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乌鲁木齐公园人文往事

【文化中国行】乌鲁木齐公园人文往事
2024年05月13日 08:17 新疆网

转自:新疆网原创

核心提示:每一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公园,记载着曾经的沧桑岁月,彰显着当下的繁荣兴旺,见证着历史的印记,文明的进程,以及几代人的成长记忆。

5月12日,游客在人民公园湖中乘船游玩。

新疆网讯(文/王畅彤 图/雷婷 米热扎提·木塔力甫)每一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公园,记载着曾经的沧桑岁月,彰显着当下的繁荣兴旺,见证着历史的印记,文明的进程,以及几代人的成长记忆。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也是城市独特的宝贵财富。漫步于乌鲁木齐市公园景区,感受明媚景致之下的深厚文化底蕴,它们镌刻并延续着城市文脉,用“公园+文化”为市民打造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人民公园——岚园、湖心亭的名人过客

5月12日,人民公园岚园的景观石掩映在绿植中。

“一夜熏风吹春去,万物并秀迎夏来。”5月11日,走进乌鲁木齐市人民公园,草木茂盛,绿树掩映红墙绿瓦,令人感慨天地始交,万物并秀所带来的神奇体验。

人民公园是乌鲁木齐市中心面积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一座公园。说起人民公园,就不得不提到里面的纪晓岚新疆纪念园——岚园。

清代著名学者纪昀,字晓岚,于1768年被谪戍新疆,在此地生活了两年多时间,后来著有《乌鲁木齐杂诗》160首,记述了辽阔壮丽的边疆自然风光及当地的社会风情。

对于这段经历,纪晓岚无论是当时还是事后都十分珍视。东归途中,纪晓岚在他的《乌鲁木齐杂诗》里这样记载:“雪消泥泞,必夜深地冻而后行。旅馆独居,昼长多暇,乃追述风土、兼叙旧游,自巴里坤至哈密,得诗160首。”

由此,为我们留下了一首首得窥纪晓岚在乌鲁木齐生活场景的文学作品。

漫步于岚园,有一处名为“阅微草堂”的建筑,这座坐落在人民公园鉴湖西南侧的建筑群,由门亭、水榭、连廊、碑林等组成,整体建筑风格是仿照北京纪晓岚故居修建。

据介绍,岚园始建于1921年,当时杨增新主政新疆,他非常敬仰纪晓岚,曾亲自寻访纪晓岚在新疆的遗迹,在整修鉴湖公园时,在园内修建了一排长廊平房,取名为“阅微草堂”,还请当时著名书法家张景州题写了门匾,以纪念纪晓岚谪居新疆之事。

2008年,在“阅微草堂”基础上开始修建“纪晓岚新疆纪念园——岚园”,2009年9月建成。

如今的岚园占地4000余平方米,整体建筑风格仿造北京纪晓岚故居修建,并邀请书法名家将纪晓岚撰写的《乌鲁木齐杂诗》160首抄录刻碑,陈列于园内“岚亭”之中。

时至今日,我们依然纪念纪晓岚,人民公园在岚园以石材碑刻的形式,展示纪晓岚的《乌鲁木齐杂诗》。该碑刻由100多位知名书法家以各种书体书写后镌刻于石碑之上,为乌鲁木齐增添了一处具有历史价值的文化景观。

此外,相较于岚园的知名度,人民公园鉴湖内的鉴湖亭则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张荫桓,字樵野,清末政治家、外交家。

曾主持整理《清实录新疆资料辑录》的新疆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周轩教授介绍,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身为从一品大员的张荫桓为光绪帝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上下联系。

戊戌变法宣告失败,张荫桓遭到抓捕遣戍新疆。因得到了友人的援助,张荫桓在乌鲁木齐生活尚算富足。1899年夏秋之际,张荫桓捐赠建设鉴湖亭。

现今的鉴湖亭又名“湖心亭”,为1984年园林部门重建,但基本体量、风格与原来保持一致。

走近鉴湖亭,亭子是一座木结构阁楼,绿色琉璃瓦置于其上,飞檐翘角、雕梁画栋,阁楼三面环水,南面设长桥与湖岸相连。立于亭中,园内春光尽收眼底,西大桥高层建筑群掩映下,古朴与现代形成强烈对比。

品读历史,耐人寻味的是,鉴湖公园从一开始是作为达官贵人休憩娱乐的场所而建设,如今成为乌鲁木齐市民的休闲、游玩之地。

红山公园——林则徐“醉卧红山嘴”

5月12日,红山公园山顶处的林则徐像熠熠生辉。

“任狂歌,醉卧红山嘴。风劲处,酒鳞起。”这段出自林则徐《金缕曲·寄黄壶舟》中的词句,寥寥14个字,勾勒出一幅于红山之上豪情壮饮的场景,令游客在乌鲁木齐市红山公园林则徐塑像前浮想联翩。

5月11日,红山公园内绿树葱郁,位于山顶处的汉白玉林则徐像基座镌刻着“任狂歌,醉卧红山嘴。风劲处,酒鳞起”字样。山川不语,石像无言,但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情怀在参观者心中激荡。

据乌鲁木齐市图书馆地方文献室文献《林则徐在新疆》记载,1841年,林则徐遭鸦片战争投降派诬陷被革职发往新疆,其间,因病滞留西安,1842年11月15日抵达今乌鲁木齐。

值得一提的是,红山顶上的林则徐像于1989年落成,由浙江温岭即黄壶舟故乡的古建队承建,这里还有一段跨越百年的友情故事。

据福州市档案馆公开资料显示。黄濬(1779年1866年),字睿人,号壶舟,浙江太平(今浙江温岭)人,年长林则徐6岁。1839年夏到达乌鲁木齐,1845年结束流放。

在乌鲁木齐期间,黄壶舟对红山情有独钟,所以将游历见闻“聚叶为薪,积叶成屋”,荟萃成集,冠名为《红山碎叶》。

林则徐到达乌鲁木齐时,在迎接他的人群中就有黄壶舟。从此,两人常有书信往来,酬唱歌吟,成为好友。

黄壶舟赠诗盛赞林则徐,“戍到相逢皆骨肉,诗才无敌有云泥”。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四月,林则徐在收到赠诗后回赠《金缕曲·寄黄壶舟》,其上阕为:“沦落谁知己?记相逢,一鞭风雪,题襟乌垒。同作羁臣犹间隔,斜月魂销千里。爱尺素,传来双鲤。为道玉壶春买尽,任狂歌,醉卧红山嘴。风劲处,酒鳞起。”两人就这样互赠诗词,彼此鼓励。

据文献《林则徐在新疆》记载,林则徐《癸卯日记》,四月十八日,寄黄壶舟书信。《金缕曲·寄黄壶舟》此词当为1843年所作。词中抒发了对沦落知己的思念之情。

长期从事清代新疆历史与文化研究的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院副研究员苏奎俊解释,林则徐于1842年冬和1845年初两度来到乌鲁木齐,虽然从他的日记及史料无法考证他哪一次登上红山,但并不妨碍我们铭记这位民族英雄在禁烟抗英之后,流放新疆期间,在伊犁开垦、南疆勘地,为开发和保卫祖国西部边疆所做的贡献。

与林则徐像相邻,红山塔是一座楼阁式实心砖塔,全塔共九层,平面为六角,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高10.5米,塔基高1米。早在林则徐抵达乌鲁木齐前,它就已经矗立在红山之巅。

红山塔始建于1788年,据《乌鲁木齐市志》记载,当时盛传雅玛里克山要与红山合并一处,乌鲁木齐河泛滥成灾,当时的地方官尚安便建造了红山塔及雅玛里克山上的塔。

在古人描写红山塔的诗句中,清代文人宋伯鲁写道:“树映陂塘雪映帘,三年留滞岂终掩。故人已似沈沈伙,好句争传昔昔盐。流水马声双槛外,夕阳塔影两山尖。归期未筮翻西去,愁绝河桥翠柳纤。”

诗句中的陂塘指的是现在乌鲁木齐人民公园中的鉴湖,树映陂塘、流水马声、夕阳塔影、河桥翠柳四幅画面跃然文中。

时至今日穿过郁郁葱葱的树林,登上红山顶鸟瞰城市风光,西大桥高层建筑群的雄伟与河滩快速路车水马龙尽收眼底,屹立于红山顶的红山塔跨越200多年,静静守护城市,见证着曾经的沧桑。

很难想象昔日的红山,荒山秃岭,只有裸露的岩石和贫瘠的士层。

新中国成立后,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决定恢复红山名胜。从1956年起,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提出绿化红山的初步规划,于1958年成立了“红山修建委员会”,动员全市各族职工、群众、党团员、学生和解放军官兵上山植树造林,凿石换土,修渠引水,修路架桥,建造园林景观。

1988年9月,王恩茂同志来到红山,目睹满山苍翠,感于建设者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挥毫题词“前人绿化,后人幸福”。为纪念各族人民绿化红山的业绩,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树立了“绿化红山”的石雕。

2006年,红山公园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

今年88岁的市民吕博,是红山植树造林的参与者之一。他回忆说:“红山是石头山,少土,那时候,好几年的春天,各族青年学生、军人,用盆子、书包等工具运土上山,在红山植树造林,以实际行动建设美丽家园。”

水磨沟风景区——左宗棠丰功伟绩代代传颂

水磨沟风景区水塔山的一炮成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高十米的左宗棠像巍然矗立(5月12日摄)。

5月11日,在水磨沟风景区水塔山的一炮成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高十米的汉白玉左宗棠像在广场正中巍然矗立。在左宗棠雕像不远处有一座炮台建筑——一炮成功。

现如今的一炮成功广场既是乌鲁木齐新十景之一,也是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左宗棠出生于1812年,是晚清政治家、军事家,他与新疆的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9世纪60年代,阿古柏率兵侵占新疆大部分地区,激起新疆各族人民反抗。1875年5月,清政府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1880年5月,已经68岁的左宗棠离开肃州(今酒泉市)抬棺进军,表达誓死建功新疆之决心。

水磨沟风景区讲解员努丽亚·麦麦提伊敏说,根据《重建“一炮成功”志》记载,1876年4月,左宗棠坐镇肃州命部将刘锦棠率清军收复新疆。刘锦棠经哈密、巴里坤、吉木萨尔一路到达阜康,于6月首战黄田,攻克古牧地(今米东区)。7月22日,清军在六道湾山梁上架起大炮,向城里开炮,一炮就击中了城门,轰塌了城墙。阿古柏匪军溃不成军,清军迅速登城,再歼5000余匪军,收复了乌鲁木齐。

为纪念收复乌鲁木齐之战的胜利,军民在六道湾山梁上修建了一座炮台,取名“一炮成功”。

新疆师范大学黄文弼研究中心为我们提供了一张拍摄于上世纪的老照片,照片里的炮台,就是这一历史事件的见证。

据考证,1876年7月22日清军架设大炮的所在地应为现北门药材库巷附近。

现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居民区,周边有两处特别的地方讲述着曾经的故事——“一炮成功小区”和“成功桥”。

现在的一炮成功小区内也有一处炮台建筑,为现代仿造以示纪念,炮台旁置有健身设施,不时有居民于此休闲锻炼,颇有铸剑为犁的意思。

历经风雨,炮台倒塌,为纪念各族军民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敌,维护祖国统一的光辉历程,中共水磨沟区委员会、水磨沟区人民政府于2001年在水磨沟风景区改址重建了“一炮成功”广场以志英烈,誉传后人。

今日位于水磨沟风景区的“一炮成功”广场面向游客开放,成为居民及游客青睐的知名景点。而位于水磨沟风景区内的水磨沟公园里,通过浮雕形象再现了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丰功伟绩。

很多老人都喜欢把柳树叫“左公柳”,据记载,左宗棠晚年任陕甘总督,非常重视植树。西征军队自兰州至酒泉再到哈密,一路之上广植柳树,民间至今流传着左宗棠亲命官兵植树的故事。而且这里面还有另一位与新疆有关的名臣故事。

据《左宗棠传》记载,1850年1月3日,返乡乘船经过长沙的林则徐,与久已闻名而素未谋面的左宗棠相见,二人在岳麓山下、湘江水畔,放怀畅谈天下大事。

在这场被称为“湘江夜话”的会面中,左宗棠道:“新疆地广人稀,而只设将军府,此乃朝廷制度一大弊端,宜早置行省,行郡县制,加大内地向西域移民,大办屯垦,广植桑麻,兴修水利,修建驿道,使新疆与内地臂指相连,方可稳固。”

同年11月,林则徐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抱病向朝廷上了最后一份奏折。奏折中,林则徐正式向朝廷新帝咸丰皇帝举荐了左宗棠。在奏折中林则徐称左宗棠为“绝世奇才”“非凡之才”“可堪大任”。写完奏折不久,11月22日,林则徐走完了他为国为民的一生,长眠于福州金狮山麓。

苏奎俊介绍,历史的车轮向前,左宗棠收复新疆时,在新疆兴办屯田、兴修水利、广泛植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因地制宜鼓励种棉,刊发《种棉十要》《棉书》等农业书籍。这对新疆日后成为我国最大、世界重要的棉花产区产生了深远影响。

特别是广泛的植树造林,让新疆的自然环境有了一定改善。说到西北边陲地区的环境,唐代诗人王之涣曾有诗云:“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首左宗棠同乡及幕僚杨昌浚所作的《恭诵左公西行甘棠》,在文学史上可以说是晚清以来流传最广的名句之一,高度赞扬了左宗棠在新疆的丰功伟绩。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无锡鼎邦 872931 6.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