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日经亚洲》:你的手机,能当心理医生?

日本《日经亚洲》:你的手机,能当心理医生?
2024年05月17日 06:43 环球网

来源:环球时报

日本《日经亚洲》5月7日文章,原题:你的抑郁,手机知道 几乎每个人手里都有一部手机。过去几年来,科学家与企业联手开发了大量基于人工智能(AI)的应用程序,通过手机、智能手表和社交媒体等渠道监测用户抑郁的迹象。

通过收集数据并深度学习,AI可以捕捉用户体征和行为中涉及心理状态的各种变化。社交媒体平台和医疗服务供应商也通过收集数据,对潜在的危险内容进行标记。

AI如何检测抑郁?

人们希望这些平台能提供及时、便捷且价格公允的心理健康服务,并在危急时刻予以干预。Ellipsis健康的联合创始人迈克尔·埃拉托说,数字心理健康解决方案需求很大,不能仅凭医疗卫生系统解决,“抛开技术,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将无从谈起”。

过去几年来,美国人心理疾病患病比例逐年增高:全美约29%成年人曾确诊抑郁症,约1/3经历过焦虑症。而手机一直被视为心理健康问题的罪魁祸首之一,但凭借可靠、低风险的技术,它同样是一味解药。虽然科技公司可能趁人之危、滥用数据,但严重的心理健康危机现状,意味着我们绝不能对AI技术因噎废食。

有专家认为我们对抑郁的认知存在偏差,仅关注特定症状,就可能忽略患者日常的情绪波动,这些情绪来去都快,传统治疗方案来不及响应。数据表明,预约心理咨询平均要等上两个多月。但手机或穿戴设备能够记录步伐、心率、睡眠甚至社交媒体使用情况,网罗的信息比做心理咨询来得更为全面和详尽。

从手机和穿戴设备中收集的日常数据,可以用于投喂AI,进而预测情绪起伏的规律。一款名为MoodCapture的抑郁检测应用让用户回答心理问题时进行自拍,随后用AI分析其面部特征、表情、环境光线和背景物体等要素,对情绪进行综合评分,该应用的预测准确率为75%左右,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情绪预测并非空中楼阁

已上架的数字心理健康应用达一万款之多。许多备受好评的高分应用会定期追踪用户的双相情感障碍、纤维肌痛等慢性疾病症状。它们不处理数据,而是直观呈现给用户,使其了解当下生活方式对自身症状的影响。患者也能把数据提供给医师用于辅助治疗。

Ellipsis语音传感器是一款“临床决策支持工具”,从用户语音中推测其抑郁和焦虑的水平;包括Meta在内的许多科技巨头会用AI标记或删除自残、自杀相关的帖文。AI的突飞猛进,意味着情绪预测应用并非空中楼阁。当研究成果照进现实,开发者和监管者都需要更审慎地对待收集的数据。

科技是一层额外保护壳

外部干预要适度:既要保障用户安全,也要保留其生活体验。例如,封禁自残用户可能导致其无法接受帮助,弊大于利。科学家克服重重监管障碍,方能开展研究。但科技公司毋需考虑这些,现有法律对非临床健康数据的界定尚不清晰。企业在服务条款中往往不会将用户数据列为保密内容,用户也很难注意得到。当算法出错时,应用会不可避免地做出用户知情范围之外的举动。

AI的外部干预往往涉及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的咨询师,会让患者雪上加霜(咨询师以为自己并非在接自杀求助热线,而是同朋友闲聊)。许多大型心理健康平台都曾因数据使用不当吃过官司。这些平台可能想努力帮助患者脱离困境,但并不了解数据隐私政策。

专家希望,未来的心理健康服务能像如今的癌症治疗一样合理,由朋友、家庭和专家团队共同为患者提供帮助。至少目前来看,科技是一层额外保护壳,能为不具备医疗条件的人群提供必要帮助。

然而,就算解决了道德和技术问题,数字健康平台能顺利运行,但它终究还是要靠冰冷的机器驱动。要想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共情和关怀至关重要,无可取代。我们只能希望,未来完美的AI心理健康应用不会伪装成人类。(作者西莉亚·福特,华泽勋译)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日本 AI 日经亚洲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