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民丨3月读书报告

梁小民丨3月读书报告
2024年05月31日 11:37 澎湃新闻

3月,我主要在校自己即将在中信出版社出版的一本随笔集《读书的三重境界》,共收入五十篇文章,介绍了六十本书,约三十万字。所以,尽管本月有三十一天,但我只读了二十四本书。与前两个月合并起来,第一季度共读了八十本书。

《中世纪:权力、信仰和现代世界的孕育》《中世纪:权力、信仰和现代世界的孕育》

李筠的《中世纪:权力、信仰和现代世界的孕育》(岳麓书社,2023年)。过去读中世纪历史的书,留下的大体印象是:中世纪是一个停滞、黑暗的时代,宗教裁判所、十字军东征所造成的破坏,都成为抹之不去的阴影。但读了这本书,我对中世纪有了更全面、客观的印象。起源于古希腊的西方文明也是处于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之中,若非中世纪的传承,就不会有现代的西方文明。作者从帝国、教会、王国、大学和城市等角度,全面展现了一个完整的中世纪。值得指出的是,作者的写法特别适合中国读者阅读,尤其是对中世纪了解不多,或怀有偏见的读者。

《海上收藏世家》《海上收藏世家》
《京华收藏世家》《京华收藏世家》

我自己并不收藏文物,但对这类书颇有兴趣。这个月读了郑重先生的《海上收藏世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2年)和《京华收藏世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4年)。前者介绍了上海乃至江南地区的四十位收藏家,后者介绍了北京的十三位收藏家。世代相传的收藏家,方能成为“世家”。收藏当然要有经济实力,或者得自祖辈遗泽,或者依靠个人奋斗。不过,在此基础上,文化传承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对所购藏的文物进行深入研究,以揭开历史真相,又如将自己珍藏多年,甚至历经数代人传承的珍贵文物赠给国家——这就是书中记载的收藏家有别于古董商的地方。这些收藏世家,有些已被我们熟知,如张伯驹先生,但还有不少一般读者并不熟悉,他们融文化底蕴与爱国情怀于一身,令人敬仰。读这两本书,不仅可以了解这些可敬的人物,也可以增加对文物知识的了解。

《曹操:冲出危局的清醒者》《曹操:冲出危局的清醒者》

韩昇的《曹操:冲出危局的清醒者》(中华书局,2023年)。读了韩昇先生的《从封建到大一统》,深喜他的历史写作风格,于是又读了这一本。关于曹操的书极多,我也读过几本,都是传统的历史人物传记写法,读之无味。而这本书并不厚,仅几万字,抓住曹操一生的重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无论是官渡之战的筹划还是赤壁之战的及时止损,都能体现曹操的清醒之处。此外,还探讨了曹操的家世出身,澄清了一些错误,如《三国志》中所说的曹操是曹参后裔。老题目不怕重写,关键是写出新意。这本书做到了。

《科举与士林风气》《科举与士林风气》

王炎平的《科举与士林风气》(四川人民出版社,2024年)。科举制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本书正是分析科举制对中国社会与文化的深刻影响。自从科举成为读书人进入官场的主要渠道之后,整个知识界(士林)的风气就形成了以科举为中心的风气。书中谈到了科举制对官场风气与教育、文化的影响,也探讨了科举制下所形成的文人的不同心态。全书的内容以唐代为主,写得生动、有趣,比许多讨论科举的专著要好读得多。

《南国多秀士:唐宋之际的东南士人与中国文化重心南移》《南国多秀士:唐宋之际的东南士人与中国文化重心南移》

黄庭硕的《南国多秀士:唐宋之际的东南士人与中国文化重心南移》(东方出版中心,2024年)。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由北向南转移的趋势,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到唐朝安史之乱时已大体形成,最终完成于宋。全书资料丰富,分析深入,有独创性,且可读性相当高。作者以唐末杨吴政权和南唐为中心,着重讨论唐代科举中南方士人的增加及杨吴政权与南唐的文治转向,可谓抓住了中国文化重心南移这一重大转变的关键,相较于笼统地讲宋以后文化中心转向南方,更为精准、独特。

《失落的世界:新兴国家发展的陷阱与教训》《失落的世界:新兴国家发展的陷阱与教训》

郭建龙的《失落的世界:新兴国家发展的陷阱与教训》(当代中国出版社,2023年)。发展是一道窄门,许多国家一再努力,却始终无法穿过去。经济学理论关注的是自由贸易如何实现共赢,而现实中的发达国家往往是在对自己有利时才推行自由贸易,否则就对贸易加以限制,这就会妨害全球化进程中欠发达国家的发展。本书并没有讲述这些大道理,作者行走在诸多发展中国家,通过实地调查,切实地得出了种种教训。作者去过阿富汗、印度、土耳其、伊朗、埃及、缅甸、巴基斯坦等国家,关注的重点包括宗主国与殖民地的关系、伊斯兰教的影响,以及战争对这些国家的影响。从全书涉及的种种问题中,中国读者也可以得到许多启发。

《知识与国运:近世政治人的困惑》《知识与国运:近世政治人的困惑》

羽戈的《知识与国运:近世政治人的困惑》(上海书店出版社,2024年)。“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历史规律或许是存在的,但在某一时刻内,个别政治人物的胸怀眼光往往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命运。在清末民初,中国社会面临转型之际,遭到了种种挫败。其中当然有许多复杂的因素,缺乏具备战略眼光的政治家是其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作者分析了这个时期的关键政治人物:慈禧、李鸿章和袁世凯。这些政治人物或者无学无术,或者有学无术,或者无学有术,他们犯下的战略错误使得中国坐失良机。此外,作者还论及了一些次要的政治人物,如奕䜣、文祥、荣禄、刚毅、弈劻等。全书以这八个人物为中心,分析中国转型失败的原因,独具一格。全书仅十三万字,篇幅不长,但内容丰富。身为八〇后学者,作者对这种历史题材的书写颇有自己的风格特色。

《水润华夏大长江》《水润华夏大长江》

蓝勇的《水润华夏大长江》(江苏人民出版社,2024年)。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同为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本书从长江的地质、历史、人才与文化、城市风情、饮食、民宿、水上交通、河流等方面介绍长江文化,但读过之后感到过于宽泛而肤浅,未能抓住长江文化的本质,也没有厘清来龙去脉。也许作者的立足点就在于广泛介绍吧。尽管有三位名家推荐此书,但我并没读出妙处来。

《失衡的利维坦:美国分裂的文化与政治根源》《失衡的利维坦:美国分裂的文化与政治根源》

欧树军的《失衡的利维坦:美国分裂的文化与政治根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4年)。美国是一个巨大的“利维坦”,有先进的技术、强大的国力,同时也是一个长期分裂的国家。这种分裂,表现在种族、收入与财富、文化观念、政治态度各方面。本书正是要探讨这种分裂背后的文化、政治根源。从历史上看,殖民地时代“两个新英格兰”的背离成为分裂之始,奠定了分裂的底色;五六十年以来两大政党所代表的两种意识形态在延续与发展这种分裂。这种分裂表现在各个方面,使得这个利维坦失衡。如何达成共识,是当下美国要解决的问题。这本书吸收了亨廷顿的许多思想,篇幅只十五万字不到,内容却相当深刻,值得认真读。

《意外的旅程》《意外的旅程》

许知远的《意外的旅程》(云南人民出版社,2024年)。我爱旅行,也爱看别人写的各类游记。这套游记包括三本:从黑河到腾冲,写国内旅行;加尔各答、开罗与幸福的国度,写国外旅行;马六甲、檀香山以及永井荷风的浅草,则是新冠疫情期间的海外见闻。这三本游记都是融当地风土人情、历史人物、现实观感与个人感受于一体,历史与现实、景物与情感交织在了一起。许知远的风格洒脱而自由,语言朴实且流畅。我爱这种文风的游记。

《韩家往事》《韩家往事》

徐泓的《韩家往事》(商务印书馆,2024年)。我一直对研究家族史极有兴趣,因为家族史是一个社会的缩影,从中可以看到历史的风风雨雨与文化的传承演变。韩家是天津八大名门望族之一,作者的外公即出自这个家族,其中也出过清华校长梅贻琦的夫人这样的名人。作者利用自己的优势,基于众多资料和采访口述,对韩家各代人物做了介绍。随着时代变迁,韩家后代的个人命运也在变化,或许不复祖上的辉煌,但家族文化依然得到了传承。此书资料丰富,写法细致,写活了每一代人中不同个体的特色,也就写活了整个大家族。

《历史的倒影:中国古代典籍的26个谜题》《历史的倒影:中国古代典籍的26个谜题》

黄西蒙的《历史的倒影:中国古代典籍的26个谜题》(中国工人出版社,2024年)。此书依托于古代典籍,给我们讲述了种种历史的细节。作者写了不少有趣的历史小故事。例如,之前读司马迁笔下的鸿门宴,总觉得是一种文学创作,读过本书才知道,这是司马迁拜访樊哙孙子得来的“口述历史”,会有一些夸张,但还是有事实依据的。而对有些熟悉的书籍,读罢本书,也会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如《水浒传》中英雄的创造。从本书的每篇小文章中都可获得有趣的新知,文章活泼、生动,是极好的休闲读物。

《我在北京送快递》《我在北京送快递》

胡安焉的《我在北京送快递》(湖南文艺出版社,2023年)。本书在各种图书评选活动中获奖,知名度相当高。我买到的书,已是2024年2月的第八次印刷了。这的确是一本好书,向我们呈现了奋斗在社会底层的青年的生活史,不仅写出了快递小哥的艰辛,也折射出了社会各个阶层的状态。作者对自身经历的描写,真实、亲切又感人。希望以后会有更多此类反映社会现实的好书。

《深渊》《深渊》

深蓝的《深渊》(中信出版集团,2024年),本月读的唯一一本小说,是我喜欢的侦探小说,写上世纪九十年代某石油城发生的系列杀人案,五年后方才破案,情节相当曲折,悬念也多,将包括公安人员与犯罪嫌疑人在内的各种人物都写得栩栩如生。读来消闲,相当合适。

《布达佩斯之秋》《布达佩斯之秋》

还有一本《布达佩斯之秋》(天津人民出版社,2024年),写1956年的“匈牙利事件”,没有什么新资料,也缺乏深入分析,仅仅是描写了整个事件的过程。这本硬邦邦的小册子是我在网上买的,如果不是收在一套丛书中,恐怕难以出版。读罢颇有上当之感。

这个月国内作者的书读了十六本,占三分之二,以下就是译作了。

《生而无权:资本主义与奴隶制度》《生而无权:资本主义与奴隶制度》

埃里克·威廉斯的《生而无权:资本主义与奴隶制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24年)。作者是特立尼达-多巴哥独立后的首任总统,也是一位研究奴隶制的历史学家。资本主义的发展伴随着血和泪,它的繁荣建立在奴隶的苦难之上。英国先是靠私掠船这种海盗行为来积累原始资本,此后主要从事奴隶的“三角贸易”,即先从英国将廉价的工艺品运到非洲出售,再将非洲的奴隶运到美洲出售,最后将美洲的糖运回英国出售。这种贸易使许多人致富,也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了第一桶金。等到英国工业革命成功,才开始禁止三角贸易。无论从事还是禁止奴隶贸易,完全由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决定,与道德、信仰无关。本书正是详细介绍这一段历史的。作者既有历史学家的眼光,又有对奴隶的深切人文关怀和对奴隶制的刻骨仇恨。这样一来,作者笔下的这段历史就格外感人。

《隔离:防疫安全线的历史与未来》《隔离:防疫安全线的历史与未来》

杰夫·马纳夫与妮古拉·特莉的《隔离:防疫安全线的历史与未来》(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4年)。一场全球流行的疫情,让普通民众对隔离政策有了切身体会。回顾历史,从1377年黑死病爆发到今天,隔离都是一种重要的防疫方法。本书通过田野调查,从公众卫生、历史和社会的角度分析了历次隔离政策带来的种种影响。如何建立一种既有利于防疫又能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权的制度,是各国都在探讨的问题。书中既有实际案例,又有理论分析,写法有趣,分析深入。与历史长河之中的许多重大事件相比,隔离似乎只是一件不足挂齿的小事。只是,我们未来可能还会面对各类流行病,也可能还会采取隔离手段。从这段隔离的历史中,我们可以尽量汲取经验与教训,这就是本书的意义。

《流动的森林:一部清代市场经济史》《流动的森林:一部清代市场经济史》

张萌的《流动的森林:一部清代市场经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24年)。木材是生活的必需品,政府和民间都存在大量的建造需求,而在不断满足这些需求的过程中,木材市场就渐渐形成了,与此同时,各种制度也在交易中不断形成和完善。森林资源是有限的,要保证供给能持续满足需求,就需要造林,并保持生态平衡。有些国家采取的是政府干预的方法,而对清代中国而言,更多地是依靠市场来解决。木材的利用源源不断地吸引造林者,而树木生长的长期性要求未来的利益得到保证,这就有了共有制的产权结构。自发的市场秩序是如何形成的?这段林业的发展历程,恰恰是市场机制自发形成的过程。

《艺术与犯罪:艺术市场的掠夺、造假与诈骗》《艺术与犯罪:艺术市场的掠夺、造假与诈骗》

史蒂芬·科德霍夫、托比亚斯·蒂姆的《艺术与犯罪:艺术市场的掠夺、造假与诈骗》(上海书店出版社,2023年)。源于人性的贪婪会激发许多犯罪行为,而艺术品交易的高价位尤其会使得这类犯罪高发,而现代科技手段的发展也让许多犯罪行为更具可行性和隐蔽性。本书描述的犯罪包括低级的盗窃、绑架,也包括更为高级的造假、诈骗。本书从这些犯罪行为中总结出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这也是艺术品市场得以正常运行的关键。本书的事例很多,读来有趣,也可以增加对艺术品的知识。

《被遗忘的倒霉蛋:苏联战场的美国空军与大同盟的瓦解》《被遗忘的倒霉蛋:苏联战场的美国空军与大同盟的瓦解》

沙希利·浦洛基的《被遗忘的倒霉蛋:苏联战场的美国空军与大同盟的瓦解》(广东人民出版社,2024年)。二战期间,美军为了成功轰炸德国,经苏联同意,在其境内修建了三个机场。这种协议之所以能够达成,是出于反法西斯的共同利益,对苏联来说,这种合作对苏军反攻也是有利的。然而,由于双方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存在巨大差异,合作并不顺利,例如苏军利用财务手段对美军处处加以限制,而苏美双方的人员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思想意识与生活习惯都不相同,相处也并不愉快。一旦共同的利益弱化乃至消失,分歧与对立就会迅速扩大,何况苏方的无理取闹给美方造成了种种困难。因此二战结束后,这种合作关系就彻底破裂了,“冷战”随即开启。作者是著名历史学家,这类非虚构作品是他的拿手好戏。他的另外三本书也由广东人民出版社翻译出版,同样精彩,值得一读。

《诱拐》《诱拐》

本田靖春的《诱拐》(上海译文出版社,2024年)。本书是“译文纪实”中“真实罪案”系列之一种,写的是日本某个诱拐杀人事件经历两年告破的过程。这一事件发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而背后折射出了残酷的社会现实:经济高速增长并没有带来普惠的福利,罪犯正是繁荣时期仍然生活贫困的社会底层人员,甚至他对赎金的要求也仅仅是五十万日元。诱拐自然是犯罪行为,而作者提醒我们,在此之外,罪犯的命运也值得关注和思考。

《人类知识演化史》《人类知识演化史》

于尔根·雷恩的《人类知识演化史》(九州出版社,2024年)。一本大部头的学术精品,全书六十一万多字,读起来并不容易,想要理解全书,开头“本书的故事”中对全书内容的概括介绍值得仔细阅读。本书建构了一个有关知识的理论体系,其中包括知识的定义、知识结构与社会的相互影响、知识的传播,以及未来知识的发展等方面。应该讲,全书的论述是全面而精辟的,有许多创见,体现出德国学者严肃的治学态度,但不适合一般读者读,关心这种专业话题的读者不妨一读,从中可以大有所得。

《我们从未中产过:社会流动性如何误导了我们》《我们从未中产过:社会流动性如何误导了我们》

豪道斯·魏斯的《我们从未中产过:社会流动性如何误导了我们》(上海文艺出版社,2024年)。不少人的自我定位是“中产阶级”,而这个概念是由社会学、经济学提出来的,将之作为社会稳定的基本力量。但作者通过对德国、以色列和美国的民族志调查,否定了这一范畴。作者认为,“中产阶级”暗示了许多我们其实并不享有的权利,这只是一种强加给人们的意识形态。这本书篇幅不大,却带给我们相当多的思考。

这个月读到的好书不少,依惯例推荐五本:《中世纪》《科举与士林风气》《南国多秀士》《生而无权》以及《隔离》。像《中世纪》这样的书,网上的相关介绍并不多,但依旧值得推荐,希望引起大家注意。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中世纪 梁小民 读书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6-11 中仑新材 301565 --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86.96
  • 05-28 利安科技 300784 28.3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12.2
  • 05-21 万达轴承 920002 20.74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