滏阳河 探访

转自:邯郸晚报

最美的相遇

注视一条路,邂逅一座桥;偶遇道道风景,酝酿点点思绪,倾听它们的前世今生……我们与这座城,有着最美的相遇。

□笑看人生

失落的马头镇

儿时曾记得随父亲上马头赶集,马头桥头两侧,店铺林立,人头攒动,叫卖声、交易声不绝于耳。听老人讲,早年滏阳河漕运的时候,河上船影飘动,往来如梭,沿河边青砖瓦房的货栈连绵不断,商人云集,峰峰煤炭和陶瓷运往天津,远销海外,返程时将日用品带回马头,再由脚行,发运马头周边,当时的马头镇是冀南经商的重镇。

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航运停止和行政区域变化,以及后来107国道和成峰路的建设,马头镇作为昔日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已淡出人们的视野,再加上商业中心西移,昔日繁华辉煌的马头镇连同古石桥也由于各种因素冷落萧条,威武雄壮石拱桥栏杆、栏板、桥拱惨遭损坏,唯独高树勋将军起义旧址那座中西合璧古建筑还屹立于原处。昔日人来人往繁华早已不见,偶尔碰到一些老人在街的北侧晒着太阳,唠叨着往日旧事,显得这座几百年的古镇格外冷清萧条。

探访古镇结束时,夕阳已逐渐落下,满街已无一人,只有桥头那棵无人关照的老白杨还孤独地屹立在桥头,好像一个世纪老人在默默注视着沧桑岁月的变化。

古石桥

滏阳河源于峰峰矿区,经磁县南关、东关、一路向北过邯郸市后向东北经鸡泽县进邢台流出邯郸。

在邯郸境内约119公里,流域面积2747平方公里,清代时共有13座石拱桥。现存十座,位于邯郸县境内苏里、贾口和永年广济桥已不复存在。

滏阳河上古石桥,它们云桥飞架,凌烟卧波,在清代对滏阳河两岸和邯郸东部县起到了很重要的交通运输作用,促进了邯郸一带经济发展,有的至今仍在承载着这项重任。

古石桥在磁县境内共有三座,南关古石桥(建于金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东关古石桥、开河古石桥,这三座桥由于磁县政府对古石桥保护的重视,至今桥面、桥拱、桥栏杆仍完好无损,仍保存着当年的雄姿,成为现代人旅游观赏的去处。

原邯郸县境内共有(明清)五座,分别是张庄桥古石桥、柳林古石桥、苏里古石桥、鸭池古石桥、贾口古石桥,其中苏里古石桥和贾口古石桥上世纪被毁。张庄桥、柳林桥由于邯山区丛台区政府对这些古石桥的高度重视都得到了很好保护和维修,成为了当地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冀南新区共有三座古石桥,分别是高臾、马头(普济桥是邯郸境内唯一一座立碑文记载的)、石桥,其中高臾、石桥由于没有文字记载,具体建造时间不详,据传说是建于清代。

马头古石桥(普济桥)在桥的东侧立有两块古石碑,大石碑因风化已不能连续看碑文,但仔细辨认,落款时间“咸丰五年”。史料记载,马头普济桥建于公元(1628一1644年)距今大约五百年历史。马头普济桥全部用青石堆砌筑,桥长30米,宽7米,3个主拱,两个小拱,小拱夹在主拱之间,起到了减轻桥的重量增加泄洪作用。桥的两侧雕有一简单纹饰的汲水兽,中间石拱桥券上依稀可见普济桥三个楷书大字。小石碑用文字简略记载马头普济桥始建于明崇祯年间,桥建成后在道光年间被车撞坏,重新进行了修缮。

马头普济桥现栏杆、栏板、栏柱已遭到不同程度损坏,石头桥面的岁月痕迹已被厚厚的水泥路面覆盖,拱桥西头石拱圈条石已部分脱落,拱圈下沉,不知在什么时候桥的西侧加了两条水泥管与古石桥并行,桥的北侧拱圈还算完整,仔细观察拱圈也已下沉。探访时碰到马头镇老人叹息地说,几百年的古石桥成了现在这样,真是可惜。

马头普济桥曾经繁华和威武的样子早已不见,但它对马头一带的经济贡献是用文字无法表述的。滏河水仍在不停地流淌着,它见证了马头普济桥身上发生的一切。

滏阳河的源头和航行史

提起滏阳河不由得想起了河的源头和航运史。在没有铁路和公路运输的年代,水运是各地交通运输的主要工具。滏阳河作为河广水稳的自然河流,千百年来奔流不息,用她那乳汁般的河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冀南人。

滏阳河是一条天然河流。据《水经注》记载,泉源沸腾,滚滚如汤。因其处于滏山(鼓山)南麓,发源于彭城的黑龙洞泉群和金村泉群称之谓滏阳河。

滏阳河历史繁盛时期水美鱼肥,绿树成荫。在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向互通有无商业演变中,货船开始穿梭河上,磁州窑的瓷器和民窑瓷器以及峰峰煤炭就是通过滏阳河运往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滏阳河是一条名符其实的黄金水道,水路陆路相比,水路运输成本低廉,当时整个冀南地区的商人货运首选是邯郸至天津的航运水道。

滏阳河水运起源于什么时间,历史资料和考古显示应在唐代就已开始水运。唐代著名诗人岺参有“客舍门临漳水边,垂杨下系钓鱼船”。不过由于自峰峰而下的滏阳河都是在磁县城东南汇于漳河,而漳河在雨季咆哮无常,往往夺滏阳河汇入其中,造成河道不断改变,使滏阳河水运时而中断。现存开河东北的白塔、兴善、南豆公、郭小屯、吴庄、崔曲、东小屯、汉霸庄南北一线沙滩就是漳河夺滏阳河最后一次通水古河道遗址。

《元史·郭守敬》传:元世祖忽必烈批准郭守敬所奏,在现磁县城东南开河漳滏河合流处,引滏阳河水经邯郸,洺洲,永年,鸡泽自单独向东北流去,成了如今滏阳河单独水流的雏形,后又因漳河发水,再次将滏阳河并入漳河水中。到明成化十一年(1475)磁州判官张锃再次疏分其流,导滏阳河再经邯郸向东北流去;明成化十八年磁县知州张梦辅用了七年时间,调集民工在开河漳滏河分流处,开拓河道,筑堤修坝,使漳河南移,滏阳河再次通航漕运,因而滏阳河并非明代就可通船,唐诗中垂杨下系钓鱼船,以及1918年在滏阳河畔巨鹿古城挖掘出土的精美磁州窑瓷器(经鉴定为宋代)和1976年磁县南开河东滏阳河古道挖掘发现的六只木船,出土最多的是磁州窑碗、盘、碟、盆、罐、盂等物品,考古证实均是元代遗物,说明元代之前宋代或者是唐代滏阳河的航运就已开始。

滏阳河漕运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当时滏阳河流域生产力的发展和两岸的经济繁荣,沿途出现了一些著名的贸易货栈和码头。兴起的马头镇由于土地肥沃,被称为北方的鱼米之乡,当地盛产的白莲藕和大米作为向皇上进贡的特产进入京城。峰峰煤炭、彭城的陶瓷和西部山区的花椒、核桃、陆运到马头镇,装船起运到天津,同时天津的食盐、布匹等日用品逆流行舟到马头镇,经陆路销往各地。到民国初期马头镇两岸门店连绵不断,三教九流、人声鼎沸;酒馆旅店林立;手工业发达,岸边帆樯如林成为了冀南地区商业中心,也构画出了滏阳河畔清明上河图。

滏阳河上漕运事业到20世纪40年代随着冀南地区的解放,马头镇作为政治经济中心的确立,漕运事业已发展到500多艘船,到了20世纪50年初期已发展到1300多艘船。滏阳河河广水稳,航行便利,使整个冀南地区经济达到飞速发展和繁荣,工业扩建迅速。1957年以后因为修建东武仕水库和工业快速发展的原因,水源减少,滏阳河漕运事业走到了尽头。

滏阳河水位的大幅下降,使河两岸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为解决这些问题,邯郸市引漳河流入滏阳河,经过几年综合治理和流域生态补水,滏阳河生态得以恢复,并在部分河段引入现代旅游机制,造船赏景,使清代诗人裴大鹏笔下的滏河春景得以再现。

一湾春水涨玻璃,

片片悬帆映绿堤。

细雨吹来风势顺,

冲烟已到画桥西。

滏阳河畔随着生态恢复,铁路、高速公路、航空业的发展,促进了冀南地区经济再次繁荣,带动了城乡居民生活巨变。愿家乡冀南大地成为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华夏大地熠熠生辉。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邯郸市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5-31 达梦数据 688692 --
  • 05-28 利安科技 300784 28.3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12.2
  • 05-21 万达轴承 920002 20.74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