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桐文脉·最闽南 | 闽南文化保护传承中的“鲤承文化”实践

刺桐文脉·最闽南 | 闽南文化保护传承中的“鲤承文化”实践
2024年05月15日 21:54 政府网站

转自:泉州发布

泉州鲤城:流光不掩刺桐韵 千年文脉最闽南

——闽南文化保护传承中的“鲤承文化”实践

“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闽南文化的萌芽、塑形、鼎盛、传播,历经了千年的时光,泉州古城是世界闽南文化的发祥地、闽南文化遗产的富集区,在古城范围内,多元文化的宝藏俯拾皆是,8处世界文化遗产点交相辉映,南音、梨园戏、提线木偶、拍胸舞等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源远流长,别具风韵的闽南建筑、工艺、戏曲、美食、民俗等历经岁月洗礼,仍旧传承不息。

近年来,鲤城高度重视闽南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发扬闽南文化聚集地的优势,以闽南语保护传承为抓手,以世遗泉州古城为文化空间载体,以民间交往和社会交流为重点,在闽南文化的保护、传承、活化、传播方面积极创新实践,打造“鲤承文化”品牌。

创新保护传承路径

守护闽南文化根脉

闽南语被称为“古汉语的活化石”,是历史最悠久、对接古汉语变化最小的汉语方言,也是闽南及台湾地区民众、海外福建籍华侨华人共同的乡音记忆。但近年来,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代际更迭、人口流动加快,闽南方言面临着弱化和教育断层的挑战。

鲤城区积极探索建设“福娃乡音·泉腔鲤音”闽南语公益自学平台。线上依托微信小程序,分设多元课程、互动体验、语音词典等三大模块,集“情感、德育、传承、展示、共享”等五大功能性于一体;收纳丰富的音视频资源,通过闽南语诵读侨批、吟诵古今诗词、童谣传唱、闽南语歌曲、文学作品吟唱等形式,让用户在聆听和学习闽南语的同时,沉浸式感受深厚的闽南文化,恢复方言使用生态,搭建起一个系统化、数字化的闽南语学习平台。鲤城区还开办“泉音有鲤”小小闽南语传承人培养班,通过开设学习闽南语日常用语、节庆文化、家风俗语等课程,潜移默化地培养文明有礼、文化自信、爱国爱乡的青少年。

鲤城区积极探索建设“福娃乡音·泉腔鲤音”闽南语公益自学平台。

通过一系列举措,目前,鲤城区已构建起闽南语保护传承的“七个一”体系,涵盖了机制、平台、队伍、场所、内容等核心要素,包括线上闽南语语音词典、涵盖幼儿园和中小学的闽南语校本教材、“泉腔鲤音”闽南语公益自学平台、闽南语研究会、“福娃乡音”线下方言角、“泉音有鲤”培训班,以及一系列宣传、恢复、巩固闽南语学习生态和使用生态的活动。

“泉音有鲤”线下培训班。

构建推广交流阵地

高扬闽南文化旗帜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闽南文化的传承弘扬离不开交流和传播,新时代、新形势下,鲤城多措并举,充分用好融媒传播手段,以系列活动为抓手,打造优质内容、增加传播频次,让闽南文化“润物无声”,有效构建起文化交流推广体系。

今年,鲤城区策划“花开刺桐城”闽南文化丝路行系列活动,生成包括非遗韵、声画美、文脉长、烟火味、融媒行五大系列近40项活动,4月18日,系列活动启动仪式顺利举行,现场同步启动闽台青狮文化展演、福建南北划拳展演赛等子项目,吸引市民游客关注参与,展示鲤城推动“跨域”交流、古城开门迎客的积极作为和浓厚氛围。

闽台青狮文化展演吸引众多市民游客观看。闽台青狮文化展演吸引众多市民游客观看。

线下活动丰富多彩,线上传播有声有色。二月二龙抬头“理发”、清明时节吃“润饼菜”……鲤城区策划制作“《乡土·乡音·乡愁》——世遗泉州的口述历史”系列短视频,专访闽南文化的亲历者或传承者,用乡音在乡土记录乡愁;推出“寻宝刺桐城”线上短视频讲解比赛和展播活动,旨在进一步发掘古城宝藏,用丰富的视角记录、探寻、展示古城魅力; 并开设“市井十洲人”“南腔北调讲泉州”和“三浦并臻”栏目,由外国人用泉州话和新泉州人用家乡话的方式推介泉州文化、闽南文化。

策划制作“《乡土·乡音·乡愁》——世遗泉州的口述历史”系列短视频,专访闽南文化的亲历者或传承者,用乡音在乡土记录乡愁。

如果说官方能引领文化传播方向,那么社会力量的加入则能在人才队伍和舆论环境建设上提供助力。在鲤城,“为鲤加分”文明实践积分平台聚集了大批闽南文化保护和传播志愿者;“鲤XIANG助力官”计划,先后挖掘、聘请一批不同领域热爱闽南文化的自媒体人,通过资源共享、联合创作等方式,传播闽南文化故事。 

打造展示平台载体

体验闽南文化魅力

近年来,鲤城创新思路,以改造提升的历史文化建筑为载体,通过闲置盘活、低效利用、资源转化等方式,植入闽南文化内涵,力促空间载体提档升级,为“古早味”融入“新业态”;同时,发挥信息技术作用,创新线上平台,集纳闽南文化空间载体信息,吸引市民游客沉浸式体验。

鲤城区活化利用苏廷玉故居、庄正故居、后城140号、锡兰侨民旧居等历史文化建筑,打造展览展示空间;建设集专业展览、文艺交流、创作研讨于一体的公益性艺术馆——刺桐艺术馆,不定时举办书画展览、非遗演出、文化座谈等各类活动,面向社会公众开放。

位于源和1916园区的刺桐艺术馆,不定时举办书画展览、非遗演出、文化座谈等各类活动,面向社会公众开放。位于源和1916园区的刺桐艺术馆,不定时举办书画展览、非遗演出、文化座谈等各类活动,面向社会公众开放。

鲤城还创新打造“刺桐博物之城”小程序,充分挖掘文化空间载体,融合藏品展览、体验研学、文创设计等资源,打造“刺桐博物之城”线上平台,目前小程序已集纳64家展馆,分设文史类、艺术类、科普类、文化街区、复合空间、各邑展馆等系列主题,打造“沉浸式”历史文化氛围。

充分挖掘文化空间载体,创新打造“刺桐博物之城”小程序。

构建教育生态体系

赓续闽南文化薪火

闽南文化保护传承中,青少年教育是关键一环。鲤城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构建“大思政”德育教化“矩阵”,将闽南文化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同时专题开展人才培育,让闽南文化薪火相传。

鲤城鼓励辖区学校将闽南民间技艺、闽南童谣、闽南戏曲等闽南文化“带进校园”,通过校本课程设计、丰富的活动等,推动闽南文化,特别是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教育。目前全区基本形成“一校一特色”的品牌效应。如泉州六中“李尧宝刻纸”、西隅中心小学南音艺术团等。同时,面向青少年,开展闽南童谣、闽南歌诀征集展播活动,用乡音传递文明,传承文化。鲤城还编著出版《闽南文化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闽南人文思政教育回归本位。

鲤城鼓励辖区学校将闽南民间技艺、闽南童谣、闽南戏曲等闽南文化“带进校园”。

为进一步夯实鲤城区闽南文化研究学术土壤,加强社科人才队伍建设,鲤城还开展“薪火行动”——鲤城区社科人才培育班(闽南文化方向),围绕社科、史志、闽南文化等领域,以“集中授课+小课题研究”相结合方式,进行社科研究人才阶段性培育,突出课题导向,旨在打造出一支社会科学研究和应用的后备人才队伍,推动鲤城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活化利用。

鲤城开展“薪火行动”——鲤城区社科人才培育班(闽南文化方向),进行社科研究人才阶段性培育。

“鲤城作为世遗泉州核心区,将始终坚定文化自信,自觉担当新的文化使命,在闽南文化保护传承发展方面深入思考、探索,不断深化‘鲤承文化’品牌建设,走出一条鲤城特色的闽南文化保护发展新路径。”鲤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志雄表示。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闽南语 泉州市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无锡鼎邦 872931 6.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