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专栏作家 曹中铭
对于北交所可能出现的IPO弯道超车潮,既有必要保持一份谨慎心态,与此同时也须采取措施进行应对。
步入2024年以来,沪深两市IPO节奏明显放缓,这不仅体现在发行的新股数量上,也表现在挂牌的新股数量上。沪深市场IPO节奏放缓,也让北交所受到更多的关注。许多拟上市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北交所。通过挂牌全国中小企业股转系统,然后在北交所上市,进而实现IPO弯道超车。个人以为,对于北交所可能出现的IPO弯道超车潮,监管部门不可不防。
北交所脱胎于全国中小企业股转系统,于2021年9月3日成立。两年多时间以来,北交所的发展成果有目共睹。比如仅仅从挂牌企业数量上看,截至目前已达245家,平均每年挂牌新股100家左右。虽然与沪深市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由于成立时间短,且处于发展初期,如此成绩显然也是值得肯定的。
目前的北交所已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与沪深市场一样,北交所也实行注册制。从沪深市场的情形看,与核准制相比,注册制下,企业上市的条件更加包容,也更加容易,且许多原来不能在沪深市场挂牌的企业,如今都有实现上市的可能。客观上,这也为更多企业上市提供了可能。这一点,对于拟在北交所挂牌的企业同样适用。
尽管沪深市场与北交所都实行注册制,但相对而言,同一家企业,在沪深市场挂牌,显然比在北交所挂牌难度上要大得多。而且,与北交所相比,同一企业在沪深市场挂牌,无论是个股估值、市场流动性,还是在再融资、高位套现,以及对于企业品牌、声誉、市场形象、影响力等方面,相关企业都能够享受到更多的红利。但尽管如此,某些企业仍然选择在北交所上市,既有沪深市场上市难、上市时间跨度长等方面的因素,也有通过在新三板挂牌,进而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在北交所上市,从而实现IPO弯道超车等方面的考量。
比如某企业2023年1月12日在全国股转系统基础层挂牌,同年6月14日调入创新层,今年1月19日迎来北交所上市委审议并获通过,1月24日提交注册。从挂牌到审议,前后只用了1年零7天。这速度,显然是那些在沪深市场上市的企业不能比拟的。毕竟,在沪深市场上市,从递交IPO申请材料,到上市委审议通过,由于排队企业众多的因素,某些企业所耗费的时间或远远不止如此。
也正因为如此,不仅在全国股转系统挂牌企业发布的目标直指在北交所上市的董事会决议、券商辅导上市协议,以及相关公告如雪片般飞向市场,而且,今年以来北交所IPO主动撤回的数量同比也大幅上涨。比如今年以来截至3月20日,北交所IPO主动撤单数量为20家次,且同比增长100%。而2013年全年,这一数量也不过29家次。这一数据也从侧面说明,相关企业对于在北交所上市的热衷程度。而其中,不乏欲IPO实现弯道超车者。
企业无论是在沪深市场还是在北交所上市,都是其自身的诉求。但某些企业欲通过在全国股转系统挂牌,进而实现弯道超车在北交所上市,个中则不无“投机”的成分在内。而且,弯道超车的负面效应也是不容忽视的。比如企业在北交所挂牌,需要经历基础层,再到创新层,然后再到北交所这一过程。从基础层到创新层,由于存在时间跨度,也是检验一家企业成色的时候。业绩持续性、成长性如何,时间才能给出答案,如果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弯道超车,并不利于实现对一家企业的“考察”,而且也不利于保护北交所投资者的利益。
基于此,对于北交所可能出现的IPO弯道超车潮,既有必要保持一份谨慎心态,与此同时也须采取措施进行应对。一方面,要坚守北交所的板块定位。北交所定位于创新型中小企业,重点支持“专(专业化)精(精细化)特(特色化)新(新颖化)”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不符合板块定位的企业,要挡在北交所大门之外。另一方面,对拟在北交所挂牌的企业,同样要从严审核,且审核标准要与沪深市场等同。此外,对北交所的相关制度进行修订与完善。比如此前规定拟在北交所上市的企业,须在创新层挂牌满12个月,后来被改为“交易所上市委审议时已挂牌满12个月”,其挂牌时间既包括基础层,也包含创新层,门槛明显降低,值得商榷。
(本文作者介绍:独立财经撰稿人 在三大证券报等多家媒体发表文章数百篇)
责任编辑:石秀珍 SF183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