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走进在蓉科技工作者的硬核科技成果和背后的创新故事
用科技之光 照亮人类梦想
在兴隆湖畔,成都科创生态岛上汇聚了165项“成都造”前沿科技成果。5月30日是第8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让我们一起从成都科创生态岛出发,走进在蓉科技工作者的硬核科技成果和背后的创新故事。
关键词 坚持
肖刚:
十年磨一剑
与“拉索”叩问宇宙之谜
成都科创生态岛1号馆2楼展示厅里,“拉索”的等比装置模型十分吸睛。而在600多公里以外的稻城海子山,“拉索”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灵敏度最强的宇宙射线探测装置,正向宇宙线起源世纪之谜发起冲击。其中,1188个、每个直径达6.8米的缪子探测器像一个个“土堆”,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缪子探测器阵列。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肖刚正是缪子探测器阵列的负责人。回想起阵列的建造过程,肖刚坦言,这一过程十分艰辛。
“2018年10月份,我们在安装第一批缪子探测器时,发现探测器之间存在3%的信号差异,但怎么都找不到原因。”肖刚回忆,那段时间,大家白天在“土堆”之间反复做实验,晚上,还要加班分析数据、想第二天的方案,“经过一个月的艰苦奋斗后,我们终于用自研的实验方法找到了问题所在。在及时调整后,终于顺利完成了缪子探测器阵列的建设。”
高寒缺氧的环境也让科研工作者们始终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体能考验,但没有一个人放弃。“在我们8年预研、4年建设期间,没有一位科研人员因为高原恶劣的环境而退却!应该说,这种不畏艰难、甘受极苦的奉献精神,保证了‘拉索’能够按期高质量建设,这也是科学家精神在‘拉索’团队的具体体现,并凝练成强大的‘海子山精神’。”
科学探索永无止境,如今,肖刚正带领团队继续前行:“我们正在布局深海中微子实验、大型切伦科夫望远镜实验、南美洲的天文实验等项目。宇宙线研究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我们只要坚持到底,就会‘结’出意想不到的果实,这也是科学研究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 传承
邱阳:
研发华龙一号
接续擦亮“国家名片”
“中国核电事业一步步走到世界领先水平,离不开每一代中国核电人对勇攀科技创新高峰的不懈努力。”当被问及如何理解科学家精神时,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华龙一号设计研发人员邱阳如是说。
邱阳所提到的让中国核电事业跻身世界前列的“国家名片”,便是我国研发设计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华龙一号是我国在30余年核电科研、设计、制造、建设和运行经验的基础上,研发的三代压水堆核电创新成果,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与邱阳谈及科学家精神的对话中,他不止一次提到“传承”这个关键词。在他这样一位年轻的核动力人看来,我国核工业的创建发展史就是一部自力更生、自立自强的奋斗史。
“上世纪90年代,老一辈科学家、工程师扎根山沟、封闭科研,不惧生活条件艰苦,只为摸索出‘华龙一号’堆芯方案雏形。”“科研攻关关键时期,在寒冬腊月里,设备总师在由集装箱改造的宿舍里驻扎近10个月,就是为了跟踪关键试验数据……”邱阳细数着过去一代代核电人让人难忘且感动的事迹和瞬间,“正是他们的探索精神,以及对创新的执着与坚持,造就了今天中国由核大国迈向核强国的关键一步。”
就在10天前,中国首台“出海”的华龙一号传来好消息——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2号(K-2)机组达到最终验收条件,中巴双方代表共同签署最终验收证书。这也意味着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再次擦亮“国家名片”,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增添新成果。
关键词 协作
陈庆川:
一起“种太阳”
向人类终极能源梦挺进
你想过控制“太阳”吗?成都科创生态岛就能实现这一愿望——在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模型装置前,通过电子屏幕上的按钮,就能直观了解它的“放电”过程以及每个系统的工作原理。
“人造太阳,不是说要造一个太阳挂到天上,而是利用太阳发光发热的原理,在地球上建一个像太阳一样的装置发电。这其中,蕴含着我们人类终极能源梦的梦想。”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副院长陈庆川就是这样一位“种太阳”的科学家。
“去年,中国环流三号实现首次100万安培等离子体电流下的高约束模式运行,标志着我国磁约束核聚变研究向高性能聚变等离子体运行迈出重要一步。”在陈庆川看来,不断取得创新性成果和突破性进展的背后,团队协作至关重要。
“聚变装置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里面涉及很多的物理问题和工程技术问题,单靠一个技术人员是没法解决的,要秉承团队协作的精神。”陈庆川透露,今年团队还引入人工智能技术,以便更好地控制实验装置安全稳定运行,“实验期间,大家齐心协力,严谨细致地分析实验数据,并不断优化迭代实验方案,最终实现了装置的安全稳定和创新成果的可靠产出。”
就在去年年底,中国环流三号还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组织签署协议,宣布面向全球开放,邀请全世界科学家来蓉集智攻关,共同追逐“人造太阳”能源梦想。
陈庆川表示:“下一步,新一代人造太阳团队将围绕聚变燃烧等离子体运行和新的工程实验堆做进一步的努力。”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黄雪松 文/图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