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无痕旅游” 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推广“无痕旅游” 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2024年04月01日 07:36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旅游报

□ 李庆雷 陈 金

近年来,旅游活动的广度和自由度不断拓展,徒步、露营、房车旅游等形态层出不穷,部分游客的失当行为对资源与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引起了广泛关注,如游客在张掖七彩丹霞和靖边波浪谷踩踏丹霞地貌拍照、在祁连山草原手抓野生鼠兔留影、在呼伦贝尔随意碾压草原,以及在大理洱海洗车等。为了在满足人们旅游需求的同时保护好绿水青山,旅游行业必须探索新型旅游活动与消费行为理念。文化和旅游部等14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露营旅游休闲健康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增强人民群众文明露营意识,推广“无痕露营”。以负责任、低影响、可持续为基本原则的“无痕旅游”,不仅为推广“无痕露营”提供了指南,也为推进旅游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旅游提供了实践工具,值得业界重视。

“无痕旅游”的缘起

近年来,由于交通设施建设、信息传播手段和闲暇消费理念的进步,游客的自主性和自由度不断提升,自驾车出行、户外运动、微度假等旅行方式不断兴起。为了更好地满足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彰显个性、实现自我的需求,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景区依托型观光游览,开放式景区观光、无景点旅游和未开发区域休闲备受欢迎。离开了旅行社的组织管理和景区的配套服务,部分游客的责任感和自律意识有所淡化,踩踏草坪、攀折花木、乱丢垃圾、污损景观等不文明行为在节假日呈现“抬头”的倾向。因疫情而火爆的露营地成为游客不当行为的重灾区,一些露营游客随意丢弃垃圾的报道引发关注。为此,《关于推动露营旅游休闲健康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积极倡导‘无痕露营’出游方式”,“推广‘无痕露营’”。实际上,不仅是露营,其他类型的旅游活动及相应的服务场所,也应积极倡导推广“无痕”理念,降低对资源与环境的负面影响,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这就是“无痕旅游”提出的背景与缘起。

实际上,“无痕旅游”并非今日产生,其基本思想可以追溯到旅游伦理学、生态旅游和旅游可持续发展。它们均将保护环境列为旅游者行为的基本原则,提出了旅游环境承载力(TECC)、可接受的改变极限(LAC)、旅游生态足迹(TEF)等理论,以及诸如“除了脚印什么都别留下”等宣传口号。20世纪80年代,针对户外运动对自然和人文资源的冲击,国外开始探索“无痕山林”(Leave No Trace,简称LNT)户外活动方案,在林业、国家公园和土地管理等部门推广,并从自然荒野延伸至都市地区。近年来,我国台湾地区还出现了“无痕生活”的潮流,不制造额外的包装和垃圾,尽可能不留痕迹地完成一天的饮食。此外,北京门头沟、南岳衡山、上海植物园、成都市植物园、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深圳梧桐山等地在推广“无痕景区”理念、实施“无痕出行”行动、组织“无痕徒步”活动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无痕旅游”的内涵和要求

“无痕”就是不留痕迹,保持原貌。“无痕旅游”表面上是指不留痕迹地完成旅游活动,引申义为尽量降低对资源环境的冲击、不对旅游目的地产生负面影响。“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可以视为对“无痕旅游”的一种形象描述。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层面涉及无痕设计、无痕建设、无痕消费、无痕服务、无痕管理等旅游开发全过程诸环节;狭义层面则仅指上述环节中的无痕消费,即游客以对旅游地负责任的态度,尽量低影响地完成观光、休闲、度假及相关活动。在实践上,“无痕旅游”将游客作为第一责任主体,把负责任、低影响、全过程、多思考视为基本原则,要求游客发挥主动性,增强责任感,从出发前的准备工作开始思考并采取行动,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自身活动对旅游地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

“无痕旅游”的首要原则和第一要求是负责任。游客应让自己成为负责任的消费主体,开展负责任的旅行,不因购买了门票就肆意妄为,不因没监控就失去底线。应充分意识到旅游活动的生态环境与社会文化影响,对自身行为可能造成的影响负责,对旅游地社区居民负责,对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

其次是低影响。“让喜马拉雅山去改变你,而不要去改变喜马拉雅山。”游客应全面认识自身的责任、权利、义务,尊重自然、在地文化、社区居民与其他旅游者,尽量降低对植被、土壤、河流、动物和景点的负面影响,减少对当地民间习俗、文化景观及无形遗产的冲击,避免对其他使用者正常旅游行为的干扰,真正将“除了脚印什么也不留下”“除了照片什么都不带走”落到实处。

再次是全过程。一次完整的“无痕旅游”,始于出行计划的产生,暂时结束于旅行后的总结和补偿。游客应树立全周期意识,坚持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强调事前充分地计划与准备,将因不了解或准备不足所造成的危险及伤害降至最低,获得最丰富、独特而深刻的旅游体验。抵达目的地之后,应在可承受的地面上行走及停留,保持目的地的原有风貌,不喂食、惊扰野生动物,不攀折花木、盗采化石,减少营火对环境的冲击,避免自身行为对他人产生噪音及视觉污染,并妥善处理野地垃圾。游程结束后,还可以通过撰写攻略、分享经验、发起倡议、推动公益项目等方式,力所能及地帮助社区居民和其他游客。

最后是多思考。“无痕旅游”是一种理念,现阶段尚难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行动准则。游客的出游动机及目的地千差万别,游伴构成、活动内容与停留时间各不相同,以天气状况为代表的旅游境遇更是瞬间变量。这要求游客结合自身实际多加思考,制定具体行动计划,并持续提升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的技巧。

推广“无痕旅游”的对策建议

推广“无痕旅游”,培育新型旅游消费方式,是贯彻落实“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客观要求,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理解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内在之义。应在倡导“无痕露营”出游方式的基础上,结合文明旅游工作形式与载体创新,加强“无痕旅游”的宣传、推广与实践。

首先,深化对“无痕旅游”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建议整合专业机构的力量,总结各地的经验教训,利用旅游者消费行为、旅游环境承载力、旅游生态足迹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深化对“无痕旅游”相关领域的研究,让“无痕旅游”既有调查结论和典型案例,又有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撑。

其次,加强“无痕旅游”方面的宣传和相关培训。借鉴穷游网编写《负责任的旅行》宣传手册的经验,编撰“无痕旅游”宣教材料,发挥官媒和自媒体的作用,借助世界环境日、国际森林日、世界旅游日、中国旅游日等时机,利用湿地生态旅游节、山地旅游推广大会、森林旅游博览会等场合,加强“无痕旅游”宣传,倡导生态文明理念,传播现代文明风尚。引导支持新型旅行服务机构举办“无痕旅游”知识讲座和现场体验,让“无痕旅游”成为行动自觉。

再次,统筹推进“无痕旅游”推广与实践。“无痕旅游”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是新型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在文明城市创建、“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建设、国家公园与国家步道建设过程中,结合各地旅游资源、市场和项目的实际情况,推广“无痕旅游”做法。在低碳景区、绿美景区、无废景区建设中,灵活地将“无痕旅游”的原则和要求有机融入其中。

最后,鼓励各地实施“无痕旅游”示范工程。在深入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引导旅游行业协会等机构探索编制“无痕旅游示范区标准指南”,率先支持有意愿和条件的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试点)城市、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全国低碳旅游示范区、国家绿色旅游示范基地创建“无痕旅游示范营地”“无痕旅游示范景区”“无痕旅游示范城市”,探索“无痕旅游”实践模式,为其他地区积累经验。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旅游与地理学院)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旅游者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无锡鼎邦 872931 6.2
  • 03-25 中瑞股份 301587 21.73
  • 03-22 广合科技 001389 17.43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