盘状里坊,是世界都城建筑设计史上的不朽之作。经历了从古代走向中古,从编户齐民走向世家士族,邺城从城市规制到都城建设都走在了历史前沿,堪称城市规划史的“里程碑”,并产生了世界影响。

曹魏邺城的单一宫城制度、以西北为尊、明确的功能分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曹魏邺城以西北高台为控制点,向东、向南展开;宫城位于北部西侧,背倚三台屏障,负阴抱阳,环绕禁军、官署;全城唯一的东西大道将全城划为南北,主门(东门)修建瓮城;城市北半部位尊,西侧为皇家用地,东侧属贵族,南半部位卑,以平民里坊为主;南城门开以单数,发展出中轴线。在法天和崇人文的观念下,像汉长安一样,邺城前后期又经历了一次从东向南转向演进的轮回。平城、洛阳城继承了邺北城后期的风格,并向棋盘样式进一步迈进。

较之洛阳,东魏北齐邺城设计不受前代建筑掣肘,愈加中规中矩,交泰门、朱明门、阊阖门、止车门、端门之天子五门和太极殿构成中轴线,既强调了中央大道在都城规划中的对称作用,又强化了皇帝坐北朝南对自然的崇拜。邺南城继承了邺北城前期单一宫城制度和后期中轴线对称制度,构建了由城墙、马面、城门、城壕为组合臻熟的防卫系统,具备科学合理的道路网络、给排水设施,全城东西对称、整齐划一、功能分区的平面布局,直接影响了隋唐长安城的构建模式。

以城墙、坊墙、道路将城市分割成棋盘状,分布宫庙、苑囿、库藏、衙署、宅舍、宗祠、庙观、里闾、市肆、作坊。宫城分布在中心天元位置,内城绕环其外,其堵堞之状,咸以龟象,周置近方形外郭城。宫城供皇帝所居,西为主,东为辅;内城分置衙署、府第、宗庙,重量级设施在宫前中央大道两侧分布;郭城多里闾、市场、寺观、祆祠、作坊,近郊布置礼制建筑及墓葬。城内四百坊大小,苑囿、宫庙、衙署、兵营和佛寺占据大量空间,仅余二百余坊居住,名称可考七十多个。

邺城毁废后,尽是荒芜。唐代聂夷中经过邺城,晨起从今天的固安出发,遥想当年三月三出行的妇女,挽着堕马髻,插着金步摇,独有的“盛装出行”,繁华过尽,却满眼春耕忙碌的农人,不禁黯然神伤:“微月东南明,双牛耕古城,但耕古城地,不知古城名……不知马蹄下,谁家旧台亭。”

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中国都城逐步发展成为三重城垣封闭的棋盘式里坊制城市布局。曹魏邺城、东魏北齐邺城至为关键,曹魏邺城对汉洛阳因革并张,东魏北齐邺城直接开启了隋唐禁苑和南城里坊共同构成外郭、皇城与宫城的布局,并影响到古代日本的藤原京、平城京,朝鲜的平壤城、开城及汉城等城市规划和城市构建模式。

韩陵片石语,烟花易冷辞

韩陵山寺位于佛都邺城南,魏齐居士温子升作《韩陵山寺碑》有云:“兵接刃于斯场,车错毂于此地……靡旗蔽日,乱辙满野。”

在这厮杀声中,伴着西域胡商的驼队,西去取经和东来传道并行,佛教在邺城兴盛起来,逐渐玄学化并在东魏北齐之际日臻完善达到顶峰。在响堂山、小南海,仍能约略见到邺下佛教之盛况。南方重义理,上承魏晋以来传统,北地尚禅修,下接隋唐之宗派,邺中佛学兼收并蓄,华严、法华、法相、净土、禅、律及三阶教根植于此。《法苑珠林》有云:“高齐六君二十八载,皇家立寺四十三所,译经一十四部,度人二百余万。”

东魏北齐时期,全国寺塔超三万,出家修行人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强。近年考古队发掘了皇家之大总持寺,彰显了邺城佛都的地位。大总持寺位于邺南城内东南,坐北朝南,周以方形围壕,四面开门,为一塔三佛殿式布局,适合于法华或华严的配置,开启了隋唐分宗立寺。全寺以佛塔为中心,佛塔位于中央偏南,平面方形,边长30米,四角小塔环绕。

2012年春节,考古队员们从邺城附近一座埋葬坑内一次性发现了2895件(块)残损的佛教造像,其精美程度和数量之多都开创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佛教考古之最。这批佛像有着明显的人为毁损的痕迹,并且可以看出是被杂乱无章地埋葬起来的。但是这批佛教造像的雕刻工艺精湛、无与伦比。它们多为汉白玉材质,保留有炫目的贴金、彩绘技术。所涉佛教题材广泛,释迦、阿弥陀、卢舍那、思惟太子、弥勒、观音等应有尽有,而且形象生动逼真、惟妙惟肖,堪称佛教艺术精品。然而,这批佛像的发现又揭开了一段沉寂的历史之谜,它应该源于约1500年以前的那次文化革命。

建德三年(574年),北周武帝发动“周武法难”,诏令废佛。开始大肆焚烧佛经、砸毁佛像、推倒佛寺。三年后,北周灭北齐,声势扩及邺城。几十年后,转眼已是唐初,又一代信众口中念念有词,手持鹊尾炉焚香,收拾残损佛像瘞埋于寺旁,并建塔护佑……“盛极必衰,否极泰来”的道理,似乎也适用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它经历着成长的风雨和快乐。

驻足聆听,邺城似乎仍在讲述它曾经的繁华;大音希声,那些深埋邺城地下的无声密语,不断地诱惑着人们去探索、去发现……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邺城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6-11 中仑新材 301565 --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86.96
  • 05-28 利安科技 300784 28.3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12.2
  • 05-21 万达轴承 920002 20.74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