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她们的阿勒泰在哪里?

特别策划|她们的阿勒泰在哪里?
2024年05月27日 19:23 界面新闻

编辑 |  summer

最近,改编自李娟同名散文集的8集迷你剧《我的阿勒泰》正式收官,其豆瓣评分也从8.5分上涨至8.8分,成为今年目前为止评分最高的国产影视剧。

影片中耸入云端的雪山,郁郁葱葱的森林,成群结队的牛羊和肆意奔跑的骏马,无一不透露出旺盛的生命力。事实上,除了这些令人向往的自然风光之外,影片中特色各异的女性形象才是最具有吸引力的。

例如女主李文秀表面看似柔弱,但内心却坚韧不拔,即使面对同伴的嘲笑,她却依然坚持自己内心的文学梦,仿佛那株阿勒泰的野草随风顽强生长。李文秀的母亲张凤侠粗犷、不修边幅却又不失细腻,被网友评价为“旷野上自由自在的风”。

而丧偶的哈萨克族女性托肯,面对丈夫的离去、公公的古板,也并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她在艰难的岁月中带领孩子们向前生活。再看患有阿尔默茨的奶奶,总能用通透的态度为文秀开导.....

可以看到,在这部影片中的每一位女性都闪耀着不同的光芒,她们的精彩故事,她们的人生态度,她们的强大力量,她们的丰盈内心,都让人为之赞叹。

的确,女性是立体又多面的,但相似的是,无论身处哪个时代,她们都在不同的领域积极发声、呐喊,并努力向世界折射着专属于女性得闪耀光辉……本期,Topher寻找到拥有不同力量的女性,希望通过她们的人生传记,为大家带去无尽的启迪和动力。

PART 1 女性如何走得更远?

当米歇尔·罗宾逊还是个小女孩的时候,她的世界还只限于芝加哥南城。那时,他们一家租住在位于二楼的小公寓里,米歇尔和哥哥克雷格共用一间卧室,他们还常常去公园里玩传球游戏。在父亲弗雷泽·罗宾逊、母亲玛丽安·罗宾逊的教导下,米歇尔养成了直率敢言、无所畏惧的性格。

然而,生活很快就将她带向更远的地方:在普林斯顿大学,她第一次体会到作为班里唯一的黑人女生是怎样的感觉;在全玻璃幕墙的办公大厦,她成为一名杰出的公司法律师,也是在那里,一个夏日的早晨,一位名叫贝拉克·奥巴马的法学院学生出现在她的办公室,打破了她人生的所有精心规划。

米歇尔·奥巴马在《成为》一书中首次公开描述了她的婚姻生活,尤其是她与贝拉克·奥巴马结婚的早些年,她是如何在丈夫政治生涯的快速上升期寻求职场与家庭间的平衡的。她向我们展露了他们二人关于贝拉克要不要参加美国总统竞选的私下争论,以及她在他竞选期间所扮演的既备受欢迎又饱受指责的角色。

米歇尔以优雅、诙谐、坦率的口吻,为我们生动地讲述了她的家庭受到世界瞩目 以及八年白宫生活的幕后故事。在此过程中,她更加深入地了解她的国家,而美国民众也逐渐了解她。

从爱荷华州不起眼的厨房到白金汉宫的舞厅,从那些令人心碎的伤痛到惊人的抗逆力,《成为》将带我们认识一位实现历史性突破的人物,带我们走进她的灵魂深处,见证她如何为了活得真实而努力,如何为了实现一系列更高的理想而贡献个人的力量、发出自己的声音。

米歇尔坦诚而又大胆地向我们讲述了她的人生故事,并向我们抛出一个问题:我们是谁?我们想要成为怎样的人?

图片来源:天地出版社图片来源:天地出版社

荐书:《成为》

作者: 米歇尔·奥巴马

出版社: 天地出版社

出品方: 企鹅兰登中国

副标题: 米歇尔·奥巴马自传

原作名: Becoming

译者: 胡晓凯 / 闫洁

PART 2 女性如何成为自己?

一位作家如果选择了一种远离常规的生活轨道,他(她)在日后便会被反复神化。狄金森就是这样。她终身未婚;她写诗没有标题,不按韵脚,还充斥了小短线“-”。更具传奇色彩的是,一个身后留下近1800首诗歌的人,生前几乎无人知晓。

作为现代诗的先驱者,艾米莉·狄金森大概是最受人喜爱的伟大诗人之一,同时也是难以索解的谜——她是博尔赫斯唯一公开表达欣赏的女作家,诗坛地位与惠特曼比肩。《西方正典》作者哈罗德·布鲁姆曾评价:“除莎士比亚之外,狄金森是但丁以来西方诗人中显示了最多认知原创性的作家。”

然而,在25岁之后她却逃避公众生活,只留下上千书信和诗作。这个奇特的女性究竟有怎样的一生?生活中的遭遇,不同寻常的个性,激情与愉悦,失望与冲突以怎样的方式走进了她的诗歌世界?

当代学者阿尔弗雷德·哈贝格以时间为序追随着狄金森的脚步,用信实全面且深入的文献资料向世人展示他揭开谜底的雄心。本书从艾米莉·狄金森所处的时代语境出发,信实、全面且深入地讲述了她的成长,包括童年回忆、法律档案、公理会记录、未发表的书札、狄金森与友人的往复书简……可见的参考资料非常丰富。

尽管诗人的生活并非理解其作品的唯一通道,但这至少是一次走到幕后的机会。对战争的模糊态度,与对他者牵挂并存;既陶醉于爱中“小女孩”的地位,又戏谑着女人的规范……这样的狄金森复杂、纠结却又清醒,她用独特的悲喜交加式的反讽,打下了一场无法逃避的、关乎生存的战斗。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将尽可能地接近这位诗人、天才的饱满热忱及其非同寻常的一生。

图片来源:中信出版社图片来源:中信出版社

荐书:《我的战争都埋在诗里》

作者: [美]阿尔弗雷德·哈贝格

出版社: 中信出版

出品方: 中信·回声

副标题: 艾米莉·狄金森传

原作名: My Wars Are Laid Away in Books: The Life of Emily Dickinson

译者: 王柏华 / 曾轶峰 / 胡秋冉

PART 3 女性如何成为女性?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成为的。”波伏瓦如是说。

1927年的某一天,西蒙娜·德·波伏瓦跟她的父亲就“爱意味着什么”产生了分歧。在当时那个视结婚生子为女性归宿的时代,19岁的波伏瓦如饥似渴地阅读哲学,并梦想着从中找到一种她可以身体力行的哲学理念。

对于父亲认为“爱”意味着“奉献、爱慕和感激”的理念,波伏瓦无法认同,她反驳道,爱绝不仅仅是感激,不是我们因为别人为自己做了些什么,而感到亏欠他们的东西。当时的波伏瓦还不知道自己日后会成为21世纪最著名的女性知识分子之一,也不知道她的人生经历会被后人如此大量书写,并广为流传。

的确,提及女性主义和思想解放,绝对绕不开波伏瓦,她的理念和观点一直深远影响着每个时代的新女性。在波伏瓦所生活的时代,她见证了女性所能拥有的可能性发生的剧烈变化。在她的一生中,女性可以像男性一样接受大学教育,也获得了选举、离婚和避孕的权利。

与此同时,波伏瓦还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巴黎的波希米亚风潮以及20世纪60年代的性解放。在这些文化的转折点之间,“女性主义”这个词争议不断,波伏瓦对长篇累牍的关于女性的愚蠢论点感到厌烦,于是,她决定创作《第二性》,这部著作的面世标志着一个革命性的时刻,因为在这之后,女性能够公开地自我思考,甚至最终坦诚地谈论自己。

作为解放思想的先辈,波伏瓦的名句“成为一个女人意味着什么”经常被人们翻来覆去解读,然而,她如何成为自己却很少有人探讨。由凯特·柯克帕特里克所著的《成为波伏瓦》一书为人们揭秘了更多秘密和细节。

本书是根据近几年新曝光的波伏瓦信件、早期日记等材料撰写的波伏瓦全新权威传记,这本开创性的传记引入此前从未被出版的全新材料,包括2018年曝光的克洛德·朗兹曼与波伏瓦的情书、只有法语版本的波伏瓦学生时代日记,以及对波伏瓦养女的采访等,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更为真实立体的波伏瓦,使波伏瓦站在属于自己的聚光灯下。

《成为波伏瓦》还将呈现很多此前不为人所知的波伏瓦的个人细节,这些新的细节会增强波伏瓦的神秘感,也会使我们对波伏瓦更加着迷:为什么这位“女性主义偶像”要着力打造自己的形象?为什么关于她和萨特的关系她会频频“撒谎”,或是声称自己不是一个哲学家?

也许带着这些新的细节,我们能更进一步地去认识真正的波伏瓦。

图片来源:中信出版社图片来源:中信出版社

荐书:《成为波伏瓦》

作者:[英]凯特·柯克帕特里克

译者:刘海平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品方:中信·无界

PART 4 女性如何寻找光明?

在地球上,照亮生命的自然光几乎都来自两个源头:太阳与生物发光。在永无阳光的海洋深处,无数奇异的生物也在黑暗中创造着生命的光芒。关于深海,我们的了解甚至还不及火星。

这个被错误描述为“亘古黑暗”的世界,时时刻刻都有“灯光秀”上演。甲藻、珊瑚、水母、磷虾……还有被误传为“北海巨妖”的大王乌贼,都在用光的语言编织生命的戏码。

在阳光照射不到的深海,光意味着什么?在没有庇护的黑暗里,生物如何逃避天敌、吸引伴侣?那些我们闻所未闻的海洋生物,如何借着光的语言生存?

这些是伊迪丝·威德从小就在思考的问题。幼时就梦想成为海洋生物学家的她,因为一次意外导致短暂性失明,这让她对光产生了特殊的情感。在那之后的50多年来,她越发着迷于海洋深处闪现的神秘光芒,一次又一次回到深海,只为解开生物发光的谜团。

科学探索是艰难却奇幻的冒险,动人的发现和惊人的奇迹,往往就在冲破界限后闪现。

威德结合实验室研究和创新技术,致力于发现、观察深海发光生物,探索生物发光现象的意义。她多次参与设计、改进潜水装备和工具,利用自己设计的隐形摄像机等设备初步实现了对海洋环境的无干扰观察。2012年,威德更是利用自己研发的技术,拍摄到了自然栖息状态下大王乌贼的珍贵影像,引发了公众对深海生物的兴趣。

一直以来,威德都致力于通过开发创新技术来科学地保护水生生态系统、维持生物多样性。为此,她也投身科普事业,多次参与纪录片拍摄,先后三次在TED演讲中分享自己多年深海探索的经验及成果。

由她所撰写的《深海有光》就将自己50年来的深海追光历程全面展示在了众人面前。本书通过风趣幽默的自传式书写方式,在认真科普深海生物发光现象的同时,还将作者辉煌的科考经历与研究突破融入其生命体验之中,呈现了一个“仰望”深海而又脚踏实地的可亲可敬的科学家形象。

就连好莱坞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也忍不住感叹:“威德在艰难中保持乐观,做出了开创性的研究。我梦想要做的事,她做成了。”的确,突破生理与技术极限,潜入地球秘境的威德,凭借一颗惊奇之心,在蓝色星球看到了无数奇迹。

图片来源:中信出版社图片来源:中信出版社

荐书:《深海有光》

作者:[美]伊迪丝·威德(Edith Widder)

译者:郑昕远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PART 5 女性如何奔向广阔天地?

别人说她“做不到”“不可以”,她从不妥协;她用于成就自我,更致力于改善残疾群体生存环境。没人能定义她的人生,她就是自己的希望和光明!她就是新时代海伦·凯勒、哈佛法学院聋盲毕业生哈本·吉尔玛。

哈本·吉尔玛毕业于哈佛法学院,虽然视力和听力受限,但她却不被此所围困,相反,她活出了不可思议的精彩人生——学跳萨尔萨舞、参加木工班操作电锯、在非洲马里帮助建学校、去阿拉斯加攀冰山、在新泽西州和导盲犬一起训练、进入哈佛学习法律、受邀在白宫演讲……

她坚定、自信,积极应对挑战、纵情享受生活,父母的信任和鼓励也给了哈本勇往直前、追求梦想的无限动力。在她的自传《我是我的光明》之中,她全面回忆了自己的不设限人生。

在书中,哈本讲述了自己因感到不被期待和需要而沮丧、因看不见、听不见而怯懦的曾经,也讲述了自己如何克服困难、找回自信、迈向广阔而精彩的天地。哈本指出,“逃避问题并不会让问题消失。从熊眼前跑开,它就会追你。”正是凭借这样的态度,她勇敢地打破了藩篱。

这部自传充满坚韧和爱,既能让你大笑,也能让人深思。这既是一场人生的冒险、一次心灵的救赎,也是一声对尊重和信任的呼吁。相信大家读后会大受感动和鼓舞,并找回直面人生困境的勇气。

图片来源:漓江出版社图片来源:漓江出版社

荐书:《我是我的光明》

作者:[美] 哈本·吉尔玛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米歇尔 成为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
  • 05-28 利安科技 300784 28.3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12.2
  • 05-21 万达轴承 920002 20.74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