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杨舒鸿吉
界面新闻编辑 | 彭朋
江苏沿海地区海岸线长954公里,贯穿连云港、盐城和南通三市。可以说,江苏坐拥中国资源最好的东部海岸线。
如何经略海洋,向海图强?近年来,江苏沿海地区发展不断得到政策关注。
2024年5月28日,江苏全省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在南通召开。会上,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指出,沿海三市,将是江苏面积最广的潜在增长极。
此番高规格会议,再提沿海经济主题,并定标沿海地区是“潜在增长极”,意义不凡。
为何要发展沿海区域?
不仅是江苏凭海跨江、拥湖枕河,沿海地区平原面积广阔、岸线类型多样,自然优势明显;同时在国家区域重大发展战略中,沿海是长三角区域重要发展带;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沿海有条件打造东西双向开放新支点。
2021年年底,《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获国务院批复,围绕绿色生态和高质量发展。
江苏沿海发展被赋予新的使命。
在政策支持下,“十四五”以来,江苏省财政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支持沿海地区聚焦基础设施短板弱项,实施交通、水利等领域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
数据显示,江苏省已累计下达242亿元,统筹推进铁路、公路、农村公路、航道船闸等基础设施建设;累计下达81亿元,支持沿海开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发行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521亿元,用于推动沿海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农林水利等领域项目建设。
而从产出侧,2023年,江苏连云港、南通、盐城的GDP分别为4363.61亿元、11813.27亿元和7403.87亿元。当年,江苏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28222.16亿元。
沿海三市GDP总和占江苏全省的18.4%。
而根据2021年底国务院批复的《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到2025年,江苏沿海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快于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占全省比重力争达20%左右。
既定目标近在咫尺,江苏沿海三市如何挖掘潜力,扛起潜力增长极的大旗?
会上,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指出,三市要聚焦海洋科技、海洋产业两个关键,统筹临海近海资源利用和深海远洋开发,提高科创资源集聚度,培育涉海科技型企业,因地制宜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
同时三市强化枢纽海港、海洋城市两大支撑,完善沿海港口功能布局,凸显海洋城市特色,促进港产城融合发展,推动发展载体能级实现新提升。
三市中,南通实力最强,其中港口和海洋制造优势明显。目前,江苏南通拥有沿江沿海万吨级以上泊位75个,南通港去年货物吞吐量3.1亿吨,同比增长8.2%。
FLNG被誉为船舶海工行业“皇冠上的新明珠”,目前全球在建5艘,江苏南通惠生清洁能源科技集团承建2艘,是唯一具备FLNG总承包能力的企业,提供完整的LNG全产业链解决方案。
在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海洋清洁能源等方面形成领先优势,南通同时积极布局海洋新材料、深海采矿、海洋信息服务、海洋空间利用等新赛道。
根据《“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南通计划到2025年实现海洋生产总值达到3300亿元,占全省30%以上。而在2023年,南通完成海洋生产总值近2500亿元,约占全省四分之一。
南通有造船,盐城有风电。
数据显示,盐城海上风电整机产能占全国40%以上,叶片产能约占全国20%,海上风电装备综合产能居全国城市第一位,海上风电装机规模占江苏省46.2%、全国15%、全球8%,被誉为“海上风电第一城”。
盐城风电,既是先天禀赋,也是后天努力。
作为江苏海岸线最长、海域面积最广、滩涂湿地最多、海洋资源最丰富、海洋经济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10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超过7.6米/秒,年等效满负荷小时数可达3000—3600小时,是江苏乃至全国海上风电开发建设条件最好的区域之一。
近年来,盐城打造世界级风电装备产业集群,相继引进了以金风科技、远景能源、上海电气为代表的整机制造企业,成为全球海上风电装备综合产能最大的基地之一。
截至2023年,盐城的海上风电装机规模占江苏省的46.2%、全国的20%、全球的10%。
当下盐城已造就风电全产业链,但部分核心技术仍有空白。《盐城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明确,拉长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链条,推进海上风电母港、深远海风电试点示范和“风光+氢、甲醇、液氨”等多种能源资源集成的海上“能源岛”建设。
根据规划,力争到2025年,江苏盐城全面形成新能源产业世界级融合集群,海上大功率风机、漂浮式海上风电、新型光伏电池、氢能、储能等一批关键技术和装备实现突破。
连云港港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海港,也是中国第三大集装箱枢纽港。
1984年,连云港成为我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2011年,国务院批准在连云港设立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连云港新亚欧大陆桥和新丝绸之路“东方桥头堡”的地位凸显。
但是连云港在工业方面相对较弱。尽管政府一直以“产业强市”为发展方针,但许多项目机遇在踌躇中错失,导致工业基础不够坚实。
近年来,连云港市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经济的发展,发布了多项政策文件和行动方案,推出《关于加快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和《连云港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等政策,这些政策将为连云港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2022年上半年,连云港GDP增速仅0.1%,在江苏13市中排名垫底。但至2023年上半年,在长三角三省一市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连云港以12.9%的增速成为“黑马”。
媒体以“‘ 黑马’连云港,终于醒了”为题,评述连云港的“逆袭”。
当年,连云港港已被确定为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至2023年,连云港港吞吐量突破3亿吨成功跻身国际枢纽港行列。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量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与此同时,连云港港是我国首个集装箱铁水联运物联网示范港,也是首批16个多式联运示范项目之一。其中,作为中国首个落地的“一带一路”倡议实体项目,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经多年运作,成为世界最大内陆国家哈萨克斯坦联通太平洋的重要“出海口”。
连云港港处于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节点,通过中欧班列至阿拉木图,最快用时仅需6.5天,这一优势使其成为东西方物流的重要枢纽。
虽然工业基础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短板,但连云港在蓝色经济、国际枢纽港地位、多式联运示范区、新亚欧陆海联运“黄金通道”以及政策支持和规划方面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2010年,《江苏省沿海地区综合开发战略研究》曾建议,在沿海地区建设2个超大型人工岛“东沙”、“高泥”。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前述会议上,信长星强调,加快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是事关全省发展的全局性工作。由此可见,“蓝色经济”将会是江苏经济工作重心之一。
谁能抓住政策风口,成为潜力增长极?拭目以待。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