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深度解读来了

如何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深度解读来了
2024年05月30日 19:51 媒体滚动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来源/经济日报

  记者王宝会 勾明扬 姚进 郭子源 于泳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为切实把金融“五篇大文章”落地落细,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金融监管总局近期印发了《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银行保险机构如何立足职能优势,优化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多样化、可持续的“五篇大文章”服务体系?经济日报近日连续刊文解读,现将相关内容集纳如下↓↓↓

  01

  疏通堵点提升科技金融质效

  创新驱动发展,有赖于更加完善的科技金融体系。《指导意见》要求,针对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进一步增强,对研发活动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资金和保险保障水平明显提升,科技金融风险分担机制持续优化,努力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科创金融服务体系,科技、产业、金融相互塑造、紧密耦合、良性循环的格局正在形成。随着科技创新活动越来越复杂、技术迭代周期越来越短、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让科技金融更好支持科技创新活动,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科技型企业研发风险高、投入大、周期长,发展各阶段的风险特征也不尽相同,传统的信贷保险产品难以满足其需求。为此,《指导意见》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银行保险机构结合科技型企业发展规律和特点先行先试,研发专属金融产品,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在科技型企业成长早期,更多需要风险投资、创新创业投资基金的介入,目前这还是一个薄弱环节。”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下一步要着力补齐短板,构建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在落实推进层面,要增强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企业的风险评估能力,丰富适应高新技术领域特点的金融产品。

  南开大学校长陈雨露认为,做好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就是要以科技创新为主要服务对象,以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发展为基础,以金融创新赋能科技创新为主要动力机制,面向不同类型科技企业以及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科技企业的差异化需求,以精准化的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提供广渠道、多层次、全覆盖、可持续的金融服务。

  在加强科技金融服务的同时,做好风险防控同样重要。专家表示,创新投入有不小的风险,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配置,必须加快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构建良好的科技金融生态环境。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坚持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条腿走路”,着力提高科创企业直接融资比例。另一方面,要推动金融机构建立单独的科技企业信用评价模型,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更好地评估投资风险。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分担体系,积极探索政府对科创企业增信和风险补偿机制。【报道全文】

  02

  健全绿色金融体系

  发展好绿色金融,是支持实体经济绿色转型、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聚焦“双碳”目标,健全绿色金融体系。其中,要引导银行保险机构积极支持重点行业和领域节能、减污、降碳、增绿、防灾,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

  近年来,生态环境部门在气候投融资、碳市场建设、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为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创造了条件。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基础,近年来金融部门持续开展探索,目前已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信息披露、激励约束机制、产品服务创新、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截至2024年3月末,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两个货币政策工具的余额分别为5140亿元、2641亿元。截至2023年12月末,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达27.2万亿元,同比增长31.7%。

  健全绿色金融体系,需要发挥合力。近日,中国人民银行、生态环境部、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召开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金融管理部门、生态环境部门、金融机构和有关企业要加强跨部门、跨领域协同合作,加强统筹谋划,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

  记者获悉,接下来,有条件的地方将依法率先出台地方性绿色金融法规,以更好地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推进绿色金融领域立法,促进金融支持绿色转型和低碳发展。

  与此同时,绿色金融区域改革也将进一步深化。中国人民银行等7部门近期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稳步有序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绿色金融发展和改革路径,做好试验区的总结评估和经验推广工作;有序开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升级扩容;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探索建立气候友好型投融资体制机制。【报道全文】

  03

  普惠金融提质增效

  《指导意见》提出,基本建成高质量普惠金融体系,助力共同富裕迈上新台阶。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持续优化。普惠信贷体系巩固完善。普惠保险体系逐步健全。

  自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以来,我国普惠金融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广覆盖、多层次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逐渐确立。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普惠金融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在优化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方面,要健全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普惠金融机构体系,形成分工明确、各具特色、有序竞争的普惠金融机构体系。截至目前,全国县域银行机构实现100%全覆盖,乡镇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约98%,较2017年末提升了约2个百分点,银行保险服务基本覆盖所有行政村。

  专家表示,普惠金融客户群体点多面广、需求多样。必须持续推动各类金融机构深入践行普惠金融战略,找准同自身职能定位的结合点,满足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多样化、普惠性的金融服务需求。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普惠信贷要将着力点放在内涵式发展上,支持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及科技创新、粮食安全和乡村产业、脱贫人口和特定群体等重点领域。

  数字化经营是商业银行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的有效路径。数字普惠具有金融和科技的双重属性。业内人士表示,普惠金融领域存在成本高、风险高、回报低这“两高一低”的现象,这也是银行业亟待破解的难题。【报道全文】

  04

  养老金融聚焦现实需求

  《指导意见》提出,未来5年,第三支柱养老保险规范发展,养老金融产品更加丰富,对银发经济、健康和养老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持续加大,更好满足养老金融需求。

  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最新数据显示,已有超过6000万人开通了个人养老金账户。有研究机构统计,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个人养老金账户可购买的储蓄、理财、基金和保险产品总数已经超过740个。

  作为国内较早推出养老金融服务的商业银行,中信银行围绕客户全生命周期养老需求,于2022年搭建了“幸福+”养老金融服务体系,构建起“一个账户、一套产品、一个账本、一套服务、一支队伍、一个平台”六大养老业务支撑,其中养老账本用户已突破360万户。中信银行行长刘成认为,养老金融服务全客群、新产业,为商业银行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增量空间。养老金融包括养老金金融、养老产业金融和养老服务金融三大领域,其中,养老金金融在满足个人客户养老储备需求的同时,可为资本市场汇聚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也有助于商业银行更好地管理资产负债期限结构。

  从2016年开始,长期护理保险在多个城市试点,由当地医疗保障局主导,保险公司具体执行经办,各地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参保人不同需求,采用从医保基金、企业、个人渠道进行多元化筹资的模式推进。

  作为养老服务的重要一环,养老金融服务是促进银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兴业银行早在2012年就率先推出养老金融综合服务方案“安愉人生”,经过10余年深耕,目前已形成以“专属服务、薪酬规划、增值权益、活动平台”为支撑的“安愉人生”养老金融生态圈。截至2024年一季度,服务老年客户已超2400万户。

  刘成认为,商业银行养老金融大文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发力:一是要重视顶层设计,养老金融跨周期经营、跨部门协作、跨产品配置、跨渠道服务,需要建立顶层横向联系机制,为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提供组织保障;二是要保持战略定力,发展养老金融要具备长期主义的心态,要持续推进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同时加强居民养老意识的培育。【报道全文】

  05

  数字金融发展兼顾效能和安全

  《指导意见》在数字金融领域提出明确目标,要求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成效明显,数字化经营管理体系基本建成,数字化服务广泛普及,对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有效助力。数字化监管架构流程基本建成,监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

  对银行机构而言,在此前缺乏数字工具的时期,提供服务主要依赖于物理网点布局,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资源分配不够均衡。偏远地区或农村由于地理障碍和人口稀疏,往往难以享受到充足的银行服务,造成了金融资源获取的困难。

  通过发展数字金融,上述问题将得到有效缓解。例如,中国建设银行将数字化作为底层经营逻辑,积极推动服务模式数字化转型,真正实现“以用户为中心”,让数字金融发展成果赋能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着力打造“裕农通”特色品牌,为农民提供集金融服务、智慧村务、便民事务、电子商务于一体的综合化服务,助力乡村金融资源有效触达和公平覆盖,让亿万农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便利金融和非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不只是银行机构,国内不少保险机构近年来也在加快“保险+科技”改革步伐,借助新兴科技力量,实现高质量发展。业内人士表示,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保险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数字金融有利于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已经有很多讨论,并达成共识,我国在发展数字金融上成效显著。”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并购与投资研究所所长、财政金融学院教授汪昌云表示。

  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成效显著。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保持稳健增长,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数字基础设施不断扩容提速。

  专家表示,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主导,涵盖“新制造”“新服务”与“新业态”,而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新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产业链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需要从根本上把握好数字金融价值与安全的“跷跷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表示,近年来,金融基础设施的安全性一直是各国监管者关注的核心问题。在我国,无论是对标国际规则还是结合国内实践经验,安全性已经成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安身立命之本”。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刘天行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6-11 中仑新材 301565 --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86.96
  • 05-28 利安科技 300784 28.3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12.2
  • 05-21 万达轴承 920002 20.74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