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企上“科技春晚”,创新土壤成“万亿支点”

成都高企上“科技春晚”,创新土壤成“万亿支点”
2024年05月13日 12:01 界面新闻

文 | 你好天府 负束

被称为“科技春晚”的CES展是全球一年一度最受瞩目的科技盛会,不仅是全球最新消费类科技产品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科技前沿、市场热点、产业发展的风向标。在CES2024展会期间,来自全球150个国家的4000余家厂商参展,参会者超过13万。

极米、阿加犀、阿尔卡司、易瞳科技等多家成都高新技术企业,不仅带来了各自最新产品,也将成都的科技创新力量展示到世界舞台。

图源:pixabay图源:pixabay

“步伐”稳健,三个千亿规模产业快速成型

在人工智能、新型显示、元宇宙等细分赛道,成都品牌初具放眼全球市场的能力。

今年1月,极米推出全球首款通过IMAX ENHANCED认证的智能投影设备,采用了自主研发的激光融合光学架构。极米已具备光机、整机的研发、量产能力,并在核心部件上继续提升自研比例。RUNTO数据显示,去年前三季度极米以5.1%的市场份额取得全球第二。

辰显光电是中国大陆第一家专注Micro-LED自主研发、量产的成都本土高科技企业。去年9月,辰显光电发布全球首款102英寸P0.5TFT基Micro-LED拼接屏,全球首条TFT基Micro-LED产线落地。

自研技术突破、本土品牌崛起形成强大而完善的产业链,吸引着全球高科技企业“加注”成都。

年初,全国首条、全球第二条京东方8.6代AMOLED产线落户成都,总投资630亿元刷新成都单项目投资记录。“链主”加注,也为“建圈强链”注入了新动能;本土配套的机遇增加,促进产业链升级加速;同一领域的细分赛道将受“鲶鱼效应”影响,从而加速成都新型显示产业的整体发展。

占据全球近半高端柔型屏市场的成都,已是全球新型显示产业的重要一极,其对于细分赛道也是布局充分。AR、VR不仅是新型显示设备,也是元宇宙的主要“入口”。在《头号玩家》呈现的虚拟世界中,人们被这一细分赛道通向的未来场景所震撼。尽管前景梦幻,但成都的做法务实。

按照预计,2025年全省元宇宙相关(包含AR、VR)产业规模将达2500亿元。《川渝地区元宇宙产业发展蓝皮书(2023)》显示,全川元宇宙企业超6成集中于成都高新区,VR、AR是主要细分领域,应用以文娱为主,占比25%。在元宇宙的宏大世界观下,成都以新型显示领域的产业集群和技术优势精准发力硬件制造,而在软件层面以大众化娱乐需求为主,相关企业在消费市场的支撑下无疑更具良性生存力。虽无“刷爆眼球”的动作,但贴合元宇宙产业现阶段趋势和自身优势,成都“步伐”稳健。

AI是CES2024的关键词,无论是全球科技巨头英特尔、英伟达、高通,还是成都本土的高新技术“新势力”阿加犀、易瞳科技等,无不将AI视作产品迭代的重点方向。作为当前科技热点,生成式AI已在对话、搜索、编程、图文等众多领域初露锋芒,其广阔前景已是全球共识。

2020年,成都成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之一,其人工智能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受到肯定,人工智能企业也受到资本热捧。去年,成都科技创业投融资事件共367起,其中数字经济投融资占81起,集中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处于A轮及以前的阶段融资事件中,涉及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共12起。据高盛预测,2025全球生成式AI的投资规模可能达到2000亿美元。在产业发展前期,成都的投入力度和布局速度已初见成效。去年,全市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780余亿元,增速超26%。

按照成都市计划,2025年全市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1500亿元,同期元宇宙相关产业规模达1500亿元,2027新型显示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三个千亿级目标,投射出成都对于自身科技创新实力的十足信心;从技术突围到开拓全球市场,是“成都智造”在新赛道上的阶段性成果。

在2035制造强市全面建成、工业增加值破万亿的长期目标下,提前布局人工智能、新型显示、元宇宙等科技前沿赛道的成效,不仅是率先开拓相关消费级市场的基础,还将是城市科技创新实力分化的重要指标。

图源:pixabay图源:pixabay

跟进变引领,肥沃土壤育制造强市 

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元宇宙、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的力量改变着世界。而培育这股力量,肥沃“土壤”必不可少。     

近年成都科技创新势头强劲,2023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营收超1.35万亿元,新增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7家、总数达146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已达1.3万家。很难想象,2000年成都GDP仅为1238.2亿元,仅二十余年间已达2.2万亿。高新技术产业崛起成为了城市名片,科技创新之力支撑起“制造强市”目标。成都的崛起离不开时代机遇和自身努力。

在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成渝经济圈等国家重大战略推进下,成都进入上升“快车道”。借助“一五”计划、“二五计划”、“三线”建设等国家布局,以及国内产业梯度转移等“风口”,成都快速成为全国8大重点工业城市之一。

受制于起步晚的劣势,成都工业也经历了“加工”、“制造”的“跟进”进程。早期大批产业和科研单位落户,为成都现有的五大支柱产业形成打下了基础,更为这个从古至今的商业城市带来了科技创新的“土壤”。

成都自身的努力同样功不可没。1992年,成都启动为期5年的府南河综合整治项目,当年号称“一号工程”,完工后水质得到明显改善、绿化带新增32万公顷,活水公园就是在此期间建成;2000年,成都看到科技创新的巨大潜力,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列为“一号工程”。凭借前后两个“一号工程”,成都点亮“公园城市”和“制造强市”的“技能树”。在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的思路下,成都科技创新的“土壤”日益肥沃,工业发展从“制造”到“智造”、由“产品”到“品牌”、从“跟进”到“引领”逐步升级。

“中国环流三号”人造太阳、国内首个纳米孔基因测序仪、世界首台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样车、全球首座无人化垂直植物工厂......成都近年在全球科技前沿领域成果颇丰,本土科技创新能力受到全球肯定。《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科技集群”百强榜中,成都超越芝加哥、休斯顿位列全球第24位,较2022年排位上升5位。

2月28日,成都发布首批100家“成都工业精品”,释放超340亿元采购清单。其中不乏有机硅密封胶产销规模亚洲第一的硅宝科技、1.25G、2.5GTIA芯片国内市占率超6成的嘉纳海威、低压变频相关产品占国内市场份额30%-35%的希望森兰等成都本土企业。在企业登顶国内、走向全球的关键阶段,成都大力推进本土化配套,积极推进“建圈强链”, 进一步提升“成都智造”的本土科技创新含量。

图源:pixabay图源:pixabay

复盘CES2024,成都高新技术企业涉及AI、元宇宙、新型显示等领域,正是当前热点和未来方向。成都在国际舞台展示的是不仅是品牌,更是科技创新实力以及高新技术发展成果。这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2035制造强市全面建成、增加值达万亿目标的强力支点。

无论是结合显示领域的完善产业链和技术优势发展AR、VR等元宇宙相关产业,还是以智能空管、普惠金融、智慧医疗等场景为重点的AI领域,成都的对于产业发展的思路明确。结合自身优势精准发力,这是成都在新赛道上频获成果的核心因素。

当前,“制造强市”初具规模放眼2035目标,“公园城市”宜居宜业造2000万人口体量,肥沃的“土壤”已成工业增加值万亿元的强力支点。

成都仍有长路,但在“建圈强链”过程中,从产业链朝着价值链高端化迈出的下一步,已然底气十足。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成都市 元宇宙 人工智能 极米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无锡鼎邦 872931 6.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