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侯冲 曹凘源
“忒修斯之船”,是一个著名的哲学问题。讲的是,如果一艘船的零部件逐渐被替换,直至全部更新,这艘船还是原来的船吗?
为什么会在川企大调研中,想到这个问题呢?一切还要从“船”这个意向说起。
我们常说“船小好调头”,市场经济阴晴不定,及时调整业务、更换赛道、破圈跨界,是不少中小企业的选择,也是他们的优势所在。但是面对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的时代浪潮,高端装备制造业想转型显然要费力很多。在外人看来,这些企业本身就如车间里动辄几百吨的部件、机床一样,笨重、坚硬、甚至还有些固执。
事实当真如此?当我们走进这些企业车间,跟研发人员、一线工人采访时才发现,重装企业的“大块头”藏着“大智慧”,一艘大船也能很好调头。
“既然山无法向我走来,那我就向山走去。”这是四川高端装备制造业面对“智改数转”的态度。
东方汽轮机建成国内首个叶片加工黑灯产线、国内首台单机容量最大功率150兆瓦级大型冲击式转轮在东方电机下线、东方锅炉打造全国首个集成多种绿色制氢方案和技术的应用平台……这些重装企业正张开双臂,信心满满、雄心勃勃地迎接数字化浪潮。
这样的变化在东方电机的重跨车间可探一二。
该车间素有“中华第一跨”之称,建成已有近30年。然而,当年烟熏火燎的焊接场景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可以自动选择程序、模式的焊接机器人。在一块屏幕上,数字孪生系统会在网络中勾勒出水轮机组的模样,方便工程师们检修、验证。
回到刚开始的问题,从人工操作机床升级到系统自动化、智能化,这座20余年屹立不倒的车间,还是原来的车间吗?这家企业还是原来的企业吗?这是四川装备制造业的“忒修斯之船”,带给我们的思考。
答案同样藏在企业厂区里。
东方电机的园区里有一座名为“东方印迹”的露天红色墙体,记录着从1958年东方电机破土动工那天,一路走来的光辉历程。当年的砖瓦房已变成了智能化工厂,当年来自五湖四海参加三线建设的工人们早已退休,有的还把接力棒交到了自己的儿女手上。从这个角度看,东电早已不是东电;但当一项项打破当时纪录的硬核制造展现在人们面前时,这家一直致力于“绿色动力、驱动未来”的企业,一点没有变。
山奔海立、沙起雷行,四川装备制造业这艘“忒修斯之船”一直在破浪前行。从历史到现在,再到更光明的未来。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