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吃茶看花!”你瞧,周华诚说得多么干脆。如此一来,不好好品读这本《不如吃茶看花》则是辜负,辜负从不拒绝任何人的缕缕茶香,辜负他把生活的细细碎碎一览无余地铺排于字里行间的良苦用心。
茶缘,是周华诚在书中一而再,再而三地书写的。茶缘从何而来?皆因友情而起。茶,连接这颗心与那颗心,茶让彼此成为知音,不必时刻挂在嘴边,每次想起则心生暖意。茶色的变化与茶香的缭绕则为本真如实的书写,二者均为整部散文集重要的存在。正岩水仙香气来得快,有奶油炒米之香。漳平水仙茶汤橙黄,口感润滑鲜活,香气幽远。白茶第一泡即可喝出特有的甘甜与清芬。云南勐宋的古树茶茶汤入口,先是被饱满的涩味与苦味充盈,一会儿即迎来绵绵回甘。来自宜兴的红茶滋味清醇,泡了十来次甜味犹在。云峰茶茶汤一入口,只觉香气清逸高远。
很显然,如此铺排,让吃茶以及吃茶时的所闻所感,成为生活中具有鲜明标签的存在。然而,如果因此便认定吃茶是作者故意为之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居乡间,遇见老伯,邀入内喝茶,是邻里间自然的举动。坐下后,一边吃茶,一边聊施肥之事,更是人之常情。与三两好友在某处停歇,听风看云,在头一次遇见的茶味里流连忘返也是常有的事。这是本真的书写,无须任何修饰或点缀。对周华诚来讲,茶之魅力首先来源于此。
茶是作者生活的底色,品茶是他生活中不可少的一帧画面、一种姿态、一时心境。他看待世界的眼光,他对世界的认知,以及他待人处事的方式,连同他笔下文字的气息,莫不与茶有或深或浅的关联。茶贵重与否对他来讲并不重要,品获赠之茶品出自己的味道,茶味中有友情的沉淀,有不期然的遇见。生活有多繁复,茶中就有多少意味。
茶汤入口,即是想象力生发的时刻。“喝绿茶,喝的乃是对春天的一片想象。云雾,花香,早春的凉意,山野的声音,都在一盏春茶之中。若没有了想象,这茶,也不过是几片树叶而已。”看的是茶色,嗅的是茶香,在色与香的加持下,实现了对现实生活的突围。如此说来,茶犹如忙碌生活中按下的暂停键。茶汤入口之时,脚步随之慢下来,心扉也就敞开。“停锄小憩时,在我身边两三平方米之内,我聆听到各种各样的虫鸣鸟叫,聆听到风与树梢的吟唱,也能看到生命无尽的勃勃生机,还闻到胡柚花的香,在风中飘荡。”吃茶时,可以移一移山茶花的位置,看枝上的花瓣不小心落下一片。
作者的文字是朴素的、静谧的、悠然的,这无疑与茶的特质构成坚牢的内在呼应。文字传递出茶香,茶香环绕着文字,故而整本书是内敛的、含蓄的,可偏偏有一种力量缓缓传来。那源于茶与心的紧紧拥抱,也许可以滤去读者心中的若干尘埃,也许可以拂去即将按捺不住的燥热。此乃茶与文字互相成全之后产生的魅力。
作者惯用短句,一个短句如一杯茶。表达结束如同茶汤入口,入口之后再来一杯,写完之后再来一句。这是他的节奏,是写作与吃茶共有的节奏。书中有句话甚好,把读书与喝茶连成一体。“读书从来翻山越岭,喝茶过往万水千山。”以吃茶为中心点,读书与写作有着相近的特质。生活中有吃茶,有阅读,还有笔尖流淌出的发乎本心的方块字,这日子何止是惬意?
《不如吃茶看花》是茶日记,并非逐日的记,是有时记有时不记,且不以时间的流逝为顺序。只是与茶有关的就写下来,篇幅长短不拘。兴致不浓,三五百字即止;兴致浓烈,两三千字亦未尝不可。这是书写上的自由。因了茶叶、茶色以及茶香于心中的长久入驻,作者得到的是心境上的自由。不管何种自由,均因品茶而来。品茶的节奏当然是慢的。慢是通俗的说法。讲得文雅一些,可以说是悠悠然,正如茶香袅袅上升时的姿态。因悠悠然而得着双重自由,这是多数现代人享用不着的精神福利。
太急太躁之人,尽管日日喝茶,却算不得与茶有缘。何为茶之道?与器具无关,与水无关,只与心灵达至的境界有关。守静即茶之道,茶之本。唯此才能按照自己的节奏来,走出看似狭窄实则宽阔的大道。周华诚说:“玩茶,真是一种修行,是时间磨炼内心的结果。”玩着玩着、品着品着,生活就开出一朵素朴淡雅的花来。岂不美哉?只要愿意,茶几乎是无心不入的。它是平和、温顺、柔软之物,它有无限襟怀可容纳千秋万代数不尽的心灵。这何尝不是《不如吃茶看花》给人的启发呢?
行文至此,便觉“茶”真是一个好字,可在其后添上许多字,成茶艺、茶趣、茶味、茶香、茶山、茶叶、茶道等词语。又觉可在其前补上许多字,成品茶、饮茶、种茶、采茶、泡茶、冲茶等词语。它的亲和力与普适性,由此可知。那么,有缘读到这本书的读者,在作者提醒下,走进茶的世界里是极有可能的。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