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科技攻“尖”,“无人区”里啃“硬骨头”

江苏南京:科技攻“尖”,“无人区”里啃“硬骨头”
2024年05月20日 07:27 南京日报

南京连续3年实施市级重大科技专项,已突破3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

江苏南京:科技攻“尖”,“无人区”里啃“硬骨头”

英田光学的技术人员正在工作。企业供图英田光学的技术人员正在工作。企业供图

南京建邺高新区专线无人驾驶巴士上路运营,小巴采用纯电动车型,专为城市开放道路设计,搭载全栈式软硬件自动驾驶解决方案,能够安全高效处理各种复杂路况。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段仁虎 摄

华天科技生产线。 企业供图华天科技生产线。 企业供图
南京地铁7号线无人驾驶综合监控系统调试大厅内,技术人员正进行自主可控相关装备的项目验证。企业供图南京地铁7号线无人驾驶综合监控系统调试大厅内,技术人员正进行自主可控相关装备的项目验证。企业供图

南京市溧水区“节能减碳、你我同行”新能源汽车推广活动上,23家生产企业展示的各品牌新能源车型,吸引众多消费者前来试乘试驾,满足城乡居民需求。(本报资料图片) 通讯员 朱红生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段仁虎 摄

汽车变成“带轮子的手机”,极星4内部。受访者供图汽车变成“带轮子的手机”,极星4内部。受访者供图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张安琪

随着“新质生产力”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注定是向“新”而行的一年。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技人才,锚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南京有条件、更有责任争当“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的主攻手”。

如何争?怎么攻?

突出“创新力”,抢抓“新风口”,竞速“新赛道”,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产业自主可控的难点堵点,南京已连续3年拿出真金白银,组织实施市级重大科技专项。2021年至2023年,分三批共立项35个市级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已取得攻关成果或技术突破30余项。

在南京,一批新技术成果正加速孕育、迸发“新”机。

攻克关键技术卡点,勇闯“无人区”

这批新技术成果,聚焦产业链中的难点堵点卡点。

以镁合金为例,我国是镁资源大国,占世界镁资源的70%以上,镁合金是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其密度仅为铝合金的2/3、钢铁的1/4,在工业上有很大的潜力,因为轻量化是减少能源消耗和碳足迹的关键途径,但其在室温下较差的机械性能和较弱的抗腐蚀性是限制其应用的两个主要瓶颈。

近日,2023年市级重大科技专项“变形镁稀土合金强韧—耐蚀协同增强关键核心技术”项目传来好消息:宝武镁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完成多种镁合金的成分设计与熔炼制备工作,合金成分检测结果显示符合设计预期,合金韧性和耐腐蚀性均有明显增强,展现出巨大的轻量化应用前景。本次制备过程中,技术团队攻克了多个技术瓶颈,相关技术水平位于全国前沿。

“我们团队从几年前起就一直在琢磨怎么才能做好镁合金的耐蚀性设计,积累了一些经验。正好市重大专项指南中有匹配的课题,这让团队坚定了将这个项目做下去的决心。”宝武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完成后,将进一步提高镁合金的强度、耐腐蚀性等关键性能方面,可为新能源汽车轻量化、航空航天领域装备的轻量化作出重要贡献。

记者了解到,宝武镁业项目研究团队已深耕Mg—Y—Zn合金的强韧化机理研究与强韧化技术工作多年。其间,团队创造性提出的工艺技术,已成功地获得了许多综合力学性能优异的镁合金。

“南京市级重大科技专项,做的就是科技攻‘尖’,要在‘无人区’里啃‘硬骨头’。”市科技局法规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推动“四链”深度融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首先需要厘清其内在逻辑和实践路径。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升级。“市级重大科技专项注重发挥企业作为‘出题人’‘答题人’和‘阅卷人’的作用,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每年向企业征集技术攻关榜单,凝练出当年支持方向,再邀请企事业单位揭榜挂帅、协同攻关。”

“新能源汽车用第三代半导体SiC MOSFET器件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便是一个企业自行出题项目,于2021年立项,由中电55所与东南大学等高校、相关企业联合攻关。

“项目立项后,不仅得到了资金支持,科研力量和社会影响力都得到了进一步强化。”项目团队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团队已突破车规级SiC MOSFET器件研制的系列共性关键技术,完成了低损耗耐高温SiC MOSFET器件研制,打破国外对该领域的垄断。相关器件应用到新能源汽车上,充电速度可提高5—10倍,损耗降低50%。

记者了解到,该团队现已研制出了车用高可靠650V—1200V SiC MOSFET器件系列产品,应用于国内头部车企,出货量超过1500余万只,保障近200万辆电动汽车交付。

加速未来科技突破,构筑产业先发优势

全球第四次产业革命浪潮奔腾而至,在滚滚向前的时代巨轮中,南京还需紧紧把握新技术、新产业的风口,在未来科技突破上快人一步,抢先一招,占据先发优势,方能在产业发展上勇立潮头。

当下,半导体行业有个共识:在后摩尔时代,“把芯片封得更小”的先进封装或成为半导体行业发展的重点方向。据知名半导体分析机构Yole预计,2019年至2025年,全球整体封装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速4%,先进封装市场规模则达到7%的年均复合增速,并在2025年占据整体封装市场的49.4%。

南京市级重大科技专项实施的第一年,便前沿布局——由华天科技(南京)有限公司与南京邮电大学专家团队强强联合,开展国产高端存储芯片先进封装技术攻关。目前,团队已攻克DDR5(含低功耗DDR5)这一高端型号存储器“卡脖子”技术,实现国产化。项目成果入选2023年发布的南京市企业科技创新十大成果。

“从项目申报,到产品跑通产线实现量产仅用了1年时间。”华天科技存储事业部总经理周健威告诉记者,去年华天科技DDR(含低功耗DDR)系列产品年出货量已突破4000万颗。

据悉,华天科技投资建设的5G手机高密度射频PMiDSiP先进封装项目,计划新建5条高密度射频集成电路封测生产线,项目初期产值预估可达5.5亿元。

如果说先进封装是一条不得不争夺的半导体赛道,那么无人驾驶的“智慧大脑”则可加速南京智慧交通产业的转型升级,为南京形成轨道交通技术和产业集群高地奠定基础。去年12月,南京地铁7号线南段开通,无人驾驶室成市民游客“打卡点”。这背后便离不开综合监控“智慧大脑”的大显身手。

“所谓‘智慧大脑’,它可以把车辆、信号、视频、环境、电力等信息都整合对接到一起,并与其他系统协调配合,从而帮助地铁实现全自动无人驾驶,无须司机操作,列车具备全自动正线运行、自动进/出站、自动开/关门、自动唤醒/休眠等功能,列车空调、照明系统也可实现远程控制。”国电南自轨道交通事业部研发中心副主任李佑文解释。

瞄准这一技术,去年国电南自和一家高校、两家企业联合申报了2023年南京市级重大科技专项,希望能借助无人驾驶技术、数字化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推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智能化、自主可控化发展,促进城市交通的现代化升级和智能化发展。目前正依托未开通的地铁7号线中段进行自主可控相关装备的项目验证。

在南京地铁7号线中段,记者看到,科研人员正紧盯屏幕和仪器,进行无人驾驶综合监控系统的参数验证。一串串代码在不远的未来,不仅可以让地铁“跑得快”,还能让地铁“跑得更稳”。

截至2023年底,2023年最新立项的18个市级重大科技专项正在紧锣密鼓、顺利推进中。2021年、2022年立项的17项市级重大科技专项,已取得攻关成果或技术突破30余项,新增专利184件,培养人才176人。

找准科技创新支点,撬动多元主体参与

随着市级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财政资金花给谁、花在哪,方向越来越明晰——真金白银补助重点领域研发项目,单项支持金额达1000万元。

这一信号,引领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高频互动、强强联合,通过组建创新联合体,共同奔向市场。

“2022年平台的‘薄膜铌酸锂核心工艺技术与高性能器件开发’项目顺利获得市级重大科技专项立项支持,获批项目资助经费1000万元,自筹经费近9000万元,总共将投入1亿元的研发资金。”光电技术创新中心公共技术平台负责人、集萃光电所所长尹志军说。

光电子信息产业是应用广泛的战略高技术产业,也是我国有条件率先实现突破的高技术产业。铌酸锂材料被称为“光学硅”,其对于光电子芯片的重要性等同于硅材料对微电子芯片的意义。

尹志军表示,通过专项支持,团队在薄膜铌酸锂关键技术与核心工艺上取得重要突破,相关成果国际领先,技术工艺的应用场景包括高速通信、物联传感、新型显示等产业。“已经开展光通信/感知激光芯片、硅/铌酸锂光子芯片、光电MEMS芯片、微纳超构芯片等光电异质集成芯片技术研发,预期将具备光电子芯片全链条工艺研发能力,有效推动光电领域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市级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不光衔接企业、高校、新型研究机构、各类科研院所资源力量,加速科技成果落地转化,还通过大手笔奖补创新主体,撬动多元主体参与并加大研发投入,城市创新生态愈加盎然。

在南京,有一家率先承接中国卫星互联网“新基建”激光通信载荷研制的民营企业——南京英田光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为了加快研制高性价比星地通用小型化激光通信系统的步伐,英田光学以“星地链路高速激光数传装备的关键技术研究”为方向,申报南京市级重大科技专项项目,成功获得了资金支持。

“我们的项目获批了1000万元,支持力度可以说是‘顶格’级别的了。”英田光学总经理周子元感慨,与大部分项目在实验室验证不同,英田光学的科研项目多需要通过卫星来进行在轨验证,“通信载荷每搭载一颗卫星,仅搭载费用就是几百万元,公司研发投入常年保持在营收的20%以上,资金压力一直不小。在财政资金带动下,企业的信心更足了、跟着投入不少经费,研发团队也更能沉下心做科研。”

3年来,南京共立项支持市级重大科技专项35项,安排财政资助资金2.1亿元,带动企事业单位投入研发资金超过20亿元。南京还将积极推动市级重大科技专项立项结果在市级科创平台评估,其他科技专项以及市级人才、产业等财政性资金、基金支持计划中的贯通应用。

向“新”而行,向“高”攀升。今年,南京市级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将立足解决南京经济社会民生发展领域重大需求和问题,围绕南京“4266”产业体系,立项支持20个市级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加速蓄能新质生产力。

可以预见,南京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故事将一直更“新”中。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南京市 无人区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
  • 05-21 万达轴承 920002 20.74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