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铺在炕上到挂在墙上——白洋淀芦苇使用之变

从铺在炕上到挂在墙上——白洋淀芦苇使用之变
2024年05月19日 07:11 媒体滚动

转自:河北新闻网

新华社石家庄5月17日电(记者张粲、白林)在河北雄安新区,有这样一种“神奇”的画作,它并非画笔勾勒、颜料着色,而是使用芦苇秆拼接、碳化着色,它就是安新芦苇画。

栩栩如生的青头潜鸭、宏伟壮观的万里长城、精美诗意的雄安景观……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芦苇画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丙军,在他的芦苇画艺术馆内向记者展示了他的作品。

安新芦苇画就近取材于“华北明珠”白洋淀。白洋淀是华北最大淡水湖,有芦苇约12万亩,自古就有“一淀芦苇一淀金”的说法。

“芦苇画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见证了雄安新区的发展和白洋淀芦苇文化的变迁。”杨丙军说。

芦苇的生长、收割、使用伴随着一代代白洋淀人的成长。一直以来,白洋淀的芦苇收割后,由于其轻薄、韧性强的特点,人们普遍使用苇草编织技术将芦苇编成各类生活用品——盛螃蟹或者鱼货的小篓、铺在炕上的席子等。

这是雄安新区雄县七间房乡西大坞三村村民编织的苇席(5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粲 摄这是雄安新区雄县七间房乡西大坞三村村民编织的苇席(5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粲 摄

记者近日在雄安新区雄县七间房乡西大坞三村走访时,52岁村民马小焕正坐家门口用芦苇编螃蟹篓。“我们打小就会编席子、编篓子,一天快的话能编20个篓。等螃蟹季来了,就卖出去挣些钱。”马小焕说,“以前席子编得也多,但席子耗工久,差不多一天只能编出一张来。”

记者了解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白洋淀百姓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西大坞三村村民肖永德说,现在真正买芦苇篓、芦苇席使用的人也少了,卖出去的也基本都成为了各大餐厅表现民俗风情的装饰品。

“一淀芦苇一淀金”的故事并没有就此止步。以白洋淀芦苇为作画原料制作的芦苇画,是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以杨丙军为代表的非遗传承人通过研究创作,逐渐将芦苇画发展成白洋淀的一张文化名片,受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游客的喜爱。

这是杨丙军创作的芦苇画作品《牧鸭女》。新华社发

芦苇画因其使用的材料主要是芦苇的自然形态,没有添加任何人工颜料,在环保方面表现突出。白洋淀芦苇画画面本色天然,古朴典雅,花草鱼虫、人物建筑、山水风景尽可展现,栩栩如生。

白洋淀芦苇,曾留下《小兵张嘎》等名篇,也曾是养家糊口的“摇钱苇”。而雄安新区的设立,使这淀芦苇成为“无价之宝”。

“2017年雄安新区设立之后,我们这里被全国乃至世界的学者、游客所关注,更多的人愿意来到雄安,了解白洋淀的芦苇文化。”杨丙军的芦苇画艺术馆自新区设立以来,已吸引了超过30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和中小学生前来参观。“他们对芦苇画非常感兴趣,来自北京、河北、上海、陕西等地的学生们都来我这里看过画。人到这里了,想学的人自然就多了。”

除了吸引更多人参观,杨丙军认为,雄安新区的设立也给了这门非遗技艺更广泛的题材选择。“以前我们创作的题材大多以白洋淀风光、水文化为主。新区设立后,我们在题材上有了更广泛的选择,例如雄安建设者、雄安地标、雄安城市风貌、雄安天际线等等。”更多的题材给了杨丙军和他的徒弟们更多的创作灵感,“这些新的题材也推动了我们对制画技法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这门技艺才能真正做到守正创新。”

芦苇画的传承不仅得益于新区的发展,同时也逐渐回馈了新区。杨丙军介绍,新区设立以来,他的芦苇画艺术馆和芦苇画工厂已带动了超3000人参与到这个行业。

5月1日,由杨丙军创作的芦苇画《万里长城》在2024法国巴黎国际博览会“遇鉴中国”中华文化主题展上精彩亮相,让雄安新区白洋淀芦苇画登上国际舞台。“当时接到邀请后,我感到非常振奋,也深感这是一件大事。这次展出更加推动了芦苇画在海外的传播,让世界更加了解雄安,也助力雄安走向世界。”

从铺在炕上到挂在墙上,从地域文化到走向世界,白洋淀的芦苇变迁见证着白洋淀人生活中的变化,更记录了雄安新区拔节生长的过程。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芦苇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
  • 05-21 万达轴承 920002 20.74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