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思路要向提高居民收入转变

中国经济发展思路要向提高居民收入转变
2024年04月23日 18:11 第一财经

(张鑫系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智库研究员,同济大学财经研究所研究员)

当前我国经济最大的问题是内需不足,内需不足的重要原因是居民收入和预期减少。从扩内需、稳经济、保增长、促发展,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实现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来看,都要求经济发展的思路转变到提高居民收入,扩大内需上来。

经济发展、收入分配和消费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这个关系处理得好,就会实现三者的良性循环,否则就会陷入恶性循环。这可以用一个故事加以分析说明。

这个故事说的是,在某个人烟稀少的地方发现了金矿,当地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建立了采矿场。采矿企业雇佣1000名工人从事采矿工作,每年获利1亿元。工人人均年收入5万元,人均年支付房租1万元,剩下4万元用于消费。工人手里有了余钱,产生了安家落户的住房需求。矿主用部分利润投资房地产,再租售给工人。为了满足工人及其家属吃喝娱乐的需求,矿主又投资开设了饭店和娱乐场所,把工人手里的钱赚了回来。开饭馆和娱乐场所需要雇用服务员,这为工人的家属创造了就业机会和收入。地方政府的税收也随着产业的发展不断增加。若干年后,这个地区就业和人口增加了,消费需求扩大了,带动了相关产业和经济的发展。假设矿主压低工人工资,工人人均年收入1万元,只够填饱肚子,没钱租房子、谈恋爱和娶老婆,只能挤在工厂的窝棚里。矿主虽然获利更多,但由于本地都是穷人,没什么消费能力和商业需求,吸引不了人口,他只好把赚到的钱投到其它地方去。若干年后,这个地方除了少数豪华别墅和一些小商业外,其他产业都没有得到发展。当金矿挖完后,矿主带着赚的钱离开了,留给当地的只有污染、失业和贫困。这个故事形象地说明,消费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收入分配对促进消费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非常大。只有居民分到的“蛋糕”不断增大,才会产生更多的消费需求,进一步带动产业发展和就业需求,政府分到的“蛋糕”也可能会多,可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扶持中低收入人群,以此来缩小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经济发展的思路转变到以提高居民收入上来。

首先是由我国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决定的。消费是经济增长的目的。我国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实现共同富裕。而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途径是不断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收入预期。只有这样居民才有消费能力,才有信心消费,才能切实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其次是由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决定的。衡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看拉动经济增长的要素结构是否合理。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科学技术和生产能力大为提高。但应该看到,这种经济成就很大程度上是靠出口和投资、低人工成本和高资源消耗获得的。这种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这是因为一方面,用经济总量的增长为目标,不对居民的收入做出规定,财富分配秩序就会混乱,经济发展就会失衡。只有以国民收入增长为第一目标,经济发展才会井然有序。另一方面,在难以依靠出口和投资实现经济持续发展条件下,降低国内储蓄率,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就成为唯一的出路。

第三,是由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应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决定的。当前国内经济发展最大的短板是内需不足,其重要原因是居民收入和预期减少。国际上需求不足,出口受阻,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难以为继,为此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形成内需发展机制,以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

消费是可支配收入的函数。只有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才能推动居民消费,拉动内需,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可支配收入是居民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居民收入低,收入增长慢,收入预期低,就不能或不敢消费,储蓄率就会高。可支配收入按照收入来源分为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我国绝大多数居民收入是工资性收入(即劳动报酬)。

2022年全国人均工资性收入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55.8%,而且增长比较慢。全国总工会2010年发布的调研显示,1997年至2007年,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从53.4%下降到39.74%,而在发达国家,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大多在50%以上。同期,资本所有者和政府占比却大幅提高,例如,企业盈余占GDP比重从21.23%上升到31.29%。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 2018年至2023年,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比重平均为43.6%,其中工资性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平均为24.4%,前五年全国工资性收入占GDP比重不但没有提高,反而出现下降,只有2023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要高于GDP增速0.9%。按收入来源分,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人均经营净收入、人均财产净收入、人均转移净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56.2%、16.7%、8.6%、18.5%。

在处理经济发展、收入分配和消费三者关系上,日本的经验值得借鉴。日本曾制定并实施了1961—1970年度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其目的在于,使经济达到极大的增长,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以及实现充分就业,消除经济结构不平衡状况。从实施的结果看,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超过了预定的目标,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实际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1.6%和11.5%,人均国民收入按市场价格计算,1970年比1960年增加4倍多,实际工资平均增长83%,人均居民消费开支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4%。日本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之所以取得这样好的效果,主要是因为他们把经济发展的目标确定为实现全民收入的增长,用国民收入的增长来带动经济总量的增长,而不是用经济总量的增长来带动国民收入的增长。

我国的经济发展思路要转变到提高居民收入上来,首先要求保障就业。保障就业是保障收入的基础,保障就业是保障收入的当务之急。为此要创新发展新业态,如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服务业等,减轻企业的成本压力,支持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发展。其次要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使名义工资实现更快地增长,至少不低于名义GDP的增长率,培育更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提升居民消费能力,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提高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从现实情况看,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可以承担尽快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恢复和扩大内需的重大任务。股市上涨带来的赚钱效应,会不断吸引大量国内外资金入市,不仅可以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而且可以通过增加投资者的财产性收入,提高收入增长预期,进而促进居民消费。此外,还要求政府优化税收,完善社会保障,提升中低收入家庭的实际收入,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公正,以缓解居民预防性储蓄倾向,提高消费能力和意愿。

(张鑫系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智库研究员,同济大学财经研究所研究员)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经济发展 内需 同济大学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无锡鼎邦 872931 6.2
  • 03-25 中瑞股份 301587 21.73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