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谱写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奋力谱写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24年05月20日 05:46 媒体滚动

转自:辽宁日报

学校正门和明德大厦。本版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学校正门和明德大厦。本版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桃花盛开香飘校园。

学校“革故鼎新”雕塑。

学校篮球场一角。 学校篮球场一角。

本报记者 陈琳琳

核心提示

四十载栉风沐雨,激荡峥嵘岁月;四十年薪火相传,砥砺春华秋实。建校40年来,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矢志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扎根东北大地,秉持红烛之光,深耕教育沃土,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校师生大力弘扬“厚德 崇学 精业”的校训精神,聚焦服务辽宁全面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在探索中前行,在守正中创新,在磨砺中成长,勇做社会培训的开路闯将和职业教育的改革先锋。

四秩弦歌不辍 奏响团结奋进的时代强音

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始建于1984年1月,是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国有公办干部培训院校。其前身是1979年成立的辽宁省经贸委干训班、1982年成立的辽宁省工业管理干部学校筹建办公室。建校初期,学校以服务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己任,主要承担国家经贸委赋予的企业中高级管理干部培训任务,为企业培养输送了大批经济管理人才。

20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新时期,行业、企业对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不断涌现的新产业、新业态创生出大量的新职业、新岗位,为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发展道路。1997年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成为辽宁省首批试办高职教育的院校之一。2000年8月,辽宁省工艺美术学校并入该校。2002年1月,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成立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办学性质为普通高等职业教育,继续保留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名称,继续承担企业中高级管理干部培训和继续教育的任务。至此,学校成为兼具干部培训和高等职业教育双重功能的高等院校。2003年2月,辽宁省物资学校、辽宁省工业经济学校并入该校;2006年12月,辽宁省建材职业技能培训中心、辽宁省轻工干部培训班、辽宁省冶金干部学校,先后并入该校。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引领下,学校全力整合并校资源建设新校园,占地面积扩大至近600亩,同时全面深化内涵建设,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办学规模逐年扩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主动融入辽宁全面振兴,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先后成为辽宁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辽宁省高水平现代化高职院校和高水平特色专业群院校、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各项事业高歌猛进,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显著增强,成为办学规模超过万人的高等院校。

党建铸魂强基 激发改革创新的澎湃动能

学校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依法治校,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政治核心作用,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切实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努力构建“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法治保障、技术支撑”的治理结构,坚持把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大力实施“补钙铸魂”“固本强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转作风创双高”四大工程,形成了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推动现代化治理体系完善和治理能力全面提升,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

坚持以党建为统领,学校定期召开党建工作会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不断强化理论武装,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精心组织干部素质和能力提升培训,推动干部队伍坚定理想信念、淬炼党性修养、廉洁实干担当。基层组织和干部换届工作顺利开展,群团组织作用充分发挥,良好的政治生态助推了学校蓬勃发展的势头。近年来,学校选派了26名“第一书记”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分批引进了辽宁省工匠、辽宁省技术能手、博士等高层次人才83人。

2021年12月,学校召开的第三次党代会提出了五年发展目标:到2025年,构建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质量优良的办学格局;形成职业教育、社会培训和科技服务“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坚持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线,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加强顶层设计,促进体制机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把学院建成质量卓越、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化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学校新一届党委班子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带领全校师生牢记嘱托、感恩奋进,锚定目标、勇毅前行。

汇智赋能提质 为振兴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作为。学校服务辽宁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调布局、创特色、强质量,重点打造了物流管理、智慧财经、数字信息、艺术设计、科技服务等特色专业群,开设产业急需新专业10个,使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高度匹配,获批辽宁省高等职业教育兴辽卓越校和兴辽卓越专业立项A级建设单位。作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与顺丰、京东、好利来、通力电梯等行业知名企业深化合作,建有14个产教紧密融合型实训基地、40余个校企双向工作站、8个混合所有制性质的二级产业学院,长期稳定就业合作单位200余家。学校建成工商企业管理国家级资源库1个,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首批国家教材建设奖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7项,全国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1项,国家级技能大赛教师组三等奖1项、省赛奖项94项,国家级、省级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奖项366项,“挑战杯”“互联网+”创新创业竞赛国赛、省赛奖项185项,文体竞赛获得国家级奖项6项、省级奖项52项。

社会培训借势发力、燃梦兴辽。建校以来,学校累计培训各级各类学员12万余名,支撑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持续增强。近年来,完成省工信厅、华晨集团、辽宁铁塔集团、省环保集团、沈飞等省属企事业单位干部培训项目158个,培训20055人次,118295人天;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拓展县域经济培训,与喀左和盖州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开展县域经济大讲堂3期,干部培训2期,培训科级以上干部700人次;服务国家援疆战略,高质量完成对辽宁对口支援培训项目105个,培训新疆塔城、西藏那曲、重庆奉节学员共计10644人次,受到受援地政府和辽宁省发改委高度赞誉,荣获2021年辽宁省教育厅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完成省内外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项目14个,培训826人次,6047人天;推广教育部“1+X”证书试点,实现专业全覆盖;完成人社厅社会评价组织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申报,获批22个职业、28个工种的技能等级认定资质,开展电子商务等近5000人次的中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建设辽宁职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形成完备的职业培训供给体系。

科技服务五方协同、同题共答。学校建立健全政、校、行、企、研五方协同机制,服务中小微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新建“国家大学科技园分园”,辽宁省“管理创新与产业现代化研究学术活动基地”,沈阳市“沈北新区产学研合作基地”“学院知识产权工作站”“中小企业专家委员会主任工作室”,4个校级创新服务中心,举办年度“辽宁经济管理论坛”。为辽沈地区中小微企业提供管理创新咨询服务累计358次,到款额超千万元,年均增长超70%。组建以5个省级科技特派团为龙头的师生共建科研创新团队17个,参与企业研发和改造。聚焦生产性服务业、数字经济等研究方向,与53家龙头企业合作,推动龙头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协同发展。面向传统商贸流通业、现代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及数字经济与未来产业,依托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发挥专业资源优势,成立恽绵、丁俊发等大师工作室35个。累计承担科研项目187项,承担咨询服务项目74项;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及被国际检索论文66篇,撰写出版各类著作16部,获授权专利91个,咨询文摘刊发咨政建议9篇。

拓展国际交流 谱写对外合作的崭新篇章

搭建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学校与世界教育组织联合会、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联盟等5个国际联盟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学术交流、联合承办国际交流论坛、共同研究职业教育国际标准等方式促进与联盟的协同发展、合作共赢。积极承办并参加“一带一路”金砖国家技能大赛,以国际竞赛为合作契机,与南非金砖技能培训机构签订友好合作框架协议,推动金砖国家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牵头成立东北亚职业教育研究中心,汇聚多方优势资源,为师生引入线上国际化培训资源,畅通赴美国、新加坡等国家交流学习途径,拓宽师生国际化视野。邀请日本、韩国、泰国等多个国家代表来校交流访问,推动友好合作,为学校扩大国际影响力、输出职业标准、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蓄力。

推动职业教育标准输出。学校在国际合作不断深化基础上,充分利用特色专业的校企合作优势,深入研究我国智能物流、酿酒工艺、会计、跨境电子商务等职业技能特点,再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职业教育标准、制度、需求,联合行业企业专家团队共同建立符合当地国情的职业标准。学校在双高建设期间累计输出以校、行、企共建技术标准为引领,融合坦桑尼亚、冈比亚、埃塞俄比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支柱产业特点的职业标准和教学标准5套,推动中国职教方案全方位“走出去”。

打造职教对外开放高地。学校通过搭建海外培训及生源基地,加快构建职教对外开放新高地。与俄罗斯西伯利亚联邦大学共建“中俄国际丝路学院”,与乌兹别克斯坦安集延机械制造学院、马来西亚沙巴艺术学院、南部非洲中国企业家协会、南非金砖技能培养机构合作,建立四个“中文+技能”培训基地,整合学校文化资源、行企资源、专业资源等,打造国际化的课程标准、教学资源、学分互认体系“三大亮点工程”,为当地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形成“资源、标准、文化”互联互通、成果共享的“一带一路”标准化合作新局面。与南非硕丰集团、乌干达辽沈工业园签订了校企战略合作协议,与非洲华文教育基金会中文学校、鲁扬子理工学院签订了生源基地协议,开展深度合作,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为海外建设“墨子工坊”蓄力,实现教随产出、产教同行。

坚持立德树人 厚植强国兴省荣校信念

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大力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全力构建高质量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成立思想政治工作暨“三全育人”综合领导小组,印发实施方案,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文件。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配优建强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组织员等思政工作队伍,强化职能部门和管理、服务岗位育人观念,构建多方联动、贯通融合的育人体系。

坚持“五育并举”全人培养。学校基于全人培养理念,实施以“德育铸魂筑根基、智育固本专技能、体育健身强体质、美育润心泽性情、劳育淬志助成长”为主要内容的“五育人”工程。创建德育品牌“初心讲堂”,成功举办22期,邀请慈君、方文墨等新时代大国工匠和全国劳动模范等先进人物进校园,近万名学生聆听宣讲。每年寒暑假组织千余名师生深入辽宁“六地”传承红色基因。实现“岗课赛证”融通,持续提升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全年开展“书香校园”系列图书阅读推广活动并获省级奖项49个。成功举办“未来工匠”读书行动、全国“百姓学习之星”进校园活动,扩大了在全国教育系统的影响力,收到教育部职成司感谢信。常态化开展三大球、三小球、健身跑等九大类特色体育活动,获得2023中国大学生健康校园大赛AI体能赛全国第八名等国赛奖项4个、省赛奖项31个。构建“三协同”特色美育育人模式,打造“通识大讲堂”、美育学生社团活动等品牌。获评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自主试点单位、辽宁省首批劳动教育示范学校建设单位。

凝聚“文化兴校”奋斗力量。学校大力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召开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深入实施“红色基因文化传承、雷锋精神弘扬、典仪制度规范、制度文化宣贯、师德师风提升、校风学风涵育、美丽校园建设、平安校园保障、质量文化贯通”九大校园文化建设工程,打造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特色、高质量发展特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性的新时代校园文化建设高地,建立“精神文化引领、制度文化治理、行为文化彰显、物质文化保障、质量文化贯通”的新时代学院文化建设体系。深入挖掘凝练学校建校40周年的深厚积淀,建立以校史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广场。常态化开展学雷锋活动、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网络文化节,教育引导师生厚积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开创美好未来。

四秩芳华,笃行致远;教达天下,育人无疆。学校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履行职业教育和社会培训的法定职责,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大力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要求、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服务国家战略和辽宁全面振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为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而不懈奋斗。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辽宁省 高职教育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
  • 05-21 万达轴承 920002 20.74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