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西阵织腰带上的昆虫图案
西阵织腰带上的昆虫图案
西阵织腰带上的花鸟
使用西阵织的精美腰带
本报驻日本特约记者 王天晴
随着日本工匠年龄的增长和学徒人数的减少,制造日本传统工艺品西阵织的熟练工数量正不断下降。西阵织是一种提花织物,用彩色纱线织就栩栩如生的花纹,是日本最有名的和服面料之一,主要产于京都。因为工艺复杂、产量较少、历史悠久,这种织物已经成为日本的“国宝级传统工艺品”,是人们了解日本工艺,探索京都文化的重要窗口。
多道工序工艺繁复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西阵织,西阵织工业协会在京都开设了西阵织会馆。《环球时报》特约记者和几位研究日本文化的友人一起前往参观,近距离感受了这项古老的传统工艺。
会馆入场免费,展览区主要展示从养蚕到织出布匹的全过程。一楼的展厅讲述了蚕的前半生——从蚕的孵化到结茧,同时也详细介绍了西阵织生产工艺的几大步骤——计划制纹工序、原料准备工序、织机准备工序、制织工序、收尾工序。每一道大工序下面又细分不少小工序,从设计图案到染线、整经(整理经线)……每一个步骤都需要由熟练的师傅细心完成。
一楼算是打底基础知识,二楼有真人演示,让人更容易理解纺织过程。二楼有养蚕区,如果去的时间刚好,能看到蚕宝宝吃桑叶和吐丝。养蚕区旁有工作人员现场演示缫丝——从蚕茧中抽出细丝,卷到旁边的木制线轴上。二楼的另一侧有经验丰富的织工演示织造过程,工作人员在杰卡德提花织机上演示“经锦”的操作——就是通过彩色的经线织出花纹。传统手工机上演示的是“纬锦”——通过彩色的纬线织出花纹。此外,记者还看到一种叫“西阵爪搔本缀织”的技法,——用一种锯齿状的工具将纬线覆盖在经线之上。这种技法相当于从背面织布,织出来的花纹刚好与正面的图样相反。记者注意到,织布阿姨的手指甲也是锯齿形,当时心里觉得,一定是织布太辛苦了,阿姨把指甲都磨坏了。问了才知道,这是织工为了配合锯齿状的工具特意磨出来的。
三楼的展厅里摆放着第一台日本产杰卡德提花织机,还悬挂着美丽的和服和腰带,摆着屏风和一些小工艺品,展示近现代西阵织发展的缩影。
价格使其成为“高岭之花”
最令人期待的是参观之后的织布体验。西阵织会馆的体验项目很多,记者的友人预约了织布体验。会馆有50台迷你织布机,预约织布体验者会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一块20cm×30cm的西阵织。织布时长约40分钟,据友人反馈,操作织机本身并不难,脚下有左右两个踏板,交替踩动,使经线上下移动,用杼将纬线穿到经线的间隙中,再用筬(用来整理纬线的工具)轻轻拨打,将纬线排列整齐,和在楼下展厅看到的操作完全相同。不过,友人手上的操作有些不顺畅——因为对杼的使用生疏,杼会经常卡住,好不容易找到节奏,又会发现纬线织偏了,好在有老师帮忙,友人最终完成了一小块西阵织。
会馆比较热门的体验活动还有和服拍照。这里有150多件西阵织面料的和服,同时提供盘发和化妆服务,有多种特色造型可选,记者看了一下价格,大多数妆造的单价为19800日元,并不便宜,许是衣服面料是西阵织的原因。
因为工艺复杂、耗费人力,西阵织的价格非常昂贵。2008年,西阵织的年销售额高达8000亿日元。对于普通人而言,西阵织是“高岭之花”——美好却有些遥不可及,主要用于能剧装束、高级和服,西阵织做成的领带、披肩、手袋等小产品也价格不菲。
古老织锦因战事得名
西阵织的得名与地域有关。西阵并不是一个官方的行政区,它位于京都北部,以北区和上京区为主,这里是西阵织的家乡。
京都织物制作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5世纪前后,据说当时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定居在今京都地区,传授了养蚕和制作丝绸面料的技术,京都纺织业开始起步。迁都平安京之后,当局设立了管理织物的官营机构,织工逐渐聚集到现在西阵南边。到了平安时代中期,官营工坊开始衰败,工匠们纷纷自立门户,他们当时研究出多种多样的织物,如“大宫绢”“大舍人绫”,同时还研究了宋朝传来的织造技术,开发出唐绫。
1467年,京都爆发应仁之乱,大批工匠逃往周边地区。战乱结束后,曾经逃散的工匠陆续返回京都,在战乱时西军阵地附近重新开始织造。于是,这处织工聚集的“西阵”产出的精美织物就被称为“西阵织”。据说西阵织的本质是“通过纺织品描绘世界”,与其他传统纺织品相比,它使用的颜色更多,多描绘自然场景、鸟类、花朵等,旧时不仅被用作和服面料,还被用作贵族配饰。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