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2024临港科创大会”在上海临港中心召开。本次大会以“临港科创 新质未来”为主题,旨在推动各类创新要素集聚,促进科创、产业、人才、金融、教育等融合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升临港新片区核心竞争力。
本次大会签约落地RISC-V生态创新中心、同济卓越工程师学院、智能机器人产业研究院(筹)、璞跃中国临港创新中心、国际神经医学实验室、低空智联创新中心等7个科技创新项目,进一步丰富了临港新片区科创生态生态。临港新片区已落地的上海交大智能制造平台、朱光亚战略科技研究院平台等16家新型科创平台、科研机构发挥特色优势,围绕集成电路、新材料、人工智能、空间信息等重点产业发展方向与创新企业深度合作,初步实现科技企业引进、培育、孵化数量近百家,产学研合作数280余项,知识产权数720余项。
去年,临港新片区启动了一项重点转型战略——从“以招商为主的投资驱动模式”,转向“以科技创新为内生动力的发展模式”。上海临港新片区党工委副书记吴晓华在大会上解读了临港新片区科技创新体系。他指出,临港新片区作为上海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主体承载区,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探索创新驱动发展临港模式,打造创新驱动临港样本,推动临港科技创新进入2.0时代。
今年是临港新片区成立的第五个年头,继续构建全链条、全过程、全覆盖的科技创新生态是临港新片区今后的发力点。临港科技力量将进一步加强,核心攻关能力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生态进一步优化,把临港打造成科技企业不断发展的宝地、一流科创人才的栖息地、创新成果孵化转化的首选地。
临港新片区密集出台支持政策,并通过举办科创大会大赛、设立科创驿站、成立科创基金等行动,构建全要素集聚的创新生态。目前,临港新片区在科技型企业培育方面构建了“科创驿站、孵化器、加速器、特色园区”梯度孵化培育体系,已累计认定创新型中小企业921家,有效期内高企数量达到近1493家,拥有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385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25家。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院长胡海鹰在会上获得“2024临港新片区科创杰出贡献人物”荣誉。他介绍,搬迁到临港后,他们一共发射了18颗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卫星,目前正在积极承担引力波探测、月球背面探测等空间科学研究,以及国家星网、天地互联等新兴产业任务。“研究院未来将围绕卫星应用产业链进一步在临港布局。”胡海鹰说。
在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高科处处长陆瑜看来,“0到1”是企业创新阶段最艰难——“没有资金,技术也没获得市场,甚至可能因太过前瞻连概念验证都没完成,很难获取资本的投入。即使有风投入场,也会占据大量股权,稀释创始人团队的比例。”针对这一问题,临港新片区正在探索新机制,预计下半年推出“拨投联动”模式:在企业初创早期,通过专项补贴形式支持企业研发,如果成功,这部分补贴可以转化为一小部分的股权。和风投比,同样的金额所占的股份比例只有约5%,大幅降低了企业股权稀释的压力。这一模式让政府和企业形成风险利益共担的机制,早日助力初创科技企业完成“0到1”的突破。“我们希望创业人才和团队想到要创业的时候,第一个就是想到临港来,让临港成为科学家的家,创业者的城。”陆瑜说。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