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4年3月29日讯(记者 范洋航 姚嘉惠)2023年年底,国际菌物学期刊《Journal of Fungi》在线刊登了题为“Mushrooms Adapted to Seawater: Two New Species of Candolleomyces(Basidiomycota,Agaricales)from China”一文。文章表明,来自深圳西湾红树林中的两个“海洋蘑菇”新物种“褐果漂泊堪多脆柄菇”和“白果漂泊堪多脆柄菇”被发现。
白果漂泊堪多脆柄菇的新鲜担子果和周边生态
记者了解到,“海洋蘑菇”是由华南农业大学的两名学生杨坤龙和林嘉莹共同发现。2023年7月,杨坤龙和林嘉莹在深圳西湾红树林游玩时,发现了两种能在水下生长的蘑菇。海洋真菌迄今报道了近两千个物种,但绝大多数是肉眼不可见的小型真菌,属于伞菌类群的成员还从未被发现。出于对所学专业的敏感性,两位同学立即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杨祝良研究员和李光梅女士(以下统称“作者”)合作开展研究。
研究表明,这些“海洋蘑菇”生长于潮间带中海桑或无瓣海桑的腐木上,随潮水涨落而间歇性被海水浸没。它们呈腹菌化的伞菌状,野外观察发现,这些蘑菇幼嫩时,菌盖、产孢组织和内菌幕三者形成的整体紧紧包裹着菌柄,随菌柄固着于生长基物上,其中的孢子渐渐发育。而当成熟后,蘑菇“开伞”,并在外力作用下脱落,进入水域中漂流以传播孢子。此外,蘑菇周围还活跃着多种海洋动物,观察到多种蟹类、螺类和弹涂鱼等与蘑菇共栖,疑似小瘤潮虫蘑菇上筑巢。水下摄像机还发现一条疑似鲻鱼吞吃一朵未成熟蘑菇十多口后,将剩下的部分“打包带走”。
在后续的研究中,作者为了确认该蘑菇是否是海洋真菌,设计了一个培养实验进行验证。通过淡水和海水的区分培养,作者发现该蘑菇更为适应海水环境。在海水培养基中,该蘑菇的菌丝、孢子萌发的速率远高于淡水培养基。经此验证,作者确定了其为海洋真菌,而非受困于红树林的陆地真菌,并将其命名为“褐果漂泊堪多脆柄菇”和“白果漂泊堪多脆柄菇”。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广州市海鸥岛红树林公园也发现了与上述两种“海洋蘑菇”之一遗传接近的“海洋蘑菇”。事实上,在深圳当地的红树林中,此类“海洋蘑菇”颇为常见。附近居民透露,他们在赶海过程中时常目睹其身影。两位发现“海洋蘑菇”的学生也表示:“如此常见的‘海洋蘑菇’竟直至如今才被发现和发表,由此可见,我们对海洋真菌的了解仍然十分有限。”
此次两种“海洋蘑菇”的首次发现,为海洋担子菌增添了一条来自小脆柄菇科的谱系,以其直径可达1.7cm的腹菌化伞菌状担子果、喜盐的习性和特化的孢子传播机制成为已知唯有的两例贴切传统“蘑菇”概念的海洋真菌,刷新了对海洋真菌多样性的认知。它们的发现为开发海洋真菌食品、药物和生物能源等发现了新资源,还挑战了以往研究中对海洋担子菌只产生极微小担子果的预判,暗示着海洋环境中可能有更多未被认知的大型真菌。
据悉,《Journal of Fungi》是一个真菌学国际型开放获取期刊,创刊于2015年,期刊下设6个专题,专题由相应领域的专家担任执行主编,并由来自领域内的资深学者担任编委,负责把控所发表文章的质量以及专题的整体发展方向。根据2021年6月最新发布的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Journal of Fungi》期刊2020年影响因子为5.816,5年影响因子为6.499,在JCR的真菌学及植物科学分区中处于一区。目前已被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Web of Science)、PubMed、Scopus等数据库收录。
(本文图片由文章作者提供)
报道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3390/jof9121204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