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出发 上海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从“新”出发 上海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2024年05月31日 03:35 媒体滚动

转自:法治日报

核心阅读   上海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成就,不断书写新篇章,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本报记者 李立娟 文/图   全国首创“科技型中小企业短期贷款履约保证保险”,创新推出“生物医药产品责任保险”并出台相关补贴政策等……在科技金融领域,上海创下多个全国“第一”。   舞动的机械臂、高效的无人行车,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钢股份)的上海宝山基地,传统的钢铁生产厂房已然转型升级。   长兴基地是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振华重工)最大的生产基地,也是全球最大的港口机械设备制造基地。在该基地0号海工码头,被称为“岸桥”的岸边集装箱起重机依次排开,个性化定制完工后即将发往世界各地。   初夏时分,记者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上海多家企业,切实体会到上海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成就,不断书写新篇章,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构建金融支持体系

  “十七年发展路上,科技金融对我们公司的发展至关重要。”上海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泰坦科技)总经理张庆说,2007年基于读博期间开展日常科研试验感受的实际困难,他与六名同学依靠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的20万元项目资助,走出创业的第一步。2011年,泰坦科技在发展过程中,又成为第一批获得“科技履约贷”支持的企业,公司发展资金得到有效纾解。如今,泰坦科技于2020年科创板上市,2023年已实现营收27.7亿元,研发投入超1.57亿元。   像这样的科技金融助力企业发展的故事,仅仅是创业浪潮的一个缩影。   “自2010年上海被列为国家首批科技金融试点城市以来,上海积极发挥金融市场完备、金融机构集聚的优势,围绕服务科创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持续推进科技金融工作,逐步形成了‘1+4+1’的框架体系。”就上海科技金融服务工作情况,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市科委)资源保障与管理处处长李靖如是说。   李靖告诉记者,科技企业研发风险高、投入大、周期长,发展各阶段的风险特征也不尽相同,传统的信贷保险产品难以满足需求,市科委在地方金融监管部门的支持下,紧贴企业特点和需求,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积极创新。如在科技信贷方面,努力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信贷体系。针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资产轻、融资难的特点,不断迭代开发政府风险共担类信贷产品等。   “为紧贴专业领域科技企业的特点和需求,围绕轻资产高科技企业提供科技金融服务,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的金融支持体系。2019年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设立了集成电路行业‘科技金融服务站’,就设立在我们公司。”上海新微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杨占永表示。   杨占永进一步说:“为更快推进集成电路产业发展,2019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上市服务中心、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分别与我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备忘录,旨在联合培育以硬核科技研发为主业的科创企业,通过一站式的教练服务模式,使科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少走弯路。”   据李靖介绍,截至2023年末,上海辖内科技型企业贷款存量户数为2.99万户,较年初增长49.99%;贷款余额10486.31亿元,较年初增长52.14%。   “下一步,我们将发挥好政府投资基金引导作用,联动国有资本,带动民营资本,吸引境外资本进入创业投资领域,拓宽创业投资退出渠道,推动科创投资循环接续。”李靖说。

促进传统产业升级

  “上海市以产业创新驱动为核心关键,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构筑发展新动能。”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总工程师葛东波表示,其中数字化和绿色化“两化转型”加速推进。上海全力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紧抓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工厂两个“牛鼻子”,累计建成国家级标杆性智能工厂3家、示范工厂19家、优秀场景111个,是国家级智能工厂和优秀场景“双料冠军”城市。   在此次调研采访走进的宝钢股份宝山基地,记者看到,一条被定义为“黑灯工厂”的全自动化产线区域中,钢卷的生产已经实现了“无人化”管理,尤其是缺陷检测环节,高速运转的摄像机进行高速抓拍,针孔大小的瑕疵都不会漏过。   宝钢股份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吴小弟表示,“我们把2024年定位于宝钢股份全面推进AI战略的元年。我们将依托云计算和新一代AI技术,全面推进AI转型落地。”据了解,2024年一季度,宝钢股份逆势而上,公司利润总额继续保持国内行业领先,同时发挥海外营销体系优势,实现出口接单量150多万吨。关键在于公司始终坚持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在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有效推动了全产业链的优化升级。   据上海市交通委副主任刘斌介绍,上海高度重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即“三化转型”)工作。2024年,印发《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方案》,大力推进国际航运中心“三化转型”工作。围绕打造以洋山港为核心的国际领先智慧生态大港等,深入调整运输结构,持续优化能源结构。   振华重工的迅速发展,紧跟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步伐。洋山港四期码头全部由中国制造,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也正因为洋山港四期码头,振华自动化码头的制造水平跃居世界领先地位,由此带来了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订单。”振华重工长兴分公司副总经理徐建中说。   在产品出海的过程中,振华重工长兴分公司党委副书记严峰认为合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说:“在推进海外业务的过程中,合规化管理显得尤为关键,而风险管控更是重中之重。不仅涵盖了合同履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还涉及了目标市场所在地的法律法规所带来的潜在法律风险。为确保海外业务的稳健发展,我们需要在所有海外项目的投标阶段及整个履约过程中,严格遵循既定的工作流程,明确各阶段应达到的目标和需完成的工作内容。通过这一系列的梳理,使我们能够确保在海外市场的整个交付运营过程中,各项工作都能有序进行,进而保障海外业务的整体有序开展。”

推动生产力质态跃升

  在中国船舶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正在有条不紊地建设中,而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已于2023年成功交付。作为国家大型邮轮创新工程的实施主体,实现了我国造船工业多项“零的突破”,推动我国在全球邮轮设计建造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大型邮轮的成功研制,填补了中国造船业建造船型的空白,推动了船舶工业转型升级上台阶愿景的实现。   “相比首制船‘爱达·魔都号’,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在船型尺度、房舱布局等方面均进行了优化,计划建造效率提升20%,仅在安全设计方面就有多达二十几处改动。”中国船舶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大型邮轮项目总建造师周琦说。   “可以说,邮轮制造引起整个造船行业内部的数字化转型,一直被认为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产业之一。”周琦说,“我们把一些管理的经验及工具向海洋工程领域覆盖,使邮轮的建造质量、整个管理体系更有韧性,带来生产效率的持续提升。”   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苏楠看来,“新质生产力形成是以科技创新为起点,培育和发展新产业为路径,推动生产力发生质态跃升的过程。”   苏楠进一步解释道,科技革命是产业变革的源头和基础动力,一方面,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为产业体系带来“无中生有”的新增量;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催生新生产方式和新组织方式,为经济社会体系带来“有中更优”的新模式和新业态。   而创新从来不是单兵作战,位于长兴海岛的上海长兴海洋实验室是服务船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基地,是海洋领域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一体化、海洋工程与海洋科学充分结合的全新学科形态。谈及备受关注的产教融合时,上海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海洋装备研究院执行院长翁震平表示,实验室不仅与岛上的四大央企合作攻关,也希望能够为更多的企业服务,形成更多合作形式。“只要有利于我们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国家海洋强国的建设,有利于我们的科研成果能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我们都愿意去尝试。”翁震平说。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6-11 中仑新材 301565 --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86.96
  • 05-28 利安科技 300784 28.3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12.2
  • 05-21 万达轴承 920002 20.74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